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明代中后期,科举考试和商业出版都特别发达。适应市场的需求,书坊刊刻了大量科举考试用书,很多著名文人成为科举考试用书的作者,袁黄就是其中重要的一位,他编纂了至少十余部科举考试用书,这些书深受市场欢迎,在士人中产生了很大影响。本文拟就袁黄编纂的、且在当时已经出版过的科举考试用书进行考证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明代科举考试的指导思想和二三场在整个科举考试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北宋帝王崇重道教对科举考试产生了一定影响,主要表现在道典成为科举考试命题的来源之一和举子的梓潼神信仰两个方面。前者促使北宋文人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形成阅读道典的读书习气;后者则是文人举子面对科举考试的激烈竞争,将本为战争英雄的梓潼神与道教文昌信仰附会为一,从而借助神灵力量满足功名欲望所采取的心理调节方式。  相似文献   

3.
伦文叙,是明朝文人,字伯畴,广东南海人。他在明孝宗的时候参加科举考试,殿试考中状元,皇帝授予了他翰林院修撰的官职。当时,有一位老人,珍藏着一幅苏东坡的《百鸟归巢图》真迹,他想让这幅名画配上一首诗。他一连请  相似文献   

4.
科举考试据说始于隋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到清朝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1300多年。古代文人参加科举考试时,出现的逸闻着实不少。  相似文献   

5.
元代统治者由于长期废除科举考试阻断了文人读书仕进的道路。被贬入社会底层的文人们创作了大量的杂剧。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涉及了科举考试,而且能否及第成了决定婚姻爱情、平冤报仇的决定因素。在这些作品中饱含着文人对高中金榜、改换门庭的向往和对现实社会的不甘而又无奈的复杂心态。  相似文献   

6.
在明代,八股文成为官方考试的标准之一,造成八股取士盛极一时。明代八股取士分为官方试录程文和民间八股选文两种,尤其是民间八股选文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促进了学社的发展,一大批编选时文的文人扬名天下,一些书坊看准时机盈利,为士子参加科举考试提供了捷径,对当时的学风也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的谶谣乃是一种舆论性的预言,体现着当时人们对于社会现实,尤其是政治的态度。但古代人们曾一度认为谶谣乃是荧惑星下降教授小儿,所以体现着上天的旨意。现对这种观念加以考察,并就中古小说中的谶谣加以研讨。  相似文献   

8.
谁最有智慧     
在古代雅典城里,有一座德尔斐神庙。供奉着雅典的主神阿波罗。相传那里的神谕非常灵验,当时的雅典人一遇到重大的或疑难的问题,便到庙里求谶。有一回,苏格拉底的一个朋友求了一个谶  相似文献   

9.
陈为兵 《天中学刊》2012,27(3):86-88
王禹偁是北宋初期"白体"诗派代表作家,但冠以主盟一词似有不妥。无论从当时文坛影响、科举考试还是师从关系来看,王禹偁在当时难当盟主之任。将王禹偁定位于宋代文学之开启人物更为妥当。  相似文献   

10.
科举与教育关系的历史演变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隋,唐,宋,元,明,清六个朝代科举制的历史沿革及其对当时教育影响的分析,总结出科举考试与中国古代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关系的历史演变规律。科举考试与教育既有相互促进的一面,又有相互制约的一面,总而言之,科举考试多数时候处于主导地位,对学校教育有着强大的制约和导向作用。笔者试图通过这段科举与教育关系的历史演变过程的回顾与分析,为今天全面认识和实施素质教育而进行的考试制度改革提供一定的启示和参考。  相似文献   

11.
范进是《儒林外史》中鲜明典型的人物形象,他的身上表现了一个时代中知识分子的悲剧。他们的思想受到封建科举的毒害和"八股取士"的钳制。作为封建社会下层的知识分子,他们唯一的晋升机会就是科举考试。因此有许许多多像范进这样的人挣扎在科举考试的路上,"为科举考试颠、为科举考试狂"。但是,一旦他们"得道升天"之后,他们便以迅雷不掩之速步入了黑暗的封建官僚之列,为了个人的富贵显达,将一个文人应有的品性丢下,在肮脏的封建仕途中沦陷了自己作为一个文人的灵魂,将"以天下为己任"、"匡扶正义"的初衷弃之脑后。文人的风骨在他们心中早已荡然无存。他们灵魂的沦陷打上了深刻的社会烙印,有着浓厚的个人不幸遭际的色彩。值得说明的是,我们所说的结论这些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之下才成立的,并不具有历史普遍性。  相似文献   

12.
元散曲与全真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元代重要文学体裁之一的元散曲和当时影响巨大的全真教,二者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作为本土宗教,全真教对于当时的文人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当时的遗老遗少纷纷加入到全真教中去;全真教的禁欲思想和追求超越的精神和当时文人的思想产生了极大的共鸣,同时全真教俗词对散曲的产生也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以石家庄市栾城县窦妪镇梁英敏墓碑为切入点,从清代科举制度、地理志、人物志等方面进行梳理。尤其是碑铭内容比较完整地反映了当时科举考试的时间、过程等情况,为研究清代科举考试的可靠资料。  相似文献   

14.
朱熹是我国古代儒学的集大成者,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他在肯定当时科举取士功用的同时,还对科举时弊有过深刻的论述。他认为时人对于参加科考获得功名过于热衷,加之科举考试取士重诗赋轻德艺,导致人们道德素质下降,德业衰败。针对此现象,他提出要确立经学在科举考试当中的核心地位,弘扬儒家传统伦理道德。并在其书院办学实践中进行改革,对当时的科举考试产生很大了影响。其思想迄今仍具有一定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5.
科举制从隋朝开始实行,至唐开元年间已经发展成了一种比较完善的官员选拔制度。越来越多的文人通过科举考试这个途径进入仕途,以期获得自己想要的身份和地位。这些人的仕途进展情况与自己的经济条件有着紧密的联系,仕途顺利则经济相对较好,仕途坎坷则经济拮据。韩愈作为中唐文人的典型代表,从应举到出仕,仕途颇为坎坷,他的经济状况也随之发生变化,但与仕途基本上是正相关的关系,这是一个鲜明的印证。  相似文献   

16.
科举制从隋朝开始实行,至唐开元年间已经发展成了一种比较完善的官员选拔制度。越来越多的文人通过科举考试这个途径进入仕途,以期获得自己想要的身份和地位。这些人的仕途进展情况与自己的经济条件有着紧密的联系,仕途顺利则经济相对较好,仕途坎坷则经济拮据。韩愈作为中唐文人的典型代表,从应举到出仕,仕途颇为坎坷,他的经济状况也随之发生变化,但与仕途基本上是正相关的关系,这是一个鲜明的印证。  相似文献   

17.
入关前,清(后金)共举行了三次科举考试,取中33人,其中汉军19名。依据16名的仕宦资料,可知清入关前的科举考试主要是针对在职的汉军文人而举办的。以清入关为分水岭,之前多供职于清(后金)的中央政府,之后则主要任职于地方,为清朝统一全国、巩固统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南宋文人非常爱好交游,这与当时的商品经济繁荣、政治偏安、文化兴荣等社会背景息息相关。南宋文人在交游中爱好切磋文学、唱和论道,形成了许多文化圈子和文学流派,因此笔者尝试以文人交游为切入点,刍议南宋文人交游与文学之间的内在关系,为南宋文学研究做一些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19.
《聊斋志异》的进步思想内容是从客观现实生活中提取的,是反映当时社会现实的,但作者蒲松龄在表达这些现实内容时,却基本采取了非现实的写法,主要是通过写花妖狐魅,山精水怪,神仙佛遭,地狱轮回,打卦算命,左道法术等的故事,通过变幻无穷的离奇情节和神异迷入的艺术境界,来反映当时社会生活。就是说,文章的外壳,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古代社会广为流传的各种关于神鬼、宿命思想的迷信形式,应当怎样理解这个问题呢? 我想,主要应该从蒲松龄的思想与当时社会的矛盾中求得理解。蒲松龄生活在清代初年,当时满清政府对汉族文人采取残酷镇压与怀柔笼络两手,科举考试就是满清政府笼络汉族文人的一个重要手段。蒲松龄具有某种程度的民主意识与反清意识。他希望君仁臣贤,政治清明,而当时的官场却是污秽暗浊。他想凭借自己超迈的文才金榜题名,有一番利国利民的作为,却直到晚年亦未能考取举人。当他把自己怀才不遇的凄凉生涯,与整个社会  相似文献   

20.
"破天荒"一词在现代通常被用来比喻事情第一次出现。其来源究竟如何呢?这就要从唐代的科举考试说起。唐代科举考试制度规定,凡参加进士考试的举人,均由地方政府解送赴京应试。而当时的荆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