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江淮论坛1995年4期刘锋杰《从政治走向文学的探索与启示──论周扬的文学批评》周扬坚持的是一种政治与文学的本质同一论,因而他属于中国现代批评史上的政治──艺术模式,从政治角度切入艺术研究,政治意识明显强旺于艺术意识。但周扬同样进行了艰苦而富有成效的艺...  相似文献   

2.
周扬建国前的文学批评理论是自成体系的,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和积极推崇文艺斗争是周扬建国前文学批评理论的核心。周扬建国前的文学批评实践则是作为政治家的社会政治批评与作为文艺家的审美鉴赏式批评的矛盾统一。对周扬建国前的文学批评的研究和阐释,可以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文学批评提供很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3.
周扬的双重身份,使他在评价赵树理小说时既能高屋建瓴地看到它的价值,又深谙艺是“党”的艺而有所规避。在《论赵树理的创作》中,周扬既确定了赵树理在解放区艺界“方向”性作家的地位,又有意识地对赵树理小说中的不和谐音进行了消解,赵树理的作品在大量普及时,赵树理追求的价值被逐渐置换,赵树理的真实面目逐渐远离了读。  相似文献   

4.
政治是社会的核心,艺是为政治服务的。反映社会主流政治观念的艺构成了该种社会的主流艺。不直接反映社会主流政治观念的艺为非主流艺,主流艺与非主流艺相辅相成,共同发展,才能形成艺的真正繁荣。  相似文献   

5.
延安时期周扬心理发生重大变化。他带着真诚的快乐来到延安,在整风运动中受到严厉批评,不断自我纯化,积极向现实政治靠拢。之后,他成为延安文艺政策的发言人和衷心实践者,绝对认同延安意识形态。全面分析周扬延安时期的心路历程,不仅可以看到更加真实的周扬,还可以看到一个富有艺术才情的文艺理论家转变背后一些值得深思的东西。  相似文献   

6.
周扬虽有过对艺术规律一定的探寻,但他的文学批评整体上呈现着“政治化”风貌。从他本人身份而言,他是主流意识形态的利益代表,他必须对上级或组织保持高度认同.这就决定了其批评的政治化走向。从批评心理来说,周扬的政治心理大于艺术心理,从而使他批评中的政治性大于艺术性。呈现出政治化形态;他的艺术心理中缺乏情感,则进一步加剧了这种政治化倾向。其狭隘的个性使他把由文学批评和文学论争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借用政治批判、政治斗争的方式来解决.从而堵塞了学术论争的天地。在这诸环节的内在联系中,他作为文艺界政治领导的社会身份.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钱钟书对“象”与“形”的全方位诠释,实现了两个转向:1、“始形为象,终象为形”——从哲学到艺学表现为外观察向内省转向;2、“象”与“形”二元的互融——从艺学到以字为载体的各类作品可视为内省向多维空间转向,从而赋予二更为丰富的意蕴,在当代艺理论本土概念缺席的情形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8.
周扬毕生都在致力于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工作,1983年,复出后的周扬提出社会主义人道主义与异化问题的讨论在社会上掀起了轩然大波,继而上升为批判性的政治运动。在这次风波中,周扬的身心虽然受到了重创,但他的理论和思想却被誉为"生前短暂却又难能可贵的心灵闪光"。然而,究其一生,周扬文艺思想的维度其实是一致的:它显现出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无产阶级新文艺和新文化并为之付诸实践的巨大热情,正是从这个层面上讲,周扬是一名不折不扣的无产阶级"有机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9.
<读书>杂志,在当下人文知识分子群中有着重要影响.发表于<读书>杂志不同时期的<摇荡的秋千>(李辉)、<周扬的目光>(王蒙)等一系列文章构成一个独特的周扬研究历史.<读书>中的周扬不是一个理论家的周扬,而是作为一个人的周扬,一个政治化的知识分子,一个不能脱离知识分子的许多特质,而又陷入了政治漩涡的文人.周扬的"悲剧",周扬的性格,与胡乔木有着诸多相似之处,<读书>中,他们两个常常并提,互证着对方.晚年的周扬,以一个忏悔的形象;但他的忏悔,也遭遇到了非议.作者们写周扬,同时也是在写自己,如王蒙与李辉,便在写周扬中显出各自不同.  相似文献   

10.
卢卡契艺审美形态论的基础是他的总体性哲学观。在卢卡契艺审美形态的论述中,总体性原则主要体现在存在与思维、个别与一般、主体与客体三个方面。对艺形式的思考,是卢卡契艺审美形态论的逻辑起点。“形式”成为他确立艺审美形态的一个思想范畴。卢卡契从心理学领域汲取思想资料,探索艺审美反映的心理机制,对建构艺审美形态思想体系,开辟了一条具有创建性的理论途径,延伸了他“拟人化”的学说。  相似文献   

11.
《中文自学指导》2006,(6):F0003-F0003
学会原名“高等学校艺理论研究会”,1979年5月成立于西安,公推陈荒煤为会长,黄药眠、陈白尘,徐中玉为副会长,周扬为名誉会长。 1985年3月,第4届年会上改名为“中国艺理论学会”,为全国一级学会。  相似文献   

12.
周扬是中国共产党文艺战线长达50年的领导人,他文艺生涯的前期为时代“左”倾思潮所胁裹.难免带有历史和时代的烙印。晚年复出的周扬走出了“左”的思想樊篱,找回了自我,复归了个性.重领文坛风骚,在思想界和文艺界掀起了“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实现了人的重新发现和马克思主义的重新发现。晚年周扬是他人生的辉煌。  相似文献   

13.
张之洞在洋务运动大兴之时跻身倾向保守的清流派,但却在清流党逐步鼎盛之时,出任山西巡抚,逐渐从清流健将转向洋务殿军.在此阶段,张之洞通过与李提摩太的接触,对"西技"、"西艺"开始有了初步认识,这正是他从清流派转向洋务派的契机.张之洞将李提摩太"西化"方案中的兴办实业条款付诸实施,迈出了向洋务派转化的第一步.中法战争使张之洞直接接触到外部世界,战争的曲折艰难和令人愤懑的结局,更加速了他转向洋务派的进程.在督两广任上张之洞在粤兴办洋务,最终完成由清流健将向洋务殿军的转变.  相似文献   

14.
周扬和毛泽东都属于中国现代马克思文艺思想建构中的政治——艺术模式。这是周扬接受《讲话》的理论基础,周扬推行《讲话》的过程,事实上是一个逐步神化《讲话》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周扬的复杂性很大程度上正在于他早期所理解选择接受的五四文化思想,特别是其中扫荡权威与尊崇民主的观念与左翼、政治、社会实用主义等文学观念相碰撞、冲突、融合、变异后所导致的结果。如果要考察五四思想以怎样复杂的方式被组合进后来的文学历史,对后来的文化人产生显隐正负的多重影响,并以此构成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丰富状貌,周扬是一个典型个案。  相似文献   

16.
阮籍出身世儒之家,有济世之志,但魏晋禅代之际独特的历史政治背景,使阮籍处于一系列矛盾的漩涡之中,本文具体分析了四组矛盾:“生”与“道”的矛盾,“仕”与“隐”的矛盾,“济世”与“遗世”的矛盾,“名教”与“自然”的矛盾。阮籍终生徘徊于矛盾痛苦之中,他的内心世界典型的反映了正始时期知识分子惶惑、悲观的心态。  相似文献   

17.
周扬在20世纪30年代热情介绍苏联文艺界,第一个全面完整地阐释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20世纪40年代他翻译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学著作并介绍他的美学思想,主张文艺创作以歌颂为主并与暴露派进行论争。这些文艺理论活动,为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产生提供了部分的背景材料或文化资料。《讲话》的产生更给周扬的文艺理论研究提供了创造性的活力,他根据《讲话》精神阐释文艺的大众化问题、文艺与政治的关系等问题,使他的文艺思想更为成熟,具有了理论联系实际的生命活力和创造力。  相似文献   

18.
黄药眠与学创作终生相伴,但20世纪中国学史上却未能留下他的名字。作为一个艺理论家、批评家,他的艺观一直在追求学的独立品格和服务于现实两之间左冲右突,难以取舍。学的审美追求与政治功利的现实需要互相掣肘,理论主体强烈的政治幻想与艺术直觉、逻辑思辨相互排斥。两处在紧张对立之中,损害了其理论体系的独立性和完整性,使他未能成为20世纪卓然独立的理论大家。  相似文献   

19.
从建国后到“文革”前这段时期,在文艺界发生了一系列的批判活动。在此类的批判活动中,出现了一些“特殊”的文学现象,由于它们出现在特殊的文学环境下,其具有的文学意味值得研究。同时,周扬作为党的文艺政策的权威阐释者和坚定执行者,自然难免要参与批判活动之中,发挥作用。1954年开始的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批判运动,周扬作为备受争议的人物,他在活动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左翼文学内部的“宗派主义”矛盾,都是我们要研究的重点。本文即从这方面入手,以此作为研究周扬的一个视角。  相似文献   

20.
政治上褒贬不一的曾国藩,向不以书法闻名,但他却留下了一些反映其书法美学思想及书学观点的论述,其理论价值值得关注。然而,比照他的理论与实践,却不难窥见其中时时出现的矛盾与脱节,这也映射出其性格的复杂与多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