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杨毅 《东南传播》2022,(2):56-60
本文尝试将“电影工业美学”放在“主旋律”的谱系中加以考察。从“新主流电影”到“电影工业美学”体现出“主旋律电影”在新时代做出的历史变迁、产业调整与主体重构。电影工业美学的提出源于产业化生存下的新力量导演的创作实践,但单纯强调经济因素的看法不仅掩盖了当下电影产业的真正问题,也遮蔽了“新力量”真正的潜能所在。“主旋律”与“新力量”应当在情感结构的层面上发挥积极作用,充分调动起创作主体在整个产业链中的作用。想要认识到电影工业美学的真正价值,有必要重新回到“电影是什么”的历史起源,在全球产业革命的前提下调动创作者的主体性,进而形成电影工业美学的中国经验和中国学派。  相似文献   

2.
电影作为承载中国梦想、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始终在以丰富生动的内容与形式传达着主流意识形态与观念价值.自20世纪80年代末期"坚持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主张被提出以来,数十年间,主旋律电影以宏大叙事建构着国人的国族认同与家国情怀,却同时也面临着市场表现欠佳的窘境.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电影整体产业化水平的日渐成熟与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主旋律电影开始了自身的转型与创新,逐步从主旋律影片转化为新主流电影.在商业类型、剧作主题、视听呈现、文化视野等方面,新主流电影在主旋律电影的基础上实现传承、突破与创新.新时代,电影创作始终要将核心价值观融入多种艺术表现形式中,满足多样化社会需求,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市场,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新主流电影始终在为走向更多元的文化与最广大的人民,做着自身的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3.
2010年国际金融危机依然笼罩,全球化趋势使世界经济充满了变数,但文化产业逆势上扬。2009年世界电影蓬勃发展,美国、中国以及欧亚多个国家均突破了年度票房纪录,全球影市飘红。电影产业开始向截然不同的方向演变:一部分有较强经济实力的国家开始合纵连横.垄断国际电影市场:一部分较为贫穷的国家逐渐失去在国际电影市场上的声音,沦为“电影孤岛”。我们已经进入文化资源喷涌的时代,进入了世界电影的竞争与角逐,打造中国电影强国不但具有必要性.而且也具有紧迫性。  相似文献   

4.
胡可 《东南传播》2022,(3):66-69
进入新时代,扶贫主旋律电影成为中国主旋律电影类型扩展的一种形式,它以农村扶贫故事为题材,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扶贫精神和主流文化价值理念,开拓了主旋律叙事的新领域。在国家文艺政策的指导下,该类电影首先将视角投向当下社会性热点议题;内涵积极贯彻主流文化价值理念;人物形象也力图表现“真善美”。书写扶贫故事,推动主流文化价值的传播,是立足于新时代历史方位,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时代诉求。  相似文献   

5.
祁彦淞 《今传媒》2023,(2):83-86
近年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主旋律电影的创作也迈入了新阶段。在新时代背景下,主旋律电影作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国家话语、民族文化和时代精神的载体,在创作过程中所构建的英雄形象也日趋多元。本文基于对部分代表性主旋律电影的分析,认为新时代主旋律电影主要运用隐喻和符号表征来将主流价值观注入英雄形象的建构中,同时也将社会伦理价值观和人的情感注入主流价值观的表达中,使得英雄形象更加立体饱满,不仅拉近了主旋律电影和观众之间的距离,也成功实现了国家话语的大众传播。  相似文献   

6.
郭小春 《东南传播》2016,(12):61-62
从票房看主旋律电影的传播效果不如人意。本文通过追索华莱坞主旋律类型电影概念,反思主旋律电影传播效果不佳的原因,认为叙事淡化说教意味,提高主旋律电影创作的观众意识与市场结合是主旋律电影的良性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7.
中国电影自进入新千年以来就呈现出一种全新的电影格局:主旋律电影、商业电影、艺术电影突破了原有的界限,尤其是艺术电影和主旋律电影被商业元素所渗透,创作者期望在个性表达、市场利益、主流价值传达与观众认可多方面达到平衡。本文通过梳理新世纪以后的褪旧变新的中国电影,分析其创作规律、摸索其经验,畅想其未来,以期对中国电影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8.
杨逸 《视听》2016,(12):45-46
一部《湄公河行动》以主旋律电影的身份在中国电影市场和观众口碑中获得好评,给我国主旋律电影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本文以《湄公河行动》为例,结合类型片的特点,探索我国主旋律电影的变化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肖舟 《视听界》2012,(3):105-106
长久以来,主旋律电影大多叫好不叫座,而电影《秋之白华》不仅打出了一张常州地域文化特色鲜明的名片,也实现厂主旋律影片在艺术化和市场化的全方位突破。这部主旋律影片呈现的是一条“主旋律题材,商业化运作”的模式,以人性牌、偶像牌、编导牌、献礼牌组合出击,让主旋律电影更贴近时代变迁和大众口味。  相似文献   

10.
崔小娟 《出版广角》2017,(21):72-74
2017年,在国产电影保护月之际上映的主旋律电影《战狼2》燃爆暑期档,从票房到口碑都取得了现象级成功.这标志着新时期主旋律电影市场化的逐步成熟,也对中国电影未来的整体发展起到了鲶鱼效应,在提供借鉴与思考的同时,带动了主旋律电影市场的发展.因此,本文以电影《战狼2》为例,从其叙事模式、内容创作、制作技术和商业逻辑四个主要方面入手,深入分析其作为主旋律电影在商业化转型中的做法,以期为中国同类型电影未来走向乃至整个影视传媒产业变革提供借鉴和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主旋律电影在经过多年的探索后,在新时期借助类型化的策略重回国产电影市场之首.在以下的探究中,将从主旋律电影的发展历程出发,选取新时期叫好又叫座的主旋律电影,针对我国主旋律电影的类型化转型之路,利用比较艺术学中形态研究的方法,从叙事策略、人物塑造、制作模式三个维度进行比较分析.总结得出主旋律电影获得市场认可的关键因素:突破题材的局限性、类型化的成功探索、宏观视角转为个人视角、英雄化到平民化、脸谱化到多样化、奇观化的视觉影像、超量明星阵容,从而为未来主旋律电影的创作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王浩翔 《新闻世界》2014,(12):159-160
电影《秋喜》作为一部主旋律谍战电影,相对“老套”的剧情该如何去抓住现代观众越来越挑剔的审美口味,也是电影导演孙周的挑战创新之处。这部电影中,几乎每一个镜头的设计和场景的布置都表现或暗示着剧情发展的进程。《秋喜》的画面符号对影片内容的表达,可以说是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本文试用意大利电影理论家艾柯的“十大代码”理论对此片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3.
尹鸿  张晶 《编辑之友》2021,(2):33-37
"十三五"时期,中国电影从非常态高速发展进入了以提升电影质量、健全电影市场、完善电影产业、扩展电影影响的新常态轨道,初步形成现代电影工业体系,建构了全球最有活力的"坐二望一"大市场,创作生产出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良、制作精湛的头部电影,提供了满足观众多样化需求的电影,为中国从世界电影大国成长为世界电影强国奠定了基础.面对国际形势、经济形势、媒介生态、技术升级的新挑战,"十四五"期间中国电影将通过工业体系的完善、产业结构的调整、产品类型的丰富、市场规则的形成、全球战略的调整、传播渠道的扩展,为观众创造更加多样化的电影作品,为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更大的文化推动.  相似文献   

14.
主旋律电影在我国电影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也与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密不可分。本文从十七年电影、新时期电影对主旋律电影的影响来剖析其发展历程,并根据其目前的发展势头,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许多优秀主旋律电影都获得了票房与口碑双丰收,国产主旋律电影的生产也迎来了春天。由八一电影制片厂制作的影片《忠诚于背叛》一上映便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眼球,取得很好的传播效果。作为主旋律电影的杰出代表,该片具有相当的典型性和代表性。本文从电影《忠诚于背叛》入手,浅析主旋律电影在新时期所发展形成的新特点。  相似文献   

16.
主旋律电影的突围很大程度取决于主旋律电影形成"类型化"叙事模式,以及商业化运作的成功。电影《湄公河行动》堪称主旋律电影成功的典范,并且在叙事策略方面都达到新的高度。分析主旋律电影的叙事策略创新,对主旋律电影的创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主旋律电影承担着文化传播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主旋律电影是意识形态的重要体现,在市场化、产业化浪潮的背景下,当前我国的主旋律电影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严重的认同危机和生存困境是主旋律电影面临的最大考验,在党中央号召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背景下加强对主旋律电影面临挑战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重点分析当前主旋律电影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面临的挑战以及所需要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新媒体环境下,主旋律电影与受众间的关系受意识形态、资本市场、媒介技术的影响而发生诸多显著变化.一方面,主旋律电影在新的传播环境下,借助新的传播理念和媒介技术,从主体性和群体性两方面继续加强对受众的积极建构;另一方面,社会价值的多元化导向和信息来源的多样化方式使得受众群体对主旋律电影的解读呈现差异化特征,一定程度上反作用于主旋律电影的建构过程.传受双方试图在试探、协商、妥协的互动关系中建立新的共生模式,寻求新的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19.
中国左翼电影在1933年形成高潮后,在自身不断发展变化的两三年间,与同样是从旧市民电影脱胎而来的新市民电影一起,开拓了巨大的艺术表现空间和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与此同时,主流政治话语和一部分上层知识分子在倡导和坚守传统文化理念上达成外在共识,出现了高度疑似政府主旋律电影制作。最终,一直在政治上持保守立场、艺术上呈开放姿态的新市民电影成为1936年之后中国国产电影的主流中坚。  相似文献   

20.
自20世纪80年代末"主旋律电影"概念提出以来,主旋律电影为了摆脱以往由官方意志强势入主而导致民众接受度低的文化困境,探索出一条与商业电影相互融合的突围道路,即追求表达平民化、叙事类型化、运作市场化、演员明星化,赢得了社会效应和商业利益的双赢。同时,日趋成熟的商业运营模式为主旋律电影拓展了受众面,巩固了其教育功能的基石。通过梳理当代主旋律电影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可以触摸到近年来主旋律电影"主流化"转型尝试的脉络,以及在此过程中体现出的教育观念变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