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0 毫秒
1.
德国战争赔偿问题是巴黎和会上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也是美国与英法等国矛盾最突出的问题。美国关于德国战争赔偿的政策是给予德国一定的惩罚但与战争罪责无关,限定赔偿范围,以德国赔偿能力确定赔偿的数额和期限。但在英法的压力下,巴黎和会上美国的赔偿政策遭到挫败。  相似文献   

2.
神州回望     
4月15日,在日内瓦举行的联合国第60届人权会议上,中国再次挫败了美国提出的关于审议中国人权纪录的企图,联合国人权委员会成员投票通过了中国提出的对美国提案“不采取行动”的动议。——中国提出的这项对美国提案“不采取行动”的动议在人权委员会53个成员中以28票赞成,16票反  相似文献   

3.
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第二天,罗斯福总统向国会发表战争咨文,国会仅以一小时的讨论,一票反对便通过了对日战争决议。12月11日,德因、意大利向美宣战。同一天,美国以宣战回应,世界大战进一步扩大。美国参战后,面临着军事上重大的战略抉择:是集中兵力首先打败日军,报珍珠港之仇呢?还是执行先打德国的“欧洲第一”战略呢?日本不宣而战使太平洋舰队被毁,很大程度上伤害了美利坚民族的自尊心,激怒了美国人。美国公众对日本法西斯的愤慨在当时远远超过了对德意法西斯的仇恨。事发后不久的一次民意测验表…  相似文献   

4.
由于美国传统的远东政策原则:倡议和支持门户开放政策,但拒绝为维护此政策而戏。阻碍其对已变化了的远东权力格局及带来的美国在其中的角色的认知,由此又缺乏正确的对日本破坏远东平衡行为的因应战略,使美国在太平洋战争之前执行了一条充满矛盾的、两重性的远东政策。此政策的结果,不仅使美国对中国的道义及经济支持大打折扣;而且因美国的对日绥靖,在经济上充当为日本积累和储备战略物资的“帮凶”角色,实际上纵容和刺激了日本扩大侵略,并最终也把美国引向战争之路。  相似文献   

5.
伊拉克战争的硝烟已经散尽。伊拉克战争充分反映了布什政府在处理涉及到美国利益方面的五个需要原则,体现了美国的“单边主义”政策已经达到了更为深刻的程度,但美国的“单边主义”政策的实施并不能改变世界多极化、全球化的趋势,只不过这种“单边主义”政策为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又增添了一定的不确定因素。  相似文献   

6.
1.2004年6月8日,联合国安理会以15票对零票一致通过美英向伊拉克移交主权的决议。即第1546号决议。美英2003年3月20日在没有得到联合国授权的情况下,发动对伊战争,继尔推翻萨达姆政权,伊拉克实际上处于被占领状态。美国在内外交困的形势下.被迫决定向伊拉克移交主权,并要求联合国新的授权和支持。这是在伊拉克问题上美国的单边主义碰壁以后不得不转向的政策调整。  相似文献   

7.
二战后,国际格局的基本特征是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对峙,这种对峙的基本特征是:在国际事务的处理中,双方以不促发战争为基准。在国际关系中,我们通常将美苏对峙的此种格局称为“冷战”格局。然而,1948年,柏林危机的发生却是两大阵营欲突破“冷战”的一次尝试。柏林危机是由苏联在柏林实行封锁引发的,如何处理和对待苏联的行为?怎样保证西方国家在柏林的战略利益?对这些问题如何进行处理,英美两国的态度是不一致的。此间,在联合和坚定西方盟国的政策和行为中,艾德礼工党政府以及外交大臣贝文起了重要的政策引导作用,使美国在柏林危机中与英国合作一致。柏林危机中,艾德礼政府的政策导向对此后美国和英国在德国问题上的合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对朝鲜进行了武装干涉。在干涉朝鲜战争的战略目标方面,美国总统杜鲁门与“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之间是一致的,但由于各方面的因素,在具体的政策方面,他们之间又产生了巨大的分歧与冲突。  相似文献   

9.
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对华实行贸易禁运。以朝鲜战争为标志,并且和美援相挂钩,迫使盟国实行比巴统还要严格的中国差别的贸易控制政策。后在巴统内盟国的反对下,仍坚持对华差别政策。“中国差别”的实行可使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了解美国的对华政策。  相似文献   

10.
论40~50年代美国对台政策的变动性与稳定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朝鲜战争为界 ,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经历了从明确支持台湾回归中国到公开提出“台湾地位未定”论 ,从“不介入”台湾问题到武力侵占中国台湾海峡的两大变动。这两大变动始终遵循的原则是 ,台湾是否纳入美国的亚洲战略轨道 ,是否与美国的全球利益有利。美国的利益需求才是美国对台政策变动与稳定的出发点和立脚点。  相似文献   

11.
《慕尼黑协定》墨迹未干,德国是于1939年3月15日出兵占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战争阴云再度在欧洲上空翻滚。 德国占领捷克斯洛伐克后,进一步加快侵略步伐。3月21日,德国向波兰发出把但泽“归还”德国的最后通牒。4月3日,希特勒下达代号为“白色方案”的密令,要求德军作好在9月1日以后入  相似文献   

12.
勃兰特提出的“新东方政策”,其核心是在苏美放弃德国的统一主张后,联邦德国怎样去寻求德国重新统一的现实道路。50年代中期后,苏美从其全球战略利益出发,分别调整对德政策,1955年苏联先后和民主德国、联邦德国建立外交关系,率先承认两个德国并存的事实,美国也开始奉行维持现状的政策,为此勃兰特“以接近求统一”的新东方政策出台。“新东方政策”的确立与推行对的重新统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一,实现了与苏东国家关系的正常化,密切了两个德国之间的关系,使民族不可分割的情感日益融合,并形成德意志民族必将统一的信念;第二、对美苏关系的“缓和”与戈尔巴乔夫“新思维”的形成间接或直接地产生了推动作用,从东西方两方面为德国的重新统一创造了外部条件,第三,对1989年东欧剧变起到了直接的推动作用,使民主德国有剧变中风云突起,最终导致柏林培坍塌,两个德国的统一水到渠成。  相似文献   

13.
美国对日本政策在美国全球战略中占有特殊的位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1945—1951),美国从遏制苏联的需要出发,对日本实施了长达6年之久的单独军事占领。1947年美苏冷战局面拉开后,美国开始调整它的亚洲战略和对日政策,完成对日政策从“限制和削弱”到“扶持和利用”的转变。中国由美国的“亚洲盟友”变成“亚洲首敌”;而日本则由美国的潜在敌手变成助手,终于形成了美国对日单独媾和的政策。  相似文献   

14.
英国“光辉孤立”政策的结束是国际关系史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全面分析了英国政府放弃“光辉孤立”政策的历史背景,指出英国综合国力的下降;德国推行“世界政策”对英国的威胁;法俄同盟在对英国殖民霸权的 挑战以及美国在西半球对英国的排挤是英国“光辉孤立”政策结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1898年4月25日,美国以“缅因号”事件为借口悍然对西班牙宣战,由此揭开了美西战争的序幕。尽管这场战争历时很短,规模也很有限,但却是涉及到美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发展的大事件。列宁早在1916年10月就指出:“美西战争(1898年),英布战争(1899—1902年),日俄战争(1904—1905)以及欧洲1900年的经济危机,这就是世界历史新时代的主要历史标志。”说明美西战争是美帝国主义正式形成的标志。  相似文献   

16.
二战后日美国家间战争赔偿经历了惩罚性的“拆迁赔偿”与象征性的“协议赔偿”两个阶段。战后初期,美国远东政策的战略目标是:彻底根除日本的战争潜能,使之不再成为美国的威胁,以“拆迁赔偿”的方式.强制日本把被指定的工业设备赔付给曾被日本占领和破坏的国家.重点是支持蒋介石国民政府,以遏制苏联对东亚的影响。但随着中国解放战争形势的变化和美、苏冷战的加剧,美国一改先前对日本打击的政策为利用和扶植日本,对日本的赔偿政策也转换为旧金山《对日和约》中规定的“协议赔偿”。美国对日战争赔偿政策的转换,严重损害了被日本侵略过的亚洲国家的利益,使原来战胜国对战败国之间的惩罚性赔偿变为日本和索赔国之间对等的象征性协议赔偿,致使赔偿性质和赔偿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从而导致战后日本经济重新对外扩张、军国主义重新复活、拒不承认战争加害和战争责任、战争史观日益右翼化、亚太地区形势长期紧张等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17.
1932年2月至1934年6月,世界裁军会议在日内瓦召开。美国的胡佛政府和罗斯福政府先后参加。胡佛政府在裁军问题上的对德政策是从支持德国“权利平等”到有限支持德国重整军备。罗斯福上台后,改变胡佛政府在裁军问题上的对德政策,极力遏制德国的扩军野心,但约翰逊修正案使罗斯福的新政策胎死腹中。  相似文献   

18.
1964-1965年是越南战争的关键性时期。美国在约翰逊的领导下实现了越南战争由“特种战争”向“局部战争”的转变。当时,中国作为越南民主共和国盟友高度注视着美国的每一步行动。对中国来说,它既不能容许自己的意识形态盟友遭受美国的侵略,特别是直接的地面军事进攻;又不愿在越南再与美国进行一场朝鲜战争式的较量。为了防止这两种局面的出现,中国对美国采取了威慑与克制并用的政策,基本上达到了自己的预期目的。  相似文献   

19.
1948—1950年。处于转变期的美国远东政策是一个复杂而微妙的命题,“太平洋公约”构想的提出和浮沉就是理解这一命题的重要窗口。对中共新政权的政策不甚清晰、日本的战略支轴地位尚未稳固以及东南亚新老殖民势力交错.都对美国在亚太地区构筑类似于北约的军事防御体系构成了限制。本文选取李承晚与“太平洋公约”之关系为个案,通过分析美国对这一构想的反应及对策,管窥关国朝鲜战争前的远东政策。  相似文献   

20.
一、日本军国主义政府使用华工的决定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 ,强掳中国战俘和平民到日本当劳工 ,是日本军国主义政府适应其扩大战争需求而确定的一项罪恶政策。卢沟桥事变后 ,越来越多的日本男性青壮年被征入伍参加侵略中国的战争。国内从事重体力劳动的劳力日益匮乏 ,为了保证战争所需物资的供应 ,首先在 1938年 4月 1日公布 ,5月 4日开始实施了《国家总动员法》 ,对国内的劳动力实行全国统一调配和管理 ,将国内的军工和非军工生产纳入了战争轨道 ,一切为侵略战争服务 ,日本成了一个“兵营国家”① 。《国家总动员法》对已沦为日本殖民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