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2 毫秒
1.
本单元突破口 本单元有四篇课文。其中《故宫博物院》、《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和《活板》是讲读课文,《万紫千红的花》属自读课文。这是一个说明文单元,课文分别说明建筑物的构造、书籍的演变状况、古代活板印刷的程序及花的颜色变化规律。学习这一单元,要使学生明确为了把事物的特征说清楚,把事理说明白,说明文既要采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又要根据说明目  相似文献   

2.
初中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是说明文单元,两篇讲读课:《向沙漠进军》、《死海不死》;两篇课内自读课:《庄稼的朋友和敌人》、《珊瑚岛》;一篇课外自读课:《洲际导弹自述》。其中讲读课文集中体现了单元教学的要求,是重点。 说明文的学习,总的要求应是把握好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的顺序、说明的方法和说明的语言。本单元的具体要求是:理解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继续学习说明的方法和顺序。 通观全单元,我们可以从如下几方面抓住要点,进行备课。 (一)抓住事物的特征及其内在联系,有条理地说明事物。  相似文献   

3.
本单元有四篇课文:《驿路梨花》是记叙文,《人民英雄永垂不朽》、《雄伟的人民大会堂》、《和青年同志们谈写信》是说明文。前三篇是讲读课文,第四篇是自读课文。  相似文献   

4.
本单元是说明文单元。包括《食物从何处来》、《统筹方法》、《机器人》、《石油的用途》、《读书四法》五篇课文和知识短文《说明的方法》。单元的教学要求有两点:一、理解各种说明事物的方法;二、继续学习说明事物的特点。重点、难点也是这两点,所以,单元的突破应该是说明的方法。 教师指导学生通读整单元的文字后,应首先让学生学习知识短文《说明的方法》,掌握常见的说明方法:分类别、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打比喻等。然后用掌握的说明方法逐篇学习课文,最后再学习《说明的方法》,把单元知识作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5.
本单元突破口 本单元有四篇课文。《中国石拱桥》、《北京立交桥》是教读课文,《短文两篇》、《巴黎的桥》是自读课文。其中《短文两篇》又包括《吴门桥》和日本作家水上勉的《母亲架设的桥》。这四篇课文的题材同是写桥,但文体不一,内容各异,因此,进行本单元教学必须紧紧扣住重点,否则学生就会学得支离破碎,不着边际,不得要领。第三册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说明能力,本单元是第三册的开首单元,如何将上一册的记  相似文献   

6.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初二年级着重培养说明能力。初中语文第四册为此安排了两个说明文单元,这两个单元都是重点单元。列入第一单元的四篇课文是《向沙漠进军》,《死海不死》、《雄伟的人民大会堂》、《故宫博物院》,并附有知识短文《说明的方法》。上述四篇课文在内容上可分两种类型。前两篇介绍地理知识,后两篇说明建筑物的结构。前者着重用打比方、举事例和归类法,讲清科学道理,启发读者树立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雄心壮志,后者  相似文献   

7.
一.单元整体设想本单元是说明文单元,包括三篇课文:《语言的演变》是从语言的三要素(语音、语汇和语法)来说明古今语言的发展变化的;《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书目》是说明书目的性质、形式、内容、作用、种类和使用的;《我国古代的车马》是介绍我国古代的车马情况,着重说明古代车马的结构和用途的。学习这三篇课文的单元教学要求是: 1.说明文的语言; 2.说明文阅读、写作综合训练; 3.修改文章:综合修改。  相似文献   

8.
一单元标体设想 (一)教学目标及设想本单元由五篇说明文组成。说明文的教学要求,《大纲》对初二年级的具体要求是“理解文章的内容,了解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体会语言的准确性”,那么初三年级就要在此基础上有所提高。与初二年级的说明文内容比较,本单元课文的说明对象由具体的事物转向抽象的事理,由抓事物的特征转向抓事物的规律;说明的方法更加多样化,还突出了说明与议论相结合。因此在这个单元关于“理解说明方法”的教学要求的实施中,应在第四册的“理解各种说明事物的方法”的基础上,加深理解,显示出梯度。本单元,除继续学习说明  相似文献   

9.
初中第四册教材选取了八篇说明文组成两个重点单元,加强了说明文教学。这八篇中,有三篇是新增的,即《死海不死》、《蜘蛛》、《统筹方法》。本文就这三篇新增的课文,谈一些教学意见。一、理解说明文的结构。《死海不死》以地理位置、海水特性、海水的成因及历史演变等几个方面作为说明的顺序,逐层说明  相似文献   

10.
这是一个很大的单元,共有六篇课文:《读报常识》、《消息·通讯》、《评论》、《副刊·文摘》、《答记者问》、《积累资料学习办报》。 本单元是针对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规定要“养成读报的习惯”的要求而精心设置的。六篇课文内容非常丰富,几乎涉及了有关报纸的各方面知识,有理有例,有报刊知识介绍,有读报方法指导,还有积累资料和学习办报方面知识的详细说明,是一个具有很强的实用意义的说明文单元。从本单元着力培养学生阅读报纸的能力这一目标出发,教学本单元时,教师对课文的处理应以学生自读为主,老师在关键的方面加以点拨、指导,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11.
中师语文课本《文选和写作》前四册共选入说明文二十三篇,占课文篇目总数的17%。这二十三篇说明文组成四个单元,编排了说明的顺序、说明的要求、说明的方法、说明文的结构和几种常见的说明文等系统的读写知识,并安排了相应的读写训练。这部分教材确实很  相似文献   

12.
【初四册】第一单元 教学设计○教学导引1 从教材的整体安排上来看 ,第四册承担的主要教学任务是 :联系生活 ,着重培养阅读说明文的能力和写作说明文的能力。因此 ,全册六个单元有三个都是说明文单元。这三个单元的学习重点都是联系文体特点阅读说明文。写作方面的学习重点是恰当安排说明顺序 ,正确使用说明方法。2 本单元的五篇课文 ,有介绍建筑物特征的 ,如《苏州园林》《中国石拱桥》 ;有说明某种自然现象成因的 ,如《日本平家蟹》 ;有解释某个科学道理的 ,如《万紫千红的花》 ;有介绍某种动物习性的 ,如《蜘蛛》。阅读这些文章 ,可以…  相似文献   

13.
初中语文第四册第一单元共包括四篇说明文,前两篇介绍地理知识(《向沙漠进军》;和《死海不死》),后两篇介绍建筑物的结构(《雄伟的人民大会堂》和《故宫博物院》).虽然说明的侧重点不同,但都注意了抓住事物的特征,运用准确严密的说明语言,采用多种说明的方法.因此,在设计课内外练习题时,仍不能忽视这些方面.特别是,《雄伟的人民大会堂》和《故宫博物院》这两篇说明文条理性很强,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把握文章说明事物的结构层次,培养和提高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我们从上述指导思想出发,对这一单元的练习作如下设计:一、语文知识1.字.课文下面注音、释义的字是课堂教学的基本内容.此外,应进行以下练习:  相似文献   

14.
初中语文第三册第八单元所选课文都属于应用性的说明文。《从宜宾到重庆》是一篇解说词 ;《电子计算机的多种功能》是一篇科学小品 ;《〈自然·生活·哲理〉序》是一篇序言 ;《标点符号用法》属于规章条例性质。这四篇应用性的说明文都是从现实生活的需要出发 ,以说明事物的特征、功用等为主要内容。因此 ,学习本单元课文要了解这几种常见的说明方式 ,分析文中运用的多种说明方法或多种表达方式 ,并能够在写作实践和社会生活中灵活使用 ,从而真正掌握这些应用性的说明文的基本特点。《从宜宾到重庆》一文是电视片《话说长江》解说词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5.
本单元的三篇课文,都属复杂说明文。文章篇幅长,容量大,知识面广,但又都有各自的侧重点。教学中只有突出重点,才能让学生真正学有所得。从写法上来讲,三篇都是典范的说明文,在结构的安排和说明方法的运用上,有许多相似的地方。根据这些特点,在设计本单元教学过程的时候,可以考虑按以下四个步骤进行。 第一步,应熟悉各篇课文说明的主要内容。第一篇,在全面了解语音、语汇和语法演变的前提下,重点应放在词义的变化上。为了加强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教师可以适当补充一些古今词义变化的例子加以说明。第二篇,主要了解什么是“书目”,特别是现代“书目”,  相似文献   

16.
初中第四册第四单元《蜘蛛》、《统筹方法》、《石油的用途》、《机器人》这四篇课文,都是介绍科学技术知识的说明文,通俗易懂,生动有趣,所迟用的说明方法又各  相似文献   

17.
本单元系议论与说明单元,共安排五篇文章。其中说明文一篇:《什么是生态系统》,议论文四篇:《大自然警号长鸣》、《马说》、《说虎》及《为学》。可见,编者的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说明文与议论文的联系和区别,由第三册学习说明文为主过渡到本册以学习议论文为主,并初步接触议论文层层推进的论证结构以及对比、设喻等论证方法。为此,教授本单元时,建议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单元通读,初步弄清文章主旨的基础上,围绕以下问题进行点拨和研讨。  相似文献   

18.
[单元概况]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是宋代散文。教学本单元,要让学生理解《六国论》《伶官传序》所总结的历史教训,《游褒禅山记》《石钟山记》所阐发的人生哲理;了解四篇课文的论证结构和方法;背诵《六国论》《石钟山  相似文献   

19.
一单元整体设想 (一)教学目标 1.将近、现代史教育,渗透于有关课文的教学之中。 2.本单元是学生进入中学后,接触的第一个说明文单元,通过本单元教学,使学生对说明文的特点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 3.了解阅读、分析说明文的基本方法,学习写说明文的基本技能和技巧。 (二)教学重点 1.抓住特征说明事物。这是阅读、写作说明文时应把握的最基本要求。本单元有五篇课文,被介绍事物各具特色,内容丰富,因而介绍时必须对材料有所取舍,这便取决于作者的写作意图;但在介绍时由于作者抓住了事物特征,因而又客观地反映了它的基本面貌或本质属性,对此应让学生有一个整体理解。  相似文献   

20.
第二册第六单元共包括四篇文章:《驿路梨花》、《人民英雄永垂不朽》、《雄伟的人民大会堂》、《和青年同志们谈写信》。除第一篇为记叙文外,其他三篇全为说明文。 为什么本单元要将两种不同文体的文章混合编排呢?不妨让我们揣摩一下编者的意图。“单元提示”中谈到:“记叙文或说明文,往往不是单一运用记叙或说明的表达方式。”从这一意义出发,我们不难知道,要写好记人叙事的文章,往往要动用多种表达方式,如第五单元中的“叙述与描写”;本单元《驿路梨花》中的“叙述与抒情”。同理,要写好说明文,也不仅仅只是说明一种表达方式,它还得兼用其他,或叙述,或描写,如本单元中的三篇说明文即是如此。不过,从本单元中的四篇选文看,尽管文体不同,但教学的侧重点是一致的,即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