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中日法律语言都有“裁判”一词,但日文“裁判”的使用频率远远高于中文“裁判”.因此,有学者认为“裁判”一词源自日本.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小说、词典等资料,考察了“裁判”一词在中日两国的使用情况,得出的结论是:尽管西学东渐之前“裁判”一词在汉语文献中出现的频率不高,但它首创于中国唐代,尔后为日本发扬光大,又为中国所引进成为“回归词”.  相似文献   

2.
“料理”属于一个常用的中日同形异义词。文章以“料理”一词为研究对象,考查了该词语在中日两国的“现代意义”以及“意义变迁”,并在此过程中建立了假说并进行了验证。同时,分析了中国和日本“料理”一词变迁产生的差异的理由。  相似文献   

3.
在由汉字组成的大量的日语复合词中,同素异序词虽然数量有限,但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将现代日语中的同素异序词分为“同素异序等义词”、“同素异序近义词”和“同素异序异义词”3个类型,在语义和用法上对同素异序词进行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4.
语篇的概念,美国学者习惯上用Discourse这个词,而欧陆的学者,更喜欢用Text这个词来标示,中国学者在翻译分别由这两个词构成的术语DiscourseAnalysis和TextLinguistics的时候,一般分别译为“语篇分析”和“篇章语言学”[1].从概念来看,其实两者都在强调对文章篇章的语言学层面的分析,语言学包括的内容相对来讲是比较广泛的,但是,就语篇分析(DiscourseAnalysis)来讲,主要强调针对句子、或者是更大的语言单位(比如段落)做语言分析,其目标在于解释人们如何构造和理解各种连贯性的语篇.那么,从概念的解释我们看到,它所强调的东西就是我们在英语教学中使用的东西,比如阅读理解.  相似文献   

5.
曾柱 《培训与研究》2006,23(9):12-14
语言学上对“鬼”、“神”、“妖魔”、“上帝”这一类非现实词的词义谈得比较少。本文通过对20世纪60年代初至90年代语言学上关于非现实词词义研究作综述后,认为语言学学者在研究非现实词词义这一问题上分为两大派别:一方认为非现实词词义有所谓而无所指;另一方认为非现实词词义有所谓也有所指。  相似文献   

6.
桑悦 《现代语文》2015,(1):44-45
“传承语素”这一概念由杨晓黎(2006)首次提出,为汉语语素分类提供了从历时层面划分的新视角。所谓“传承语素”是指从上古的词发展而来,在现代汉语中作为构词成分而存在的语素。本文对传承语素“兵”在现代汉语词和短语中的构词情况进行分析,并试图总结其构词规律。  相似文献   

7.
“女权”和“女权主义”是中国女性主义研究中的两个重要词汇。今天学者普遍接受的“女权”概念“日来说”和“女权主义”译自英文的Feminism两个观点不全面、不准确,只采纳了日本方面的资料和中文报刊,未参考同时期的外文报刊。实际上,“女权”一词的形成是中日学者共同努力的成果;“女权”思想和理念在中国的传播是多渠道的,日本仅是其中较晚的一个渠道。“女权主义”译自英文的Suffragism。这是20世纪初中国学者的误译,投射了中国学者的社会变革与民族自强意识。  相似文献   

8.
色彩词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心态和感情色彩,在不同的文化总具有不同的文化含义.对比分析中日色彩词“红”的含义发现:生活习俗中,红色处处装点着中国人的生活,比日本普遍;文学作品中,中国诗文中“红”字构成的意象颇多,而日方的“红”色意象相对较少,多用于“红叶”;历史上,中国崇尚红色显而易见,日本却曾经排斥红色,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不再排斥红色,成为一种复杂的情感.  相似文献   

9.
文章对中日高等理科本科专业设置进行比较,包括专业设置国家普遍情况,专业设置机制,并特别对9所公立和私立大学进行专门分析,呈现出普遍情况和大学层面细节.研究发现,日本理科专业120个,数量很多;在专业设置方面具备很大的宽窄灵活性,有大量跨学科专业,专业自主权在学校,专业目录为统计性目录,在学位授予类型上也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日本对专业本质的理解向美国学习,呈现为专业就是一组知识.  相似文献   

10.
离合词是现代汉语中一种比较特殊的语言单位,“可离可合”是它们的典型特征。不同的学者对离合词的界定也不完全相同。笔者主要通过对动宾式离合词的分析研究以及动宾式离合词与双音节动宾短语的鉴别来挖掘离合词的鉴定标准,同时对用“扩展法”作为鉴别离合词和短语的主要方法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11.
日本宇野直人的《柳永论稿——词的源流与创新》一书,是日本学者比较系统地研究柳永及其词的第一部专著.该书材料丰富,思考深细,见解新颖,研究方法出给人以新的感觉.此书一定会受到我国词学界朋友们的关注和欢迎.  相似文献   

12.
《诗经》在日本流传,产生了大量研究著述,《诗经》和这些著述一起,给学者精神层面以深远的影响,由此产生了一系列文化现象。可以把它们用"诗经现象"这个词来概括,其内涵涉及到文学、思想和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  相似文献   

13.
在现代汉语里,“性”缀词分属名词、区别词两类.在共时和历时上,“性”缀词都存在语法功能由名词性功能向区别词性功能游移的现象.通过大量语料,考察现代汉语“性”缀词名词性功能弱化的现象,并将其分成四个非离散的等级序列,“性”缀词的词根呈现由形容词向名词、动词、数量词变化的趋势.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内在词根词性的不同、词类边界的模糊和实词“性”的虚化.  相似文献   

14.
伴随着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在世界各国掀起了日本研究的热潮.引起世人所关注的是,作为日本经济发展中心的企业、公司,不同于欧美等先进资本主义国家同类企业、公司的组织原理,研究日本不能忽略这一点.但是,对此不能停留在表面的浅层次的分析上.如何从本质上进行深层次的分析,是探讨问题的关键.在这里笔者准备从历史文化的角度,特别是日本对中国文化的巧妙摄取并使之日本化方面来进行分析.日本的资本主义究竟有什么样的特征呢?正如明治时代日本的著名企业家涩泽荣一先生所指出的,是“论语+算盘”,或者是“东方伦理+现代西方科学技术”的“儒学资本主义”.我认为,融合为日本民族心理和国民深层次文化的儒学思想,是日本资本主义的根本特征,同时又是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根本原因.因此,本文注目于中日儒学之不同,旨在寻找中日经济文化发展不同之门的钥匙.  相似文献   

15.
文章用编码度理论和汉外、汉语普方古综合比较的研究模式,讨论汉语的基本颜色词。上古汉语比现代汉语普通话和方言的基本颜色编码度低,现代汉语普通话与方言及方言与方言之间基本颜色编码度既存在共性也存在差异,是汉语颜色词的历史传承、变异和认知发展而导致的词汇创新造成的。上古汉语、现代汉语普通话和方言在“紫”与“褐”的发生顺序上是一致,但与基本颜色词理论的普遍发生顺序不一致,基本颜色词理论认为“褐”在“紫”前出现,而汉语正相反。  相似文献   

16.
杨波 《双语学习》2007,(9M):193-194
接触过日本文学的人都会经常碰到这个词:“物哀”,“物哀”是日本文学重要的理念之一,是日本江户时代国学大家本居宣长提出的文学理念,也可以说是他的世界观。“物哀”是日本古已有之的美学思潮,不仅深深浸透于日本文学,而且支配着日本人精神生活的诸多层面。但是在对这个词的理解上经常会出现偏差,特别是我们中国人对“物哀”一词理解上的偏差最为严重,本文就想通过介绍"物哀"的真正含义,来帮助大家去更准确的理解日本文学和日本社会。  相似文献   

17.
“败家”是近年来网络和时尚杂志上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流行词。在现代汉语中,“败家”一词已经变异,这种变异表现在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层面。“败家”一词发生变异的内因是语言要素的借用,外因是人们社会文化心理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濮伟 《学语文》2011,(3):66-67
“文化热”是当前文学研究领域的大潮流,对文化一词的过度关注造成了对中外文学作品的做比较研究时.立足点不能够准确地放在“文学”层面上,人们总希望站在文化的高处俯瞰文学的全景。但是,至于是否能单从文学作品的比较研究上得出文化上的结论.这存在着操作上的可行性和合理性的问题,需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相似文献   

19.
历代学者论北宗晏殊词多从艺术风格上着眼,如宋代王灼说:“风流缊藉,一时莫及;而温润秀洁,亦无其比.”清代陈廷焯进一步概括为“元献较婉雅.”直到当代,学者们才注意到词风的成因,如海外著名学者叶嘉莹先生在《灵谿词说》中指出“晏殊词之好处,则正在其能以理性节制,所以才能写得澄明而温润”.惜乎叶先生没有指出“理性”的所在,笔者有感于此,打算深入论述晏词中的深层意蕴,并就此得出自己的评价,以就正于读者与专家.  相似文献   

20.
近代,日制汉字词大量入华。19世纪中期,日本人已经致力于使用中国古典词对译西洋概念。之后,中国为了补充西洋文化的相关词汇而从日本大量借词。本稿以2007年《温家宝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为例对其中的汉字新词分为四类进行分析说明。最后从正反两面阐述汉字新词对汉语的影响以及中国人对日本汉字新词的态度等方面进行详细说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