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伦理学是一个时代“伦理精神”的学理化表达,因此我们可以从当代中国社会“伦理精神”与当代中国伦理学研究的互动与节律的关联语境中,检视和反思当代中国伦理学研究的利弊得失,从而解释其真实的理论图景和学术潜能。具体而言,即通过互镜式的学术评价,分析当下中国社会在转型期所面临的三大挤压或三大精神文化挑战,解析当代中国伦理学研究的...  相似文献   

2.
教育伦理学是当代应用伦理学或教育哲学的新兴学科之一。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思想家杜威较早正式使用“教育伦理学”这一学术概念,并对教育伦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理论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教育事业发展的深入,国外在20世纪60年代以来,教育伦理学研究日益得到教育界、伦理学界的高度重视,在深度与广度上均有所展开。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学者开始正式把教育伦理学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进行研究,一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与进步,另一方面仍然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需要进一步深入和完善。  相似文献   

3.
当代中国的道德和伦理学应如何发展?这是伦理学界许多学者正在热烈关注、孜孜求答的重大问题。江泽民同志在2001年元月11日的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以德治国”这一治国方略,更是把当代中国伦理学的发展提到议事日程。通过对这一重大问题的长达8年的研究,湖南师范大学伦理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唐凯麟教授新著了洋洋洒洒50万言的《伦理大思路——当代中国道德和伦理学发展的理论审视》(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一书,笔者读过后,感到作者在该著中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当代中国伦理文化价值观的构想,就当代中国道…  相似文献   

4.
论当代德国经济伦理学的学派论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代德国经济伦理学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霍曼(Karl Homann)的“经济秩序伦理学”、科斯洛夫斯基(Peter KoslOWSki)的“伦理的经济学”、乌尔利希(Peter Ulrich)的“整合性的经济伦理学”。这些基本学派的产生及其理论论争,不仅构成了德国经济伦理学发展的独特景观,而且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澄清了道德和市场经济的关系,有利于提高现实经济生活的道德质量;形成了独特的理论风格,丰富了当代世界的经济伦理学。因此,为发展中国特色的经济伦理学,我们应该自觉地借鉴当代德国经济伦理学及其学派论争的成果,积极展开经济伦理学的学派论争。  相似文献   

5.
当代伦理学研究面临着“规范伦理学”和“德性伦理学”之争;也有把前两者等同于“德性”、“规范”伦理范畴的误解。产生误解的根源在于没有对人的伦理行为的一体两面的特征进行辩证的把握。伦理学的当代使命应该是以生活实践为基础,德性为目的,规范为必要形式的意义追寻。  相似文献   

6.
风采     
顾智明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南京政治学院党委委员、中国伦理学会理事、江苏省伦理学会常务执行会长。主要从事哲学、伦理学、军事伦理学教学研究。近年来,先后承担了"当代外国军队道德教育研究"、"军队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研究"等5项国家和军队科研项目。在《马克思主义研究》、《光明日报》、  相似文献   

7.
经济伦理学是当前伦理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又是一门相对独立又互相交叉的学科,其体现了经济学与伦理学两个学科之间的交流、对话与融合,并为当代中国的市场经济发展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提供基础的道德理念。  相似文献   

8.
当代伦理学的价值目标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等六大特征完全一致,因而研究和谐社会建设的伦理学对策是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理论课题。“佘正”是伦理学的核心范畴,因为“没有公正便没有道德”、“公正即和谐”,这是中外伦理学的古老命题;当代伦理学认为,社会和谐必须以社会公正为前提,因为“公正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落实社会公正原则,追求效率与平等的最佳结合,切实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为此,我们要高举邓小平社会公正思想的旗帜,加强“三公教育”即公正教育、公仆教育和公民教育,抓紧制度公正和民主法治建设,努力实现由传统的臣民文化向现代公民文化的转型——这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治本之策。  相似文献   

9.
于淼 《华章》2013,(32)
孔子十分重视道德在整个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他总结了以往的伦理思想,在中国伦理学史上第一个建立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体系。孔子的伦理思想不仅对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今天对于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建设和谐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0.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劳伦斯以其睿智思想和敏锐的目光,在其小说文本中不但处处闪烁着西方生态伦理学思想,同时也显现出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学术光芒。本文运用生态伦理学理论重新审视劳伦斯小说中蕴涵的“天人合一”思想,并揭示其生态伦理学价值。  相似文献   

11.
虚拟社会伦理与现实社会伦理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从“网络社会”概念辨析入手,提出“网络社会化程度”和“数字假相”等概念,分析虚拟社会伦理与现实社会伦理差异的原因,并指出混淆两者关系和不能正确转换两者关系可能带来的理论和实践上的不良后果,网络伦理的建构实际上就是解决虚拟社会伦理与现实社会伦理如何调适,转换和兼容的问题,而关键在于寻找两者之间的契合点。  相似文献   

12.
传统道德何以在今天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传统道德活在中国社会变革的历史过程中,也活在当前的现实生活中,其葆有生命而存活、发展的根据何在呢?就在民族、中华民族之中。创造并承载文化的主体不仅是阶级,而且还有民族。中华传统道德,是历史上各个不同的阶级所创造和承载的,同时,也是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所创造和承载的;它体现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特点和民族精神的特点,有其合理存在的根据。全盘西化论和“彻底革命论”否定中华传统道德,就因为他们不懂得这种根据。  相似文献   

13.
托马斯的伦理思想在伦理思想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在中世纪,托马斯的伦理思想既起着使宗教伦理世俗化,世俗伦理宗教化的作用;同时又起着使伦理学由德性伦理学向规范伦理学转化的中介作用.托马斯完成这两种转化的工作具体体现在他把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德性伦理学与希伯来神学律法思想结合起来的做法上.而基督教的“十诫”则是他建构宗教规范伦理学的根基.  相似文献   

14.
王猛 《鸡西大学学报》2012,(10):134+147
西汉初期,统治者及其谋臣在重塑整个社会道德体系与整和国家政治理念方面,究竟用何种伦理思想作为其外在依据和精神依托,可以说也有一个认识和发展的过程,而他们最终选择了儒家和道家的伦理思想作为其主旋律,并在不同时期试图把其伦理思想与政治有机融合,直至董仲舒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新儒学"的提出,使儒学定于一尊,而后黄老之学让位于儒学,一定意义上实现了儒学与政治实践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5.
对竞技体育中使用兴奋剂的伦理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兴奋剂是当今国际体坛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由于它参与竞技体育所起的效应,使人们对它所持的认识态度及价值观念不一而足。目前,人们较多地是从医学和社会角度来论证的,从哲学的角度来研究的还不多。从哲学伦理视角对使用与查禁兴奋剂的伦理之争进行分析和探讨,并根据对竞技体育的本质及其所追求目标的确认,提出了在竞技体育中禁用兴奋剂的充足道德理由。  相似文献   

16.
首先,老子“域中有四大”的提法表达了他的生态世界观,这为他的生态伦理思想奠定了哲学基础;其次,“尊道贵德”和与“无为”相应的“三宝”(慈、俭、不敢为天下先)则蕴含了老子生态伦理思想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原则;最后,通过分析“小国寡民”的深层意图确认了老子的生态伦理社会理想。  相似文献   

17.
从西方美德伦理学者的理论实践看,不宜将现代西方美德伦理学的发展简单看作是亚里士多德美德思想的现代复兴.问题不是作为一种过去式的或亚里士多德式的美德伦理在现代社会何以可能,而是作为一种自觉与规范伦理学相区分的理论类型,美德伦理学如何证明自己比对手更具备理论优越性.以安斯库姆为代表的现代西方美德伦理学者从两个方面对比进行了论证,以期构建一个更为完备的理论类型.  相似文献   

18.
“应用”一词有两层含义:一是使用;二是直接用于生活或生产的。应用伦理学既具有独特的学科性质,又与理论伦理学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应用伦理学以理论伦理学为基础,但又不是理论在实践中的简单应用,而是对理论伦理学的创造性应用。  相似文献   

19.
加强现代家庭伦理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家庭也由传统走向现代.我国传统的以父子关系为主轴,以“孝“为核心的传统家庭伦理发生深刻变化,取而代之的是平等的夫妻关系为中心的现代家庭伦理.在现代家庭伦理建设中,既要发掘蕴含于传统家庭伦理中优良的人文资源,更要与时俱进,对之进行现代价值的再创造,实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重构现代父子伦理和现代夫妻伦理.  相似文献   

20.
企业安全伦理的审视与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安全伦理是企业伦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安全伦理的缺失,严重损害了企业的道德人格形象。加强企业安全伦理建设,可从确立“安全为天”珍惜生命的安全伦理理念、树立企业大安全伦理共同体意识、建立他律与自律相结合的伦理制度内化模式、提升主体的道德境界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