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张乐 《科技风》2013,(8):186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本文通过分析在校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表现,认为家庭教育的缺失、评价指标的偏颇,是导致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主要成因。因此,笔者提出应多渠道培养感恩意识,树立符合时代特点的感恩观;注重实践育人,建立高校感恩教育的长效机制,是加强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现状入手,分析了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提出高校应从营造感恩教育的良好氛围、发挥教师教书育人的作用、丰富感恩教育的内涵、构建科学合理的考评体系等方面加强对大学生的感恩教育。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琳  姚会彦 《科教文汇》2009,(6):73-73,76
由于家庭教育重心失衡、学校教育模式单一、社会环境异化以及自我教育缺失等原因,导致在一些大学生中感恩意识缺失现象较为严重。高校怍为青年学生人格培养的重要阵地.应加强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文章从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表现和成因分析入手,提出要将感恩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日常生活与教育、社会实践、助学工作相结合,以提高感恩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4.
由于家庭教育重心失衡、学校教育模式单一、社会环境异化以及自我教育缺失等原因,导致在一些大学生中感恩意识缺失现象较为严重。高校作为青年学生人格培养的重要阵地,应加强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文章从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表现和成因分析入手,提出要将感恩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日常生活与教育、社会实践、助学工作相结合,以提高感恩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5.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在当前一些大学生中,感恩意识缺失,感恩行动几乎没有.这是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方面对感恩意识教育缺乏的结果.应该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大学生自我教育等多方面有针对性地加强感恩教育,使大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  相似文献   

6.
黄必超 《科教文汇》2012,(24):17-18
感恩是人类社会中一种美德,是一种无论在什么样的文化中都受到人们赞扬的一种美德。然而当今社会,人们往往长期忽视了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大学生感恩的缺失造成了社会中的负面因素,如大学生缺乏对社会的责任感,缺乏对父母的孝顺以及对自己人生道路的正义感。使我们不得不反思当今对感恩教育的不够重视。本文以《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文化植入探讨》为题,通过讨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涵义和国内外对感恩意识的研究,探讨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原因并尝试性地提出感恩教育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但是,学校德育教育的缺失、家庭教育的不健全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等因素造成了大学生感恩意识淡薄.在大学生感恩意识日趋淡薄的今天,对独立学院学生开展感恩意识教育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感恩是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道德准则,然而,当代大学生不同程度的存在感恩心理的缺失,一些大学生中存在知恩不报、不讲信用、自私自利等道德滑坡现象,为此,我们应积极开展感恩教育,激发大学生的感恩情感,实践感恩行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感恩心理。本文从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现状及原因出发,阐述了推行感恩教育对于创建和谐校园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9.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品德。但是,当代大学生普遍感恩意识淡薄,感恩行为缺失,不利于他们的未来发展。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需要进行调整。加强感恩意识的培养,需要社会、高校、家庭、大学生自身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0.
《科技风》2016,(20)
加强高校大学生的感恩教育,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在社会上的竞争力,并且能够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本文主要从三方面来叙述高校大学生的感恩现状,分析高校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高校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刘鑫 《科教文汇》2013,(27):19-20
感恩是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应该具备的基本品德,感恩的心态也是社会文明发展和人与人之间和睦融洽的重要因素。为做好大学生感恩教育,本文作者通过访谈,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对当前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陈郑 《科教文汇》2013,(18):175-176
目的:研究大学生感戴与心理健康、主观幸福感的状况及三者的关系。方法:采用董霞修订的大学生感戴问卷,段建华修订的总体幸福感量表以及Kessler10中文版量表,对武汉市38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回收有效问卷353份。结果:(1)大学生的感戴水平存在性别差异(F=3.483,p〈0.05),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专业类型差异(F=5.793,p〈0.05);(2)大学生感戴与主观幸福感存在正相关,与心理健康存在负相关,三者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分层回归分析表明大学生感戴和心理健康可以解释主观幸福感43.3%的变异。结论:女大学生感戴水平高于男大学生,文科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低于理工科大学生;大学生的感戴状况和心理健康水平可以显著预测主观幸福感,感戴水平和心理健康水平越高,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越强。  相似文献   

13.
目前我校已形成了“政府主导,学校为主,社会参与”的全方位资助体系,帮助诸多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但在各项资助政策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些新问题,如诚信缺失、感恩意识不强、贫困生不能合理分配助学金等现象,反映出加强资助育人工作的必要性。加强资助育人工作应从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加强思想道德教育、诚信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对资助政策的解读、宣传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综合媒体素养有了更高水平的要求,这就迫使在高等教育中,不断加强对学生媒体素养的教育力度,以提高大学生的媒体素养。本文主要是站在德育视角下,对大学生媒体素养教育进行了探讨,简单分析了大学生德育和媒体素养教育之间的关系,并分析了媒体素养培养的特点,对德育与媒体素养教育二者有效整合进行了探讨,分析了在德育视角下的大学生媒体素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积极结合国外先进的大学生媒体素养教育理念,提出了几点有效加强大学生媒体素养的建议,以期为我国在未来德育视角下对大学生进行媒体素养培养提供参考、借鉴,不断提高大学生媒体素养培养水平。  相似文献   

15.
当代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刚  吕健 《科教文汇》2014,(6):23-24
幸福是人类追求的永恒主题。大学生作为青年人中的特殊群体,他们的幸福观会直接影响着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加强对大学生的幸福观教育引导是促进其全面发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本文试图从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内涵入手,对当代大学生幸福观存在的问题加以论述,进而提出了当代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陈雯 《科教文汇》2013,(28):18-19
文章运用项目管理的理念,就大学生感恩教育项目化管理的涵义、流程和运行机制等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加强组织与管理,给大学生更多的创造空间,更好地发挥大学生感恩教育的育人效果。  相似文献   

17.
陈玲 《科教文汇》2012,(33):20-21
感恩教育一直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内容,本着“实施感恩教育、培育校园感恩文化”的宗旨,学校希望通过对同学们进行感恩教育,能够倡导同学们立足实际,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教师的教诲之情、感激同学的帮助之心、感激社会的关爱之举、感激一切善待自己的人,真正激起同学们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社会的实际行动,进而内化为刻苦学习、立志成才的原动力,做一个道德高尚、文明守纪的中专学生.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当代大学生思想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本文从当代大学生思想现状及影响因素入手,阐明了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最后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9.
周忠 《科教文汇》2011,(24):175-177
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中存在的两种角色现象:一种是短暂的怀有感恩之情的人;一种是日常的处于戒备状态的人。研究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中这两种角色现象的特点,分析其形成原因及如何培养大学生健康的人际交往心理关系,有助于大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有助于高校构建和谐的育人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