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闫瑾 《采.写.编》2022,(12):54-55
采访是写作的前提,而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是记者获取多样化新闻素材的重要途径。记者必须具备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的能力,掌握必要的采访技巧,获取所需的新闻信息,顺利展开写作工作。因此,本文作者从不同角度入手,客观阐述了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对记者获取新闻素材的重要性以及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魏和平 《新闻窗》2008,(4):77-78
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进行调查采访,是记者发现新闻、提炼新闻的一个重要渠道,也是记者做好宣传报道应有的职贵。因此,新闻记者应当对这方面有足够的认识,重视和培养自身勤于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进行调查采访的良好作风,尤其是我们的年轻记者。  相似文献   

3.
《中国广播》2012,(11):2-3
中央电台将"走转改"报道与迎接党的"十八大"宣传工作紧密结合,强化领导,精心组织,细化实施,派出30多路记者分赴各地,深入基层,深入群众。集中推出了一批有深度、有分量、有影响的报道  相似文献   

4.
齐岚 《记者摇篮》2012,(2):29-30
2012年1月,中宣部办公厅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党委宣传部和各新闻单位要结合深化"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认真组织开展"新春走基层"活动,组织编辑记者在春节期间深入基层一线、深入群众生产生活,通过实地采访,全面展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显著成就,真实反映基层群众的幸福生活和对未来的美好期望,营造喜庆热烈、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进一步增强信心、鼓舞士气、振奋精神。作为地方主流媒体的营口日报积极开展工作,"全面展示成就、真实反映生活、营造节日氛围",通过记者新春走基层,以优秀新闻作品彰显党报影响力和权威性。  相似文献   

5.
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是每一名新闻工作者必备的条件。前不久省委宣传部、省扶贫办联合组织的历是38天的新闻扶贫采访活动,为记者们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深入基层的机会,笔者有幸参加,在活动中受到了锻炼,在业务素质、思想素质的提高方面收益明显。  相似文献   

6.
目前,一些大中型国有企业出现了千方百计拒绝记者采访现象。企业要打造品牌,塑造形象,扩大影响,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新闻媒体。那么,这些企业为何不欢迎记者采访呢?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记者素质较低。有些正规新闻单位的记者到企业来采访,不是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进行采访,掌握第一手资料,千方百计抓“活鱼”;而是住  相似文献   

7.
《中国广播》2012,(11):F0002-F0002,I0001
中央电台将“走转改”报道与迎接党的“十八大”宣传工作紧密结合,强化领导,精心组织,细化实施,派出30多路记者分赴各地,深入基层,深入群众。集中推出了一批有深度、有分量、有影响的报道。  相似文献   

8.
怎样培养敏锐的新闻视觉?首先敏锐的新闻视觉源于现实社会生活。记者在采访中只有带着对群众诚挚的感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亲身去感受和了解现实生活,认真记录生活中真实的内容,了解群众的信息  相似文献   

9.
1990年的七八月间,我独身一人,来到地处赣西北边陲、被祟山峻岭环绕着的老区特困乡——铜鼓县幽居乡,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调查采访。这次采访在我的记者生涯中留下不可磨灭的记忆,为我今后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反映人民的疾苦、呼声和愿望,切实转变采访作风,都提供了一次极有意义的采访实践。  相似文献   

10.
全国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伊始,《大连日报》作为党报,就一直在思考如何能更好地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更好发挥党报为民鼓与呼的舆论监督作用。经过一番调研和策划,"党报记者社区行"系列报道在《大连日报》"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推出的  相似文献   

11.
如何推动记者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沉下去出精品?近年来,一些报社倡导记者到生产、经营一线“打工”,这是很有政治眼光的。 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是我们党的新闻事业长期形成的优良作风和光荣传统。但是我们的一些记者经不起市场经济的考验,不仅自身充满“骄”“娇”二气,而且思想感情和人民群众严重脱离,成为“围着轮子转,围着领导转,围着盘子转”的“三围”记者;写出来的新闻也是言之无物、了无生气。以至许多品位高的作品不是出自记者之手,而且出自活跃在各行各业的通讯员之手。按理说,记者是抓“活”鱼的专业队,因为无论对中央和地方党委精神的理解,还是对编辑部报道意图的领会以及社会活动范围,记者比通讯员都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论采访能力和写作水平,总体上也比通讯员稍胜一筹,之所以写出的报道不尽如人意,其根本原因就是我们的一些记者懒得下水,下水的也往往是在浅水里“摸”。  相似文献   

12.
王耀丽 《新闻窗》2011,(1):50-50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除厂在组织上要依靠各级党委外,还要遵循我们党多年来倡导的八个字: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即深入客观实际;深入群众,即深人人民群众,特别是深入人民群众的主体——广大的工人、农民、士兵和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13.
要做一名合格的记者,不仅要有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还要深入基层,多听、多看、多跑、多学习,善于发现与挖掘新闻中的新闻。因而,有人说,真正的记者,应该是每时每刻都用全身心投入的人。多年从事新闻工作后,笔者也从中逐渐悟出了自己的“四、六、八”采访心得,即脚走四方深入基层,眼观六路细心观察,耳听八方分析比较。脚走四方深入基层。从事新闻工作多年来,笔者对此深有体会。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要求和智慧创造要靠深入基层;增强新闻媒体的权威性、指导性和可读性要靠深入基层;开发新闻工作者的聪明才智也要靠深入基层。笔者是一名农村部的记者,除了报社开会以外,几乎每个工作日都下基层,深深地感悟到改革开放后,农业、农村和农民身上每  相似文献   

14.
提起“三同”,人们或许并不陌生,就是指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去年6月2日至6月12日,如东县委组织四套班子县处级领导干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开展“三同”活动,我作为电视台派出的记者,也参加了“三同”活动,在10多天的时间内进行了亲身体验式采访。这里我试就这次“三同”活动的采访实践,谈些粗  相似文献   

15.
最近笔者到一个镇机关了解情况,几次提出想走访一些群众,陪同的镇干部大惑不解地说道:"你采访群众干啥?我给你讲一讲,让办公室给你准备一些材料就行了。"笔者当时就愣住了,但后来仔细一想,他的不解也带有普遍性。我们常常提倡记者要多深入基层采访,但基层在哪儿,  相似文献   

16.
试论当前“走转改”活动中应注意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老一辈新闻工作者穆青同志早在1989年《瞭望》周刊开办《中国人心态录》专栏时就曾谈及新闻工作走转改的问题,其中有三段话十分经典:我们一贯提倡记者深入基层、深入生活、深入群众。我们新闻工作的任务之一就是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愿望、呼声。多年来,我们在新闻写作上养成了一些很不好的习惯:一是报道中抽象的概念和枯燥的数字太多太滥;二是客观报道形式运用得不纯熟,记者动辄自己站  相似文献   

17.
杜华赋 《新闻界》2003,(1):60-61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一些大中型国有企业千方百计拒绝记者采访。按理说,企业要打造品牌,塑造形象,扩大影响,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新闻媒体。那么,这些企业为何不欢迎记者采访呢?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记者素质较低。有些新闻单位的记者到企业来采访,不是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进行采访,掌握第一手资料,千方百计抓“活鱼”;而是住在高级宾馆里,找人送些文件、简报来拼凑,有的甚至叫该企业的新闻干事把稿子写好,署上自己的名字就行了。然后就向企业有关人员暗示或公开索要礼品和“红包”。有的记者公然带着“情人”来“采…  相似文献   

18.
深入基层始终是我们党的新闻工作者的优良传统,记者下基层采访是新闻报道实现"三贴近"的重要保障,是新闻工作者了解国情、认识社会、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记者走基层,使他们沉下去、接地气,转变了作风、改进了文风,真正实现了"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  相似文献   

19.
苍立新 《传媒观察》2011,(11):49-50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是中宣部等五部委为推动新闻工作者切实将群众观点、群众路线体现在新闻宣传实践中,促进新闻单位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进一步制度化常态化,引导广大新闻工作者在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中自觉站稳群众立场、增进群众感情、强化群众视角、运用群众语言、  相似文献   

20.
今年,中宣部、中央外宣办、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和中国记协在全国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组织新闻工作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一线,以踏踏实实的采访作风,采写出一批反映基层实践,反映基层群众心声的新闻作品。按照走、转、改的活动要求,嘉兴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也组织采编人员深入农村基层,积极参与走、转、改活动。根据嘉兴的特点和新闻综合频道的实际,频道决定先把桐乡濮院镇作为记者蹲点的第一个联系点,随后再把建立联系点的工作在采编人员中铺开。台副总编辑、频道总监等亲自带队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