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马加爵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宾阳县宾州镇马二村农民的后代,取名加爵就是期盼"加官进爵"的意思.在高中毕业以前,马加爵的经历,基本上是一个寒门子弟发奋图强的故事.马加爵天资甚高,从上初中开始,他就是班上的学习尖子,不费什么劲,就能进班级前几名.  相似文献   

2.
2004年春节,发生了令人震惊的“马加爵”事件……5月16日,江西又发生了一大学生提刀砍死、砍伤数人的悲剧。以我们的评判来看,初中获全国奖励的马加爵,以高分进入云南大学的马加爵,无疑属于“优生”,但是“问题优生”。一件又一件触目惊心的事情,一个个意料之外的结局,不能不引起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对“问题优生”的关注。近年来,“差生”的形成原因、心理特点以及教育转化引起了  相似文献   

3.
沈扬东 《广西教育》2004,(11A):9-10
马加爵事件留给人们的思考太沉重。为什么一个在小学、中学表现“优秀”的学生,在即将大学毕业时沦为杀人不眨眼的校园恶魔?他被捕后给家人的信中又为什么对十三叔特别感恩?为什么一名同学只因曾为马加爵打过饭就幸免灭顶之灾?这些问题值得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深思。目前,我国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据有关部门统计,全国有3000万青少年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其中中小学生心理问题和  相似文献   

4.
从大学生硫酸泼熊、研究生虐猫到马加爵杀人、女中学生要父买豪宅,这样的校园闹剧总像一根又一根尖锐的刺,刺痛了我们的每一根神经.自从马加爵进入了大学后,他感到了人生的窘迫和尴尬;就连一个不满二十岁的女孩小靓也已有这样的想法:家庭的贫困会让人看不起,会被人嘲笑!于是,我们不得不开始反思,也不得不问自己:"为什么天之骄子会沦为阶下之囚?为什么我们的教育竟不能为个人创造健全的人格?"  相似文献   

5.
自问     
这一期我们策划了“马加爵现象”这个话题。这恐怕是当代校园、当代青年乃至当代社会,无法回避的一个话题。马加爵只是一个个体。然而,在这里,我们十分不想却又不得不用上“现象”这个词。一个事件,一旦发展成一种现象,它对社会影响的程度可想而知。我们做这个话题,绝不是来哗众取宠,更不是随波逐流。我们是想唤醒每一位大学生,每一名当代青年,每一个社会中人,请大家自己都反思一下,我们在不知不觉中,为“马加爵现象”的发生都做了什么。当我们只顾为一己之私奔波忙碌,而忽视社会大环境的营造时;当我们心中只有“人人为我”的意念,而毫无“…  相似文献   

6.
轰动一时的"马加爵案"终于告破了.这个案子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思考,在大学校园竟会发生如此惨绝人寰的事情,确实让人震惊.是什么原因使一个风华正茂的大学生成为一个屠夫式的恶魔?现在各大报刊,网站不约而同的以为,这是马加爵心理的问题.诚然,这个学生的心理状态确实是很不正常.可是作为他的同学们难道一点责任也没有吗?此案对我的启迪则是:培养大学生学会关心与尊重的良好品行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7.
公安部公开通缉的重大杀人在逃犯马加爵终于在海南三亚落网。但这起大学生杀人案给予人们的深思却远远没有结束。马加爵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在成长的过程中经历了哪些挫折?是什么因素导致这个昔日家长老师眼中的“好学生”挥起血腥的石锤?法学硕士阿成和茼子对马加爵一案从多个侧面进行了长达一个月的详尽采访,试图寻找马加爵犯罪的心路历程。本刊特别推出他们的纪实报告,欢迎读者来信来稿参与讨论。  相似文献   

8.
震惊全国的马加爵案终告结束。马加爵被执行死刑。一个年仅23岁的生命在即将迈出校门走向社会该为家庭为社会尽力尽责的时候,却因为不足道的事伤害了四个家庭,成了罪人,走向了刑场。在马加爵短暂的生命中有四分之三的时间是在学校读书,家庭影响对他固然重要,可是对他影响最大的还是学校、老师、同学、社会。如果能够给他多点关爱;如果周围的人与他多些沟通,多些交流,他会怎样呢?本刊这期全文转载了《中国青年报》记者崔丽对马加爵的刑前采访,马加爵在生命即将结束之际对人生的忏悔醒悟不能不发人深思。  相似文献   

9.
“2·23”云南大学凶杀案在各高校中引起了极大的反响,犯罪嫌疑人马加爵的被捕更成为大学生们谈论的焦点,师生们都有一个共识,就是马加爵杀人事件的发生是社会的悲哀,是中国教育的悲哀。我们难以想像马加爵这样一个父母心中懂事听话的好孩子,老师眼中成绩优秀的好学生,同学眼中的沉默乖巧的伙伴,却在转眼之间成为连杀四名同班同学的杀人疑犯,现在的大学生到底是怎么了?我们现在尚且不知马加爵杀人的真正动机和目的,但至少我们可以说,这一事件凸显出大学生群体中有一部分学生的心理存在严重的障碍,在人格发展方面存在较多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  相似文献   

10.
震惊全国的马加爵一案已经过去,但案件引发的思考还远远没有结束.马加爵为什么会残忍地杀害自己的同窗四人,难道仅仅是因为打牌争吵所致吗?显然没这么简单,这只不过是一个导火索,是他犯罪的一个诱因而已,笔者将对马加爵犯罪动机作一下具体的心理分析,并让人们深深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小学教学参考》2006,(11):71-72
在教育工作中,我深刻地认识到:教育不仅是一种社会现象,一种服务,更是一种责任。 马加爵这位曾获得各种荣誉和厚爱的大学生,何以凶残地剥夺四位室友的生命?马加爵固然死有余辜,但该案所反映出来我们现行的教育,在某些方面存在着偏颇与缺失,似乎更应该引起教育工作者的深思和反省。我认为,马加爵的变化与其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行为习惯密不可分。因此,培养良好习惯,促进学生和谐地发展就成为了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深入研究的课题。根据现代教育的特点和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应当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12.
马加爵事件主要是因马加爵情感缺失而引发的生命悲剧.目前各级学校教育对情感教育的相对忽视是导致马加爵积极情感品质缺乏的重要原因,它呼唤着我们目前的各级学校教育需要更多的情感教育,让学生充分体验生命的美丽与可爱.当然这将是一项艰巨的使命.  相似文献   

13.
蔡平 《科技文萃》2004,(7):173-180
震惊全国的马加爵案发生之后,一些媒体,包括马加爵本人,都在把犯罪动机归结到他的贫困背景上.前不久,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教授李玫瑾奔赴云南,对此案进行全面调查,她研究了此案所有相关材料,访问了办案人员,还专门为马加爵设计了心理问卷,做了心理测试,发现了很多真实的东西,之后做出上万字的<马加爵的犯罪心理分析报告>.  相似文献   

14.
《广西教育》2004,(7C):16-27
马加爵案件的发生距今已过去几个月.案件本身逐渐被人们淡忘.但它留给我们的除了震惊、惋惜、遗憾,更多的则是反思。如果马加爵能有几个好朋友,如果家长老师能早些发现他有心理问题,如果马加爵能早点悟到人生的意义……对马加爵来说,这些“如果”已经没有了意义,但对于我们,特别是对于与马加爵有同样境况的人,反思这些“如果”,却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5.
在教育工作中,我深刻地认识到:教育不仅是一种社会现象,一种服务,更是一种责任。马加爵这位曾获得各种荣誉和厚爱的大学生,何以凶残地剥夺四位室友的生命?马加爵固然死有余辜,但该案所反映出来我们现行的教育,在某些方面存在着偏颇与缺失,似乎更应该引起教育工作者的深思和反省。我认为,马加爵的变化与其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行为习惯密不可分。因此,培养良好习惯,促进学生和谐地发展就成为了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深入研究的课题。根据现代教育的特点和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应当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做…  相似文献   

16.
法网恢恢,疏而不漏。轰动一时的云南大学化学院学生马加爵杀人案最终画上了句号。作为一桩刑事案件虽然已经终结了,但作为案件的主凶马加爵——一个受到高等教育的“屠夫”,带给我们的触动却是强烈的,留给我们的思考却是深刻的。  相似文献   

17.
<正>近些年来,学生安全事故屡见报端,自杀、杀人等悲剧亦不鲜见,让我们脆弱的心理防线一再遭遇挑战:2004年2月,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连杀四名室友,引发了震惊全国的"马加爵事件"。2013年4月,复旦大学学生因琐事投毒杀死室友,令人痛惜!2017年3月,河南濮阳某高中培优班一学生因成绩考得不是太理想,就对优秀于他的室友下毒手,致一死一伤。2017年3月,河南滑县某初中一优秀学  相似文献   

18.
徐锐 《班主任》2004,(9):26-27
云南大学马加爵杀人案震惊全国.马加爵何以如此凶残?他在人生道路上受到过什么挫折与伤害?笔者从心理角度试析其犯罪原因.  相似文献   

19.
沸点背景:6月18日《中国青年报》报道了该报记者对马加爵临刑48小时前的独家专访。面对记者,马加爵谈了很多,其中给记者、也是给我们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他说的一句话:“没有理想是最大的失败。”难道马加爵不曾有  相似文献   

20.
马加爵杀人事件已经过去两个月的时间了。从有关这一事件的陆续报道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马加爵从高中起就常常有一些反常的行为,到了大学更是行为怪异和性格孤僻。如果说今天的一切都是他的病态心理造成的,那么为什么在长时间以来就没人意识到这个问题,没有人帮助过他呢?没想如果当时有同学或者老师去帮助他,没有瞧不起他的语言和行为,马加爵不会走到今天的地步,或许他能够成为祖国急需的人才,那四位无辜的同学也不会因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