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会议往往是展示企业发展的"窗口",尤其对于服务于企业的新闻媒体而言,对会议的报道非常重要,会议新闻可谓是大有写头.然而跑过一段时间会议新闻的记者对按部就班地写作程序式会议新闻,完成"规定动作"得心应手,却发现不知不觉中自己已经掉进了固定模式的框框内,不知如何去创新,如何从会海里"淘"出最有价值、最吸引读者的好新闻.  相似文献   

2.
新闻生硬,是党报新闻写作中的一个通病.一写到工作就是"抓",有一篇反映某项工作的报道一连写了四五个"抓"字,什么"狠狠地抓""坚决地抓""反复抓""抓反复";一开会不是"强调"就是"指出":什么"会议强调""会议指出""会议要求":一报道经验就是"提高认识""政策到位""领导重视"……  相似文献   

3.
抓会议新闻中的"新闻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会议是一座新闻富矿.如何跳出会议本身,学会从会议全程(会前、会中、会后)拎出最能抓住人心的"新闻眼",是个值得深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4.
新闻写作,是借用文字表达新闻事实的过程.这中间,有的人借用了"一马车"的文字,表达出"一箩筐"的新闻事实;有的人直接用"一箩筐"的文字,就表达出"一马车"的新闻事实;有的人把简单的事情用"兜圈子"的表达方式把读者弄糊涂了;有的人把复杂的事情用简洁的文字表述清楚了……新闻写作,"拖泥带水"不是本事,"化简为繁"不是本事.真正的行家里手,则能够"举重若轻","化繁为简".  相似文献   

5.
在新闻采访写作中,如何听当事人说、如何处理当事人的"说",不同的记者颇见高下.新闻引语中的"说",是很要些功夫的.  相似文献   

6.
在一次新闻培训班上,我向听课的记者、通讯员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在新闻采写中,处于第一位的是什么?有人回答是写作.其理由是:同样的新闻源,同样的新闻素材,有人能写出新闻佳作来,有人则不能,可见写作是第一位的.我的回答是:积我从事新闻工作三十多年的经历体验,结合我对"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的研究分析,我个人认为,在新闻采写中,发现一则新闻比写作这一新闻更重要.怎样去发现新闻呢?从笔者对"中国新闻奖"作品的研究发现,可以从下述12个方面去寻找新闻.  相似文献   

7.
广播区别于其他媒体的重要特点在于诉诸于听觉.本文从广播"听"的规律、"听"的特性出发,分别对广播新闻写作的"短小精悍"、"形式活泼"、"行文顺畅"等若干方面提出思索,强调广播新闻写作必须注重"听"的艺术,让受众充分感受广播的魅力,才能更好地完成广播的宣传任务,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8.
会议不等于新闻,但会议可以"淘金".要在会议上采写出鲜活的新闻,记者可在材料袋里找线索、会议之上抓亮点、会议结束搞追踪三个方面下功夫.  相似文献   

9.
像读故事一样读新闻,伴随着媒体市场化的进程,故事化写作已经成为炙手可热的新闻写作方式之一.人物语言动作的牛动刻画,事件场景的白描再现……故事化写作如果操作得当,将会成为报纸版面上一道是实实在在的"加分题",切实拉近媒体与受众之间的距离.但"不计成本"的追求故事,也将使媒体的公信力和品位大大折扣.  相似文献   

10.
在阅读中经常可以发现,有些新闻稿选题不错,但因不得要领,写得四平八稳,而使作品流于一般,可读性大打折扣.新闻写作是一种复杂的脑力劳动,探索新闻特有的写作规律,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从众多新闻精品人手,对其进行深入考察和对比性分析、研究后,发现它们在写作中存在着一些潜在的规律,这些规律对于新闻写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方法论意义.笔者将这些规律简要地概括为"三入三出",即:巧入新出、深入浅出、精入简出.  相似文献   

11.
现在有的同志认为,经济新闻时效不重要,早几天晚几天没什么要紧的.在这种思想作用下,一些同志在经济新闻的写作过程中,往往不注意新闻时效性,"最近"、"前不久"、"日前"之类的"模糊时间概念"到处可见,有的甚至连这类的"模糊时间概念"都没有,从头至尾看不出新闻是何时发生的.实际上,"模糊时间概念"的背后,藏着的实在是"旧闻".  相似文献   

12.
自从上世纪90年代末互联网在我国得以普及开始,传统媒体用户的新闻消费习惯、新闻阅读习惯等就在逐渐发生改变.目前,互联网技术已经在我国得到了极为广泛的应用,普及到了千家万户及各个行业,并且已经形成"互联网+"时代发展背景.在此背景下,媒体新闻写作就需要及时跟上社会发展形势,进行积极变革,并且做好创新发展.在新闻写作中,区域经济类新闻写作是媒体用户了解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来源之一,笔者将在本文探讨区域经济类型的新闻写作报道如何与"互联网+"时代相结合.  相似文献   

13.
申云 《今传媒》2016,(11):115-116
近几年来,美国最先将机器人应用到新闻行业发展中,并且更广泛地进行财经新闻、体育新闻、地震警报等领域的新闻写作报道,实现了信息科学领域的创新与发展,同时对新闻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基于此,本文通过对机器人新闻写作以及它对新闻采编带来的变革进行分析探究,并相应地提出机器人新闻写作时代下新闻采编的发展途径.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会议报道的改革成为新闻媒体特别是主流媒体的一出重头戏.实践证明,可以另辟蹊径,从部门、企业、镇街甚至社区的一些小会议着手,去发现、挖掘新闻,亮出隐藏在会议之中的新闻富矿,看到会议报道的另一张"灿烂笑脸".  相似文献   

15.
论"新新闻主义"内在的不平衡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新闻主义"的出现是西方新闻报道方式沿革过程中的一个奇特现象.它轰动一时又很快没落,在其繁盛的十几年里备受争议.本文认为,其根本原因在于,"新新闻主义"对文学性技巧在新闻中的运用和它既现实又艺术的写作思维,与传统的新闻报道格格不入."新新闻主义"这两方面的创新导致自身所难以克服的内在的不平衡性,使得它在新闻与文学两级中摇摆不定,最终不见容于恪守传统新闻真实性原则的新闻界.  相似文献   

16.
在新闻竞争当中,历来就有所谓"抓准问题写新闻"之说.大量的新闻实践表明,抓住重大问题进行报道,是产生影响社会、震撼人心的好新闻之源.因此,在新闻精品生产的过程中,问题性新闻的写作,自然就受到了新闻从业人员的高度重视.关于这一点,在历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相似文献   

17.
"跟会",即会议采访,是每个记者都要执行的例行任务.很多记者乐此不疲,原因是会议一般都有材料,甚至有统发新闻稿,记者不须动多大脑子,不愁完不成任务,而且有吃有喝可能还发纪念品,何乐而不为?也有相当一部分记者对"跟会"不胜其烦,认为那是奉命行事、命题作文,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新闻采写,忙乎半天,留不下什么有价值的新闻作品.还有一种常见的现象,有的记者参加一次会议,或者跟领导调研、或者参加某项检查回来,就写了事件本身,而且是千篇一律的标题,干巴巴的文字,信息含量和新闻价值有限,大量有血有肉的能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的东西被舍弃了.  相似文献   

18.
刘飞锋 《今传媒》2006,(7):40-41
会议是一座新闻的富矿。但一些跑会记者对按部就班地写作程序式会议新闻、完成“规定动作”得心应手,却不知如何搞好“自选动作”、如何从会海里“淘”出最有新闻价值的上好新闻。“会海淘金”确实是让跑会记者头疼的问题,也是一个值得深究的话题。笔者认为,跳出会议本身,学会从会议全程(会前、会中、会后)去“节外生枝”,找出最能抓住人心的“新闻眼”,不失为一个提高会议新闻可读性的好办法。挖掘体现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变化人大、政协会议及党代会都是非常重要的会议,搞好这些会议报道也是报纸尤其是党委机关报必须完成的“规定动作”,但如…  相似文献   

19.
主持人的话:会议被称为"新闻富矿",每年的两会报道更是党报、电视台等传统媒体的"重头戏".但是程序化、模式化的倾向,使传播效果不能尽知人意.改进会议报道,一直是业界关注的话题.  相似文献   

20.
进入web2.0时代,便利的网络操作技术让"全民写作"具备了可操作性,由此衍生了"公民新闻"这一全新的网络概念."公民新闻"的诞生首次促使部分新闻发布的权力规模化地转移到普通民众的手里."公民新闻"在内涵和外延上给传统的新闻概念带来了冲击、对传统的主流媒体施加了微妙的影响力.如何应对这种影响力带来的利弊,是主流新闻媒体难以避免的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