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达五同志在《“死海不死”中的“死”对一个课文标题的看法》(见本刊1990年4月号)一文中认为:“死海”的“死”是“死亡”之义,“不死”的“死”是“淹死”之义,那么,“死海不死”的意思就是“死海是不会淹死人的”了,文章中还强调:“此语是一个单称否定判断,但否定的对象属性已不是死海的‘死’,而是‘淹死’的‘死’了,这叫偷换概念,有悖于逻辑中的同一律”。所以想了个“既保留住  相似文献   

2.
鲁迅的《答北斗杂志问》讲了八条创作经验,其中的第七条说:“不相信‘小说作法’之类的话”。这个意思,鲁迅在其它文章中也谈到过,例如:在《两地书·序言》中说:“我们都未曾研究过‘尺牍精华’或‘书信作法’,只是信笔写来,大背文律,活该进‘文章病院’的居多”;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说:“所以‘小说作法’之类,一部都没有看过”;在《不应该那么写》中说:“现在市场上陈列着的‘小说作法’,‘小说法程’之类,就是专掏这类青年腰包的”……鲁迅的意思是明白的,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第二是要看别人的作品,至于“现在市场上”的什么“作法”或“法程”之类的书籍则不要去相信。那么,能否由此而引出这样一个结论:因为鲁迅告诫过“不相信‘小谈作法’之类”,所以凡是“作法”一类的书籍都是不可信的?我以为不能。首先,鲁迅并未一概否定过“作法”一类的书籍。1932年4月,也就是在写了《答北斗杂志问》后的四个月,鲁迅又写过一篇《做古文和做好人的秘诀》,其中有一段话是这样说的:  相似文献   

3.
赵建茹 《语文知识》2005,(11):22-22
高中语文教学参考书对《三国演义》中蒋干的说客形象作了这样的评价:“蒋干‘惊愕’不敢多言,这‘惊愕’反映他实际上是一个胸无城府的怯懦者。”这里将“胸无城府”当作贬义成语,用来说明蒋干没有韬略算计,实属误用。  相似文献   

4.
《寄西伯利亚》这首诗第二节里,“‘不幸’的忠实的姊妹,‘希望’在幽暗的地下潜行”这一句,省教育厅教材编辑室编的教学参考书中所作解释是可以商榷的。参考书说:“诗人告诉这些‘不幸’的忠实的姊妹要想到‘希望’,要相信明天。”这样就把“‘不幸’的忠实的姊妹”理解为修辞学的呼格,是诗人在称呼十二月党人。其实,这一句的意思是说,“希望”是“不幸”的忠实的  相似文献   

5.
1980年新修订的《辞源》在对“枹”字释义时,引用这样一条书证:“《左传、成二年》:‘(郤克)左并辔,右援炮而鼓。’”我认为:引文是正确无误的,但在引文的前面补了个主语“郤克”,却和原文的意思不符,“左并辔,右援枹而鼓”的不是“郤克”而是“解张”。 查阅《左传·成公二年》即《鞌之战》的原文,对于有关这件事的叙述是这样的:齐晋两军交战,晋军主帅“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未绝鼓音。曰:‘余病矣!’”接着御者解张和骖乘郑丘缓都向郤克进言劝慰。最后解张又进一步地从忠君方面规劝郤克说:“……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主大事也?擐甲执兵,固即死也;病未及死,吾子勉之!”说过之后,紧接着  相似文献   

6.
2009年第11期《小学语文教学》刊发了《怎样区分“度”和“渡”》一文,最后一段中说:“‘共度难关’与‘渡过难关’是意思相同而极易写错的两个常用词。‘共度难关’中的‘难关’表示困境中的一段时间,‘渡过难关’意为共同度过一个艰难时期,含有共同承担责任,协力克服困难的意思。”该句中有关“度”的表述与前面的表述相矛盾。  相似文献   

7.
《山西师院学报》1980年2期上有冯彦山同志的《鲁迅〈自嘲〉中的‘千夫’究竟指什么?》文章的结论:“‘千夫,在这里就是说敌人’这种解释是不正确的。”理由:“一、从‘千夫指’的来历看,‘千夫’不是‘敌人’。”引《后汉书·王嘉传》“千人所指,无病而死”,“千夫”即“千人”,不指敌人。二、“从‘千夫’本身考察,它不能解作‘敌人’。”“三、若把‘千夫’说成是‘敌人’,‘指’就不好解释了。”  相似文献   

8.
《语文知识》1993年第4期上发表了宋广富同志的《关于“兵精足用”的“足用”》一文,文章中心说的是对高一册语文《赤壁之战》一课中“兵精足用”句的“用”字应该怎样理解的问题。宋同志认为“课本注释说:‘足用,足够使用。’……这条注释欠妥当。”又认为“‘足用’应解释为:‘物资充足’。……‘兵精足用’意  相似文献   

9.
《阎典史传》“城中死者无虑五六万”句中的“无虑”,课文注:“意思是无须计虑就可知道,即不会少于。”编者把“无”训“无须”,“虑”释“计虑”,这是不正确的。“无虑”是一个联绵词,意为大略、大概。清人王引之《经义述闻·通说上》中“无虑”条云:“凡书传中‘无虑’者,自唐初,人已不晓其义。望文生训,率多穿凿。今略为辨之。高诱注《淮南·俶真篇》曰:‘无虑,大数名也。’《广雅》曰:‘无虑,都凡  相似文献   

10.
《诗经·魏风·伐檀》中有“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今部编中学课本对“三百廛”的注释是:“许多捆。三百,表示数量多,不一定是实数。廛,同‘缠’,束(量词)。下文‘三百亿’的‘亿’同‘繶’,‘三百囷’的‘囷’同‘捆’,都是‘束’的意思。”同样,现今其他一些中学教学参考材料也均依此说,如杭州大学编的《高中古诗文助读》等。我们认为,中学课本将“三百”看作是“表示数量多,不一定是实数”,这一意见还是  相似文献   

11.
室内活动时,在孩子们的建议下,我拿起了图书《动物争霸》。我问孩子们:“‘动物争霸’是什么意思?”有人说:“是把爸爸争过来的意思。”有人说:“是‘蒸爸爸’的意思。”有人说:“是把爸爸抢过来的意思。”看到孩子们为此争执不下,我没有急于把答案告诉他们,而是建议孩子们:“让我们听听故事里是怎么说的吧。”翻开故事目录页,我先念了几个故事题目让他们选  相似文献   

12.
对于开创××市招商引资新局面的对策研究构建和谐新××的对策研究严厉惩处贪污腐败的对策等论文标题中的对策一词的用法,吴有定先生在《对策用法辨正》(见《语文月刊》2009年第2期)一文中认为是不当的。他说,由于‘对’是‘对付’的意思,以‘对  相似文献   

13.
女儿还在读小学的时候就问过我:“爸爸,什么叫‘女大不中留’?”我听了一吓,心想,鬼丫头,这么小就想嫁人了?忙说:“你问这干嘛?”“我从书上看来的。”“什么书?”“你桌上的那本,嗯……《西游记》。”“胡说,《西游记》里没这句话。”“哦,不,嗯……是《西厢记》。”“《西厢记》?你现在就看这种书了,嗯?”“爸爸!”女儿不耐烦了,“你说嘛,我是看不懂嘛,我也快长大了嘛,我就是要问问什么叫‘女大不中留’嘛!”“你说呢?”我反问道。女儿想了一想,就像在课堂上回答老师提问时那样认真地说:“我认为‘女大不中留’的意思就是……嗯,就是………  相似文献   

14.
柳宗元的《捕蛇者说》里的“故为之说”的“说”,不少参考书都当作动词解释。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评注译析古文百篇》里,把这句话解释为:(我)为这件事作了这篇“说”的文章。在注解里又说:“‘说’原是名词,一种文体。此作动词。为之说,为这件事作一篇‘说’。”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学古文评注》,也持同样的看法。《初中语文教学参考书》这样解释:“‘之’字作介宾,‘说’字作动词,指写作(这篇文章)。或者‘之’字作指示代词,充当定语,‘说’字作名词,指一种文体。两说都说得通,就柳文而论,前者才是作者原意。”  相似文献   

15.
赵克勤先生的《古汉语词汇概要》提到“小醜(丑)”一词,说:“‘醜’是类的意思,‘小醜’本来指地位低下或政治上不很重要的人物。例如《国语·周语上》:‘王犹不堪,况尔小醜乎?小醜备物,终必亡。’(备物:  相似文献   

16.
高中语文第五册朱光潜先生的《谈白居易和辛弃疾的词四首》,在赏析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时,写道:“‘明月别枝惊鹊’句的‘别’字是动词,就是说月亮落了,离别了树枝,把枝上的乌鹊惊动起来。”又接着说:“这句话实际上就是‘月落乌啼’的意思,但比‘月落乌  相似文献   

17.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的“雨脚”一词,近年来几家教育杂志上都曾引经据典为此作了铨释。八三年陕西师范大学《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第一期,魏耕原同志说:“‘雨脚’最初成词时‘脚’有“末端”的意思,……但这个词在具体运用时,并非做如是观。‘雨脚’即雨而已,并丝毫没有强调雨的末端的意思。这种约定俗成的现象,就是我们说它是词缀的原因。……另外,‘雨脚’可能是南北朝  相似文献   

18.
北京大学辜鸿铭教授,一次讲授《晏子春秋》,板书时将“晏”误成了“宴”。听课的学生当即有人指出。辜先生一面改正,一面自言自语:“汉字真有点讨厌。你看这‘宴’与‘晏’,只不过把‘日’的上下位置换一下,意思  相似文献   

19.
初中第三册课文《周处》中“为乡里所患”句,课本注释为;被地方上的人认为是祸患。课后的“思考与练习”中也说:“‘为’字在古汉语中有多种意义,具体在这一课中有‘认为’、‘当作’、‘作为’的意思”,要求指出课文中出现的“为乡里所患”、“始知为人情所患”句中“为”的意丈。《教参》据此字指明:此两个“为”都是“被……认为”的意  相似文献   

20.
《新作文》2006,(3)
“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说过:“吾闻败者不羞走,所以全也。”意思就是,打了败仗不以逃走为耻,是为了从长计议,保全实力。但钱钟书在《管锥编》中解说道:“‘败者不羞走’,可兼二意:卷土重来.则‘不羞走’,有远计也;望风苟且,则‘走’而‘不羞’,是厚颜也。”他提出的另一种解释“厚颜”,是很有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