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骑士遇见暴君,当疯癫与疯癫碰撞,世界会变成怎样?堂吉诃德的浪漫化疯癫,与卡利古拉"我思故我疯"的疯癫,二者的疯癫机制有所不同但通向同样的结果。疯癫始于不需要理由的自我狂欢,由幻觉的解放走向无法反驳的绝对逻辑,在毁灭的同时也在建构,在证明自己自由的时候也被自由所害。疯癫是是对死亡的反抗,对荒诞的反抗,最终将走向毁灭与虚无。这不仅仅是因为理性对非理性的压迫,更主要是纯粹幻觉与绝对逻辑的存在只能有所依存,无法彻底被世界接受。而死亡和荒诞的存在永恒。  相似文献   

2.
王苹 《英语辅导》2008,(6):137-140
疯癫是受人喜爱的文学题材。运用福柯关于疯癫历史的理论研究英国文学里的疯癫现象,可以详细勾勒出不同时期疯癫如何被构建出来的:文艺复兴时期是疯癫的黄金时期,这时疯癫是知识和理性;古典时期,疯癫是兽性和堕落而遭囚禁;现代社会,疯癫是一种精神病,在精神病院被医学专家治疗。通过疯癫我们可以探究疯癫和理性的变化关系,发现疯癫在特定的社会阶段被不同的文化、知识和经济结构所决定和建构。  相似文献   

3.
《疯癫与文明:理性时代的疯癫史》是20世纪法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米歇尔·福柯的代表作。疯癫在中世纪及文艺复兴时期、古典时期和现代时期各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理性的关系更是错综复杂。而现代化奈件下的理性比疯癫更为疯癫,疯癫更接近于真理,疯癫才是更本真的理性。  相似文献   

4.
平原 《文教资料》2020,(7):43-44,68
在《疯癫与文明》中,福柯用考古学研究方法追溯疯癫和理性的历史.从“愚人船”到精神病医院,福柯将中世纪末期到二十世纪的疯癫史,用纪实方式展示给读者.看似是一部历史学著作,但包含深层的对于人性、道德和伦理的思考.什么是真正的道德?什么是本质意义上的理性?所谓的疯癫(非理性),最后真的能够从人类文明社会中彻底消除吗?福柯探讨了理性与非理性的关系,以及对理性主体的塑造和重构,通过对人类历史上疯癫的再现和理性主体对疯癫态度转变的揭示,彰显其对社会、人性的深层探究.  相似文献   

5.
疯癫不是一般医学意义上的疾病,也不是一个永恒不变的实在,而是一种历史话语建构.由于文化不同,中西方疯癫认知观呈现了一定的差异.进入世界"现代性"进程的中国,其20世纪上半叶现代文学中的疯癫话语建构与西方现代社会疯癫观有着更密切的联系,但是,在中国独特的文化语境中,疯癫话语发生变异,它的出场及其变迁,与中国社会现代性进程的推进有关,与中国知识分子社会身份认同有关.  相似文献   

6.
《李尔王》剧中的乞丐式疯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疯癫意象是文艺复兴时期文学史上最独特的文化向度,乞丐式疯癫更是与当时社会的疯人院和“可怜的汤姆”形象紧密联系的疯癫文化符号之一。《李尔王》中爱德伽伪装成“可怜的汤姆”逃避“猎人”的追捕最终成为正义主持者的情节,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人们通过乞丐式疯癫这种独特的疯癫样态,借助疯子之喉舌来寻求理性和真理的过程。这一过程使疯癫和理性达到了悖论式的对话和内在统一。乞丐式疯癫的审美是文艺复兴时期疯癫美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7.
通过福柯描述“疯癫”人自我体验自由的疯癫历史的过程为出发点,揭示了疯癫人对自由的诉求以及生命本真的追逐,进而阐述了福柯依托本我与社会抗争的真实写照,得出疯癫在理性的驱逐下最终失声乃至边缘化。  相似文献   

8.
本文作者对中国当代电影中的疯癫形象进行了归类分析,并对疯癫者的审美价值进行了阐释.在作者看来,中国当代电影中的疯癫形象体现了导演对当下人类处境的一种独特认知,一种对过度理性的不信任和对非理性的接受.  相似文献   

9.
王青青 《文教资料》2013,(29):103-106
作为一个风格鲜明的电影作者,导演姜文的每一部电影都独具个人特色,纵观其四部作品,不难发现其中贯穿始终的疯癫情结。本文就姜文电影中或疯或傻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挖掘姜文对疯癫与理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疯癫是西方哲学家用来批判黑暗社会以及黑暗势力的一个重要的艺术手法。《哈姆雷特》作为英国最为著名的文学名著,通过人文主义的思想,揭露了黑暗社会丑陋的一面,让人们意识到社会中所存在的正义感。莎士比亚所描写的哈姆雷特的疯癫是理性的、是对人性的思考、是自我救赎。全文对哈姆雷特的疯癫进行详细解读,阐述了这一特殊时期疯癫的审美艺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