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跟朱镕基是一个大院出来的——这话一点都不过分,只不过他从政、我从,加之我比他小40岁,所以我们俩并不认识,现在,应该说是我认识他,他不认识我。  相似文献   

2.
贾樟柯  菁菁 《出版参考》2004,(12):45-46
上初三的时候,我的一个结拜兄弟当兵要走。我去送他,他坐在大轿车里一言不发。我想安慰他,便说,这下好了,你自由了。说完此话,他还是一脸苦相,便有些烦他。在我的概念里,只要不上学,不做功课,不被老师烦,便是最大的幸福。而能离家远走,不被父母管教,那更是天大的喜事。我由衷地羡慕他,所以不太理解我那兄弟为何总是沉默不语,并且低着头不拿眼睛看我们。车快开的时候,我实在不想再看他一脸哭相,便说:“你是不是怕我们看你远走高飞,心里不平衡,假装不高兴来安慰我们?”  相似文献   

3.
梁衡 《新闻三昧》2005,(7):53-53
剑翔同志在地市报工作,我和他有过一些接触。最初的交往是从书信开始的。那是2001年夏天,他给我写来一封信,要求购买我的《新闻三部曲》。他说在报刊上读了我的一些章,非常喜欢,很想系统地读读我的作品,而当地书店买不到这些书。他不认识我,怕我不寄书,特地随信寄来两篇他已经发表的新闻论复印件,说目前对新闻理论有兴趣。他的信很真诚,我没有理由拒绝,很快给他寄去了几本书,并每本书都为他签了名。  相似文献   

4.
梁衡 《今传媒》2005,(8X):57-57
剑翔同志在地市报工作,我和他有过一些接触。最初的交往是从书信开始的。那是2001年夏天,他给我写来一封信,要求购买我的《新闻三部曲》。他说在报刊上读了我的~些文章,非常喜欢,很想系统地读读我的作品,而当地书店买不到这些书。他不认识我,怕我不寄书,特地随信寄来2篇他已经发表的新闻论文复印件,说目前对新闻理论有兴趣。他的信很真诚,我没有理由拒绝,很快给他寄去了几本书,每本书都为他签了名。  相似文献   

5.
序文六篇     
祖克慰散集序 一册书稿辗转来到我的案头,作是祖克慰。据说,我见过祖克慰,可再想也想不出他的模样,更不知道他的身世。同在不大的南阳盆地,都喜欢用字叙说自己的心思,竟然没有交往。他默默写作,不爱张扬,不像我常常碰上的年轻人总是找一切机会推销自己。[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71岁的张成哲是技术工人出身的全国著名劳动模范,至今他仍带领老劳模们发挥余热,被誉为“活着的孟泰”。在学生时代我对他的名字就不陌生,上个世纪90年代初作为实习记者。我第一次与他接触、相识。如今。我们早已成了忘年交,我是他眼中值得信赖的小朋友,他则是我笔下的新闻人物,更是生活中的长辈。  相似文献   

7.
法师日记     
那个叫salala的术士告诉我说他需要找个人帮忙一起去打歹徒,说句实话,我真的不知道他怎么升到4级的,或者说更不理解他为什么想去做术士,在我来看,那个除了使对方攻击伤害变弱就再也不会其他技能的职业简直就是在侮辱魔法。  相似文献   

8.
父亲离开人世整整16个春秋了,可是没有一天不想念他老人家,他是我的慈父,也是我的严师。  相似文献   

9.
很早前就想给宋桂嘉先生写篇文章,因为他身上有太多精彩的故事。但他当时坐在《陕西日报》副总编兼《三秦都市报》主编的交椅上,我的主观即使纳似水活如冰,客观也难免拍马溜须之嫌,这让我很胆怯,现在可以写了。写坏了他不可能免我的职,当然写好了也不可能提拔我。因为他已走出那象征着地位等级的铺着绿地毯的套间,成为一个普普通通的老头子了。老头子刚到报社时,留着大背头,脸颊因饱满而下坠,厚重的双唇则如古城的大门一样紧紧闭着。那官威官势似乎比他拥有的厅级还显得大。这让如我一般的普通群众不但“脱离”了他,而且对他不坐…  相似文献   

10.
去年4月,我采访某旅旅长常泽春时,思想受到震撼。常旅长是从基层一级级干上来的指挥员,10年前我认识他时他是营长,长得黑黑的,粗壮高大,化程度不高.典型的基层带兵人。当时没有发现他有什么过人之处。10年后再见他,却让我刮目相看。他随身不离的包里有三样东西: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录音笔。到哪儿开会他都把笔记本打开,别人讲话时,有价值就记在电脑里,让他讲话时.电脑里各种需要用的信息和资料,供他使用调遣。  相似文献   

11.
2003年夏天,杭州疗养院新闻干事李晓方告诉我,他要把60年前侵华日军冒天下之大不韪,实施惨无人道的细菌战的史实抢录下来,编、出版一部画册,留给后人。我听了,意识到这是个意义非凡的“忧患工程”,意义很不一般,当即表示:“祝你成功!待你成功后,我要写你!”现在.他成功了,于是,我践约采访了他。  相似文献   

12.
谈起图书,我就不禁怀念先父张九龄先生,我从小由衷钦佩他的博学。他出身于书香门第,是复旦大学的早期毕业生,受过五四运动的洗礼。出校门后当过报纸的主笔,高三班的国文老师,中学校长,喜爱写作,擅长诗画,之后虽创办企业,仍不释书卷,家中藏有很多古今中外的图书。我与书结缘,可说从小受到他的薰陶。我生长于上海,念小学时,父亲在假日就经常带我去福州路(四马路)逛书店,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世界书局等门市部都在那里。他看书、选书、买书,我也翻找感兴趣的书看,时而也要求父亲给我买几本。中学时,父亲就让我睡在他的书房里,丰富的藏书为我提供广泛读书的机会,更培养了我对图书的感情。  相似文献   

13.
我是一名人民教师.也是一名军人妻子。曾几何时.我对我那口子很不理解。他是《解放军报》的一位作,更是《解放军报》的一位忠实读。他对《解放军报》的感情就像大海一样深沉.成天没完没了地翻、没完没了地剪《解放军报》,枕头边、书柜里、餐桌旁,随处可见报纸,有时夜已经很深了,他还抱着《解放军报》啃个不停。为此,我没少和他闹意见。  相似文献   

14.
戒烟     
我的爸爸和“烟”可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吃着饭吸 看电视吸、走路也吸,把家里弄得乌烟瘴气的、总是有着一股刺鼻的烟味。 因为这.我和妈妈采取了好几回措施,例如:把他的烟藏起来,不给他钱,给他讲烟对人体的危害什么的,可都不管用。但在爸爸生日那天.我和妈妈终于帮他戒了烟。 那天.吃过早饭,我便和妈妈忙了起来,妈妈去买她送给爸爸的礼物,我在家里准备给爸爸的礼物,一直忙到下午。到了晚上,当爸爸和妈妈把丰盛的饭菜摆在桌上的时候, 我和妈妈拿出了礼物放到爸爸眼前。爸爸看了先是愣了一阵,然后又高兴地笑了起来,还说…  相似文献   

15.
怀念刘达     
老战友丁文从沈阳打来的长途电话证实,她的老伴、四野老新闻工作者、东北解放战争时期我的老领导刘达,的确于数年前便因患肺癌逝世了。他临终留下三条遗言:家属不要向组织上提任何要求;不向亲友发讣告;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也不留骨灰,遗体交医院。刘达丧事两天办完,共花去所在单位公款381.87元,包括为他送行置办的一套新装。丁文告诉我这些后哽咽着:“他这回算是做绝了,但我一切照办。”我伫立窗前,拿电话听筒的手颤抖着,不知该说点什么……外面阳光灿烂,落叶飘零,冬天来了!刘达长我8岁,逝世那年还不到70岁。他是…  相似文献   

16.
我与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相识已有21年了。在这21年中,有时他来中国访问,有时他邀请我去国外采访。在相处中,他正直的为人、严谨的治学态度,尤其是他对我这个对物理学和外文都很差劲的记者的关照和提携,以及生活上对我无微不至的照顾,都使我永远地难以忘怀。那是1979年的秋天,有一次我在中国科学院采访,听该院外事部门的一位负责人讲,丁肇中要来中国讲学,范围和这年春天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一样。听到这个消息,我以一个记者的敏感,立即决定采访他。不料,事情进行得不顺利。原因是,中国科学院当时的…  相似文献   

17.
读一部书稿,认识一个人。读《消失的河流》,认识了金少庚。不记得我是否见过他,即便见过,也无印象,只能从他的作品认识他。在文章里,不仅有其人,更有其心。尽管,他和我不在一个年龄段,却一样从农村走出,且都最终从事笔墨营生。还有,他的家乡和我的家乡相距不远,  相似文献   

18.
《新闻天地》2011,(3):61-62
10多年前,他身家数百万元,是当地利税大户,而她刚从农村进城,儿子被前夫带走了,自己靠打零工维生。他对她说:“我爱你,嫁给我吧。”她大惊:“我配不上你,你太有钱了。”他就笑:“这好办,想发财不容易,想变成穷光蛋很容易。”为了爱,他果然将财产变卖一空,随她回到大巴山深处;栽树放羊、男耕女织,过上。神雕侠侣”般的日子……  相似文献   

19.
钱自然是没有借给他。其实他要的数虽然不小,但也不是完全不可能,努努力还是可以的。但是我这人天生没有向别人借钱,也没有借给别人钱的习惯。如果一旦欠了人帐,心里必定像装了个什么东西,整天忐忑不安。偶尔借点小钱给别人,也从来没有期望人家能还。当然了,到今天为止,我不欠别人,别人也不欠我。  相似文献   

20.
学成于思行贵于恒远--《叶继元图书馆学论文选集》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继元教授是改革开放后图书馆界迅速擢升的耀眼“明星”之一,现欲集结美文成集,似有中期阶段性总结之意吧!他嘱我做序,我已是一个“日落西山”的老翁,自感担待不起,建议他另请位高权重者,但他还是诚恳地让我为之,再推托就不识抬举了,只好领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