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从受众心理出发,基于价值决策理论,整合了不同动机对假新闻分享意愿的影响。研究以社会类假新闻为材料,通过两个实验探究人们假新闻分享意愿的心理动机。研究发现,人们对于新闻准确性有着较高的要求,但这并不是个体分享新闻的直接原因;实际的分享意愿直接受到正负新闻事件属性的影响,正面新闻事件属性会削弱人们对于假新闻的道德谴责,更易默许正面假新闻的存在。人们错误地认为积极的假新闻也是有价值的,分享积极的假新闻似乎没有那么不道德,所以更容易造成假新闻的传播。  相似文献   

2.
一篇关于湖北某县委书记先进事迹的正面典型报道,刊发后却被认为是"过头"了,引来一片争议乃至非议①。已经持续评选了七年的《新闻记者》杂志"年度十大假新闻",2007年度因为评出了一篇报道典型人物失实的"正面"假新闻而格外引人关注,该杂志也以"正面  相似文献   

3.
朱德泉 《青年记者》2007,(23):79-79
在都市类报纸越来越承担起党的新闻宣传事业重任的当下,我认为如何杜绝出现事关时政、民生的"正面假新闻",应该与防范那些"苍蝇式"的虚假报道摆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否则,即使貌似主流了也会丧失公信力。  相似文献   

4.
深圳报业集团旗下的都市类报纸《晶报》,创刊5年多来。面对纷繁复杂的报道客体——报道内容和报道对象,在各类市场化媒体竞相争抢未经证实、耸人听闻的假新闻时,恪守自己的报道原则,不跟风,不炒作。严格践行“核实、核实、再核实”和“深入、深入、再深入”的新闻准则。慎思明辨,细心选择,认真把关。多年来从未采写刊发过一则引发负面影响的假新闻,也杜绝了若干被其他媒体热炒的假新闻在本报出现,在深圳读中树立起较高的公信力,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俱佳。[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今年的德国世界杯,人们享受了比赛的精彩。但世界杯报道中的假新闻仍频频出现,似乎难以根绝,它严重损害了体育新闻报道的公信力。以往的体育新闻报道亦然频报假新闻,比如,2004年中国十大假新闻中体育报道竟然占了三条(《“国资委”阻击中国足球》,《金钱激出张国政奥运冠军》《,女排姑娘20年奥运冠军梦惜未能圆》),而2005年中国十大假新闻中也有一条是体育新闻(《越洋电话采访郎平》)。在日常报道中,类似的大大小小的假新闻就更是数不胜数。我们要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在今后的体育新闻报道中应尽量做到“真实”、“准确”,重建体育新闻在读者…  相似文献   

6.
提到正面报道,有人总以为就是颂扬类的或成绩类的报道:其实“正”是与“反”相对应的并非与“批评”与“错误”相对应“正面”是表示相对的两面中的积极的正面。正面报道应该是对新闻事实中的具有激励、鼓舞:教育作用的,有好的社会价值取向的一面进行报道,并能使受众从中接受到积极作用的新闻报道。从这个意义上说,庆祝建国五十年期间各新闻媒体大量的成就报道是正面报道,让国人看到党和国家惩治腐败的决心和强硬手段,看到腐败分子应有的下场,从而受到振奋当然也属于正面报道之列:  相似文献   

7.
冯惠慧 《报刊之友》2011,(11):37-38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各类虚假新闻正以新的面目出现在媒体上,而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为表彰个人事迹、宣扬党政风气等所作的"正面报道"。这些为树立典型、谋取功利而过分拔高的一些不实报道,姑且称之为"正面假新闻",正在危害着我们整个社会,然而即使它们被揭露出来,也难以引起媒体足够的重视。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不论是从正面报道还是负面报道的假新闻,无疑都违背了"新闻真实性"这一最基本原则,应该引起新闻业界的足够重视。本文着重对正面虚假新闻出现的原因、表现进行探讨,以求得如何避免此类虚假新闻的产生,净化媒体环境。  相似文献   

8.
朱金平 《军事记者》2009,(10):53-53
假新闻与失实报道.是新闻媒体时常出现而为受众所诟病的极为相似的“双胞怪胎”.因而有不少人把二者混为一谈。从某新闻学术期刊每年评出的“十大假新闻”来看.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尽管这二者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但区别也是很明显的。厘清彼此的关系,对有针对性地防治假新闻和失实报道,确保新闻的真实性,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冯惠慧 《今传媒》2011,(11):37-38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各类虚假新闻正以新的面目出现在媒体上,而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为表彰个人事迹、宣扬党政风气等所作的"正面报道"。这些为树立典型、谋取功利而过分拔高的一些不实报道,姑且称之为"正面假新闻",正在危害着我们整个社会,然而即使它们被揭露出来,也难以引起媒体足够的重视。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不论是从正面报道还是负面报道的假新闻,无疑都违背了"新闻真实性"这一最基本原则,应该引起新闻业界的足够重视。本文着重对正面虚假新闻出现的原因、表现进行探讨,以求得如何避免此类虚假新闻的产生,净化媒体环境。  相似文献   

10.
本文使用内容分析法,对《北京青年报》、《新京报》、《京华时报》三家有影响力的北京都市类日报的医疗报道进行倾向性研究发现:其报道议题偏向医改类、诊疗类和医药类;其引用消息源偏向"官方";"医方"正面形象多于负面形象,但负面形象比例高于"患方"和"官方";医疗报道受社会语境、记者报道操作等因素影响,存在"系统性偏向",对各方意见和各类议题处理有失"平衡"。  相似文献   

11.
“正面报道”和“负面报道”的概念来自西方新闻理论。正面报道和负面报道概念的形成。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主观的。这里有两层含义。  相似文献   

12.
"正面报道"和"负面报道"的概念来自西方新闻理论,正面报道和负面报道概念的形成,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主观的。这里有两层含义。第一,新闻事件是"新近发生的  相似文献   

13.
很多人把正面报道与反面报道(即那些揭露性、揭示性的报道)相对应,认为,正面的就是表扬的,反面的就是批评的。其实,对正面报道不应理解得这样窄,正面报道主要是指一种基调,一种报道的精神指向。  相似文献   

14.
陈静 《今传媒》2012,(9):46-47
近年来批评报道成了平面媒体尤其是都市类报纸强化舆论监督、增强受众意识和可读性的重要报道方式。要想做好批评报道,把握尺度是关键。只有在报道中做到客观公正、全面平衡、服务大局、理性批评、有始有终,才能使报道产生更多正面的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15.
我国新闻媒体一贯坚持的报道方针是"以正面报道为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负面报道多受限制。尤其是地方党报,为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更是严格控制负面新闻报道的篇幅和数量。其实,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有正面就有其负面,相互补充才能完美。因此负面新闻也是正面新闻的重要补充,报道得法,能够成为缓解矛盾、宣泄情绪、惩恶扬善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新闻报道通过两种报道推动社会和谐进步:正面报道和负面报道。每种报道都存在报道的正面效果与负面效果。新闻媒体通过负面报道进行舆论监督,以促使社会做出一定的改革,同时这些报道能够一定程度上缓解矛盾、维护稳定,正面效应巨大。当前我国负面报道因为各种原因,受到某种程度的限制。负面报道如何扩大正面效果、缩小负面效果,既是新闻观念的问题,也是新闻报道的技术与艺术问题。  相似文献   

17.
注意正面报道引起的负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汤行宽 《新闻前哨》2003,(10):32-32
在大量新闻报道中,正面报道占据着主要位置。这里要谈的,并非正面报道给予人们的正确引导、激励、鼓舞作用,而是某些正面报道中表现出的不良因素给人带来的负面影响,使人们从正面报道中得出一些不好的、甚至是一些相反的结论,因而影响了正面报道的可信性。常见的有以下几种表现。  相似文献   

18.
正正面报道是以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反映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成就、典型经验为主旨,体现正确的舆论导向,在新闻宣传中所占比重最大。可是,在我们日常宣传报道中,有不少、尤其是基层新闻单位常常会遇到这样的尴尬情况:尽管本意是好的,报道对象的成绩和事迹也是不容置疑的,但在正面报道播发后,不但没有产生激励和推动作用,反而使报道对象或受众会感到不满、不快甚至厌倦,结果是正面报道产生了负面作  相似文献   

19.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所谓监督类报道,就是由晃晃悠悠的偷拍画面、冰冷的画外音以及记者咄咄逼人的问话构成的。《新闻夜航》做新闻的理念却不是这样,正面的温情、爱心类报道可以很感人,反面的批评、监督类报道一样可以做得很人性化,很有人情味。  相似文献   

20.
周楠 《新闻知识》2004,(6):34-36
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弘扬主旋律历来是我国新闻工作的指导思想,因此正面报道也一直受到新闻媒体的广泛重视。所渭正面报道,主要指科学把握社会生活的本质和主流,着力反映社会发展中光明的、积极的、健康的内容的报道。其目的是振奋民族精神,鼓舞人们奋发向上,促进政治稳定、经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