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市场需求可观.我国大学在校生人数超过了2000万,根据高等教育目标2010年在校生人数将达到2500万人,2020年达到3500万人.艺术类专业生人数相当于整个大学生在校生人数的5%.  相似文献   

2.
我国实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已经三十多年了,实践证明,它是我国高等教育制度改革创新的重要成果,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有益补充,更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人从1982年起参与北京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工作,到今年整整三十年,从中感慨颇多,今匆草小文供读者分享. 一、自学考试是我国高等教育形式的创新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经历的“文化大革命”,使我国的国民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百废待兴,百业待举.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走上了正确的轨道.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搞四个现代化建设,各方面都迫切需要各种专业人才.但是由于“文化大革命”对教育的严重破坏,使高校少培养了100多万大学毕业生,各条战线出现了明显的人才断层现象,严重制约着教育、科技、工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一、我省高校图书馆事业发展取得的新成就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省高等教育事业实现了持续健康快速发展.2015年,全省普通高校达到108所,各类高等教育在校生达到189万人.普通高校数量跃居全国第6位、中部第3位.高考录取率今年已达到83.3%.  相似文献   

4.
黄丽萍 《大观周刊》2012,(45):274-274
据教育部统计,目前国内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院校有1215所,招生规模313.4万,在校生总数达到964.8万人,高职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中已占半壁江山,成为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一支重要力量,其中,民办高职院校又占了相当一部分,可谓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5.
杨红 《出版参考》2014,(12):29-30
正新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全面发展。据统计,目前我国共有高等教育各类学生3765.8万,非学历高等教育生394.8万,专任教师14.9万,总规模超过西班牙、阿根廷等中等规模国家的人口总数。十数年来的高校扩招,众多细分的学科门类,也让高校教材继中小学教材之后,无可置疑地成为又一个引人注目的出版增量市场,也成为各大出版社竞相抢滩拼争的新"蓝海"。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不断发展,获各级学历和学位证书的人数逐年增多,据统计,到1998年底,我国获硕士学位人数已达40余万,获博士学位人数达4万余人,每年获学士学位人数为40余万.可以说,眼下国人渴盼文凭的热度,虽不能说是绝后但确属空前.这自然是好现象,无疑令人振奋.  相似文献   

7.
研究生培养教育在国家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从1998年的6.8万增加到了2003年的27万人,在校研究生总数由1998年的18.5万增加到了2002年的40万人。近几年,我们东南大学研究生教育在招生规模和学科领域也有了很大的发展,现有1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53个博士点,104个硕士点,  相似文献   

8.
民国时期的中国学术,依现今标准,在某些方面仍是一个难以企及的高峰.虽然我们今天高等教育事业的普及程度远远超过了那个时期,据教育部数据,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计划招生685万人,而据《全国高等教育统计,1934》,该年全国在校生只有2.8075万人,近80年间竟有如此大差距,令人不胜感慨.但在杰出人才的培养方面,我们今天似乎有所不及.其一,钱学森生前在各种场合不止一次提出:"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一"钱学森之问"部分基于与民国时期的纵向比较上.  相似文献   

9.
观察文萃     
我国高等教育年均扩招超两成1998年至2004年,我国高等教育招生数量年均增长21.7%。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1998年的9.8%提高到2004年的19%。1999年,按照科教兴国战略和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根据经济发展形势需要以及人民群众的愿望,国家决定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高等教育招生人数2001年达到480.7万人,2004年为701.1万人。1998年到2004年,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人数年均增长26.7%,研究生招生人数年均增长28.5%,成人本专科招生人数年均增长14.1%。2004年,我国高等教育总规模已超过2000万人,居世界第一位。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在寻…  相似文献   

10.
在媒介化时代,传媒及其从业者对于社会的有序运行至关重要。新闻教育因而成为高等教育的核心部分,备受瞩目。为了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中国政府于2019年提出了“双一流专业”建设计划,以建设面向未来、适应需求、引领发展、理念先进、保障有力的一流专业为目标,建设1万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点和1万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点(“双万计划”),其中国家级一流专业中包含了236个新闻传播专业。这一计划标志着教育正在回归育人的本质。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论述了基于Web的高等教育对我国高等教育模式的重构,指出基于Web的高等教育确立以学为主的教学关系,实行宽进严出的高等教育模式,同时讨论了我国基于Web的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的办学规模越来越大,形成的档案门类也越来越多,档案收集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据教育部统计表明:截至2009年8月,全国普通高校有1908所.按平均每所高校有兼职档案员45人计算,全国高校兼职档案员就达8万多人.  相似文献   

13.
高校教材出版市场营销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发展,高校教材出版的市场规模也在逐步扩大。据相关资料统计,我国目前高等教育在学人数总规模达2979万,整体规模居于世界第一。2008年,高等教育教材出版物达到  相似文献   

14.
随着出版业企业化改制进程的不断推进,高等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日新月异,高等教育教材面临着更多的机遇与挑战.本文从高等教育教材出版的系列化、立体化建设、品牌建设、构建服务体系等几个方面阐述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高等教育教材出版的思路与策略.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业余高等教育事业飞速发展。据教育部84年9月公布的数字,全国现有在校函授生20.47万,夜大学生5.98万,仅83年一年,就新招收函授生6.65万,夜大学生2.22万。函授、夜大学生总数是在校全日制大学生的21.9%(全日制大学生120.68万)这一大批青年再加上全国数十万、百万准备接受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人们,形成了一个非常庞大的,具有独特学习方式和要求的业余学习群体。笔者接触过很多这样的大学生,他们一边工作,一边学习;一边持家,一边进取。够辛苦了。尽管社会各方面为他们提供了大量的帮助和学习的方便,然而,我们的图书馆事业以及各级各类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工作  相似文献   

16.
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和出版事业的发展,全国各地高校出版社迅速发展。现在,占全国出版社总数近1/5的近百家高校出版社,成了全国出版界的重要方面军—— 1.建立了一个布局基本合理、学科比较齐全的高校出版体系,年出书近2万种,占全国出版社年出书总量的1/5。  相似文献   

17.
我国已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截至2005年,我国普通高校达1792所,总规模超过230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超过15%的大众化标准,达到21%。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高校教材出版工作面临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如何正确选择高校教材出版路径已成为出版和高等教育界共同关注的问题。高校教材作为高等教育教学系统中的基本要素,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教材的出版将直接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目标的实现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在当前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新形势下,高校教材出版呈现出品种、数量繁多,内容、质量良莠不齐的现状。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  相似文献   

18.
我国高等教育和出版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的快速发展创造了历史机遇.多年来,外教社坚持正确的办社方针,积极探索与实施出版、科研、教育互动发展战略,住产品、营销和管理方面形成了自已的特点,从一个6万无起步的小社,发展成为我国最大、最权威的外语出版基地之一.  相似文献   

19.
高等教育大众化与地方高校馆的信息供给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高等教育大众化对高校馆的压力上世纪几十年代中后期以来,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短短几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在校生与适龄人口之比)从原来的8%上升到11.5%,增加了100万大学生。大学校园内到处涌动的渴求知识的蓬勃身影,与扩招规模并非完全同步扩充的教育资源正接受着艰巨而光荣的挑战。应当指出,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对高等教育  相似文献   

20.
宜粗不宜细     
作者原文: 北京确定面向二十一世纪高等教育发展蓝图记者从不久前召开的北京高等教育工作会议上了解到,北京地区高等教育面向二十一世纪发展蓝图已确定。这个蓝图的主导思想是,采取“加快改革,积极发展,重在提高”的方针,立足首都,服务全国,走向世界,使北京高等教育规模有较大发展,结构更加合理,质量上一个台阶,效益有明显提高,能够适应首都乃至全国加快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按照这个蓝图的规划,到2000年,北京地区在校生的规模将由现在的27万余人增至48万人,年增长率为百分之七。其中,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年增长率为百分之五至六,成人高等教育年增长率为百分之八至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