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初国卿先生所著《唐诗赏论》是一部颇具特色的鉴赏和评论唐诗的著作。全书分为作品鉴赏、专题论文、随笔和书评四个部分。这近四十万字的专著是作者多年研读唐诗的精心之作。与同类诗歌鉴赏的著作相比,《唐诗赏论》有其显著的特点。首先,作者对唐诗的分析细致入微。作者对作品的美学意蕴和精彩之处作了全面、细致的分析。这较普通“鉴赏词  相似文献   

2.
书评作者也与现实生活中的任何一个人一样的,各有其“情”(情感)与“理”(理性)。在书评实践中,他们的“情”与“理”也各有其作用。 书评作者经常有这样的经历和体验:对自己所喜爱的著作,在评论时总是情不自禁地流露出兴奋愉快的情绪,多方搜集其优点,予以赞扬;反之,对自己所厌恶的著作,在评论时总是抑制不住自己的主观感觉,不由自主地多方挖掘其缺点和问题,予以否定。这种现象的存在正是书评作者的情感活动对书评的影响、制约和支配的结果。书评作者的情感,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成为他们撰写书评的内驱力。他们一旦感到某一篇作品能扣动自己的心弦,与之形成共鸣时,就会激动不己,浮想联翩,若不命笔,就不肯罢休。  相似文献   

3.
从交来的24篇书评作业看,有将近一半的作者已具备了较为熟娴的撰写书评文章的能力,并且写出了较好的书评作品。当然,也有少数参加培训的学员,虽然也具有相当的文字功底和一定的写作能力,但还不能掌握书评的写作形式及其内容特点,写出的作品,缺乏书评味(或者说,所写的不是书评)。如上两种现象说明,撰写书评,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4.
书评,往往是评论他人的著作。著作者囿于自己的意识,渴望获得他人的眼光从外部审视自己的作品。书评提供了这种可能性。但无论多么精彩的书评,都无法还原著作者本人在写作该书时的生动的思想之流以及知识谱系的变化。他的知识产品来自一个秘密的知识作坊,但这个作坊并不对外人开放,外人无缘窥其面目。一部作品问世后,就离开了它的作者,不再受他的约束,而它的生命也恰恰来自别人的阐释,因为阅读行为本身就是阐释行为,但作者永远是其阐释者之一,尽管或许他因蔽于自己的意识而未能成为一个提供更多智力刺激的高明阐释者。读作者关于他的著作的评论,是一种需要冒险的阅读体验,因为此时他带你走进那个秘密作坊。你可能发现你的阐释和他的意图并不重合,这使你沮丧,但另一方面,你完全有理由怀疑作者是否实现了自己的意图。临了,你会感叹:一切都是阐释,层层叠叠的阐释,塞满了这个世界。程巍  相似文献   

5.
人际瓜葛不应殃及作者先讲自己作为“作者”时的一次遭际:我写了一篇书评,寄给某报副刊部甲编辑,之所以寄给他,只不过是曾在偶然的情况下曾见过几次面,记住了他的名字罢了。我只希望自己的书评能够在这家报上发表出来,决没有想要与甲编辑“拉关系”之意。遗憾的是,正是此举,却导致这篇书评在那个副刊部卡了壳。原因何在呢?经过一番“旁敲侧击”的了解才知道,原来,甲编辑与在同部门工作的乙编辑、丙编辑之间关系不甚融洽,因而,他们几人为了稿件的事,常争执不休。谁若直接寄给了其中一位,另一位或两位便会起而攻之,弄得当事者编也不好,不编也不好,如此这般,你“来”我“往”,致使一些本来可以变成铅字的文章(或作品)成为了“待处理品”。  相似文献   

6.
评论作者书评家要客观地根据图书的内容来进行评论。但是,如果以为书评家拿起一本书,可以不问作者是谁,只是从头到尾读过以后,就凭图书的内容进行评论好了。这种意见也不免偏颇。评论图书与评论作者有时是难于分开的,或者评论作者是必要的。不少书评恰恰用相当的笔墨来评论作者,甚至可以看作是“人物论”。大致有几种原因:一是被评的书是作者的代表作;二是结合  相似文献   

7.
《中国男人》(China Men)的作者汤婷婷(Maxine Hong Kingston〕,是70年代以来崛起于美国文坛的一颗新星,这位华裔女作家的作品获得美国大众读者和专业评论家的一致好评,成为美国书市的畅销品,她于1976年出版的《女战士:一个女孩在群鬼中生活的回忆》,获当年“美国国家书评圈奖”,1980年出版的《中国男人》获当年“美国国家图书奖”和“美国国家书评圈奖”,并获“普立兹奖”的提名,1989年出版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猴行者:他的伪书》获当年“美国笔会小说奖”,根据一些美国文学评论家的意见,汤婷婷的作品是“尚在人世的作家中作品在大学被讲授得最多的一位”。她的《女战士》被许多大学列为大学生必读材料,许多高中也在讲授她的作品。近些年来,她的作品不仅成  相似文献   

8.
文献与研究评论,是通过对某一学科或专题在一定时期内的文献进行综合、压缩与评论而产生的一篇评论文章或一部评论专著,以揭示该学科或专题的最新成果、动态或进展情况。这种评论文献,依照其评论对象,可分为书评和期刊文献述评两种。书评是对最新出版的著作,从思想内容、学术价值等方面进行的介绍、评论,侧重该著作新贡献的比较研究;期刊文献述评则是对一定时期内有关某一学科或专题的期刊文献进行  相似文献   

9.
沈占云 《图书馆杂志》2006,25(5):60-61,9
本期推出的两篇书评,被评者均为同一人:程焕文先生。程焕文是本刊编委,曾有彻夜加班工作后,清晨乘飞机赶到上海来参加编委会的感人举动。当然更加令人感动的,还是程焕文先生研究晚清图书馆学思想的过程。在这样一个充满了学术快餐的年代里,不知还有多少“大家”愿意花费数年时间钻研一个题目,撰写一部著作。而程焕文的《晚清图书馆学术思想史》,却花了作者整整九年时间!这部几乎是“十年磨一剑”的作品,尚未出世就红了半个图书馆学界。但它的书评,却是等了我们很久很久。[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借全国书评研讨会在昆明召开的机会,《中国图书评论》编辑部请大家来此小聚,中心议题是“书评作者谈书评”。我国现已成为世界十大出版国之一,每年流通的图书上亿册。好书需要推荐,坏书需要批评,读者需要引导,信息需要反馈。可以说,社会主义出版事业的繁荣发展,离不开图书评论。有人把书评与著述、出版、阅读并列为不可缺一的四种力量,这既是社会文化运动的必然趋势,也是文化系统有序程度的重要标志。遗憾的是,目前社会上对书评重视不够,有的人对书评功能发生怀疑,有的人对书评文章算不算学术论文产生疑义,对中国有没有书评家不敢肯定。在我看来,不要把“家”看得那么神秘,在座的各位书评骨干就是我们所说的广义书评家。李兴武同志新近出版的一部30万字的《当代西方美学思潮评述》,也可以说是对近年来引进的西方美学著作的总体书评;王建辉同志写的《书评散论》,就是一部形散而神不散的书评理论专著。汪诚同志多年来为书评奔走呼吁,足可称为书评活动家。我们今天邀请各位畅谈,一方面要向我们的读者推荐一批书评家、书评骨干,同时也愿通过我们的刊物传递你们对书评的感受、意见和要求。  相似文献   

11.
《爱与意志》在美国是一部影响广泛,深受读者喜爱的畅销书。1969年刚一出版,立即被《纽约时报》书评栏誉为“本年度最重要的书”。不少评论家也纷纷称赞它是一本“里程碑式的著作”;称赞它“内容丰富,充满智慧与机敏”,“是那种可能给我们时代以拯救的书”。正因为如此,  相似文献   

12.
以往的阅读调查报告资料一再告诉我们,亲朋好友推荐与媒体书评,是影响读者买书或读书的重要因素。过去,书评大多由新闻媒体提供。严格的媒体书评,是由媒体从一批当月新书中挑出认为值得撰写书评的作品,一方面去信向出版社索取稿件,一方面从自己的作者名单中挑出合适人选撰写书评。不会让书评作者和出版社有所接触,以保持客观中立。不过,随着新闻媒体的书评版面式微,影响力下降,还有出版品数量激增,网络媒介崛起等因素的影响,传统  相似文献   

13.
写书评是一件创造性的劳动,“书评是一个深奥的头脑对一本书思考后的产品”(董鼎山语)。然而,我们却常常见到一些所谓书评,或者是将作品大而化之地轻轻一点,然后就是离题万里,言不及义;或者是“是其所不当是,非其所不当非”。这样的书评,不是居间,而是离间,摧灭了读者进一步和原书直接联系的可能性,扫尽读者的兴趣,也使原书作者愤  相似文献   

14.
以往的阅读调查报告资料一再告诉我们,亲朋好友推荐与媒体书评,是影响读者买书或读书的重要因素. 过去,书评大多由新闻媒体提供.严格的媒体书评,是由媒体从一批当月新书中挑出认为值得撰写书评的作品,一方面去信向出版社索取稿件,一方面从自己的作者名单中挑出合适人选撰写书评.不会让书评作者和出版社有所接触,以保持客观中立. 不过,随着新闻媒体的书评版面式微,影响力下降,还有出版品数量激增,网络媒介崛起等因素的影响,传统意义的书评数量逐年减少,新型态的书评不断增加.虽然畅销作家史宾赛·强森认为,书评对书籍销售的影响是零,但对大多数出版人和作家来说,还是非常相信书评与口碑推荐,所以愿意冒着被骂翻的风险,找一堆名人在书腰上挂名推荐,部分重点书的推荐序更是厚达数十页.  相似文献   

15.
新书评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和历史命运,这是苏东剧变之后时代发展向我们提出的新课题。孙代尧和薛汉伟教授的新著《与时俱进的科学社会主义》(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是一部研究科学社会主义与时俱进之历史和理论、帮助人们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历史进程的高水平著作,这部被列入国家“十五”重点图书的著作,也是近年来在科学社会主义研究领域难得一见的好书。恩格斯说过:“社会主义自成为科学以来,就要求人们把它当作科学看待,就是说,要求人们去研究它。”这是对待社会主义研究的科学态度。如何研究?本书作者作出了有益的探索。本书在…  相似文献   

16.
正学者托尼·朱特被称为人文学术界的"霍金"。这篇文章从他的著作《乡土式微》中摘取。这本书是作者身在病榻时于《纽约书评》连续刊载的回忆文章所集结成的作品。他说这本书是为大西洋和两岸的年轻人而写。这位已故历史学家饱含激情与愤慨地呼吁集体行动。他认为,当下社会人们太过沉溺于追求物质财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出版事业的迅速发展,也带来了书评工作的空前活跃和繁荣,令人鼓舞。但在我看来,当前书评工作中存在的弊端也值得注意。归结起来说,其弊有十: 一、过甚其词。这类书评对所评的书总是作过分的夸奖,以拔高书的质量,力图使读者相信这确是一本不朽之作。比如有一篇美学著作的书评,评者先是肯定这本书是书的作者三十年来“教学与经验的结晶”,“是研究美学的代表作”,与全国已出版的三十几种美学专著相比,“有自己的  相似文献   

18.
书评的艺术     
书评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内容评介对书籍等所作的书面评价。莱斯特·金指出,书评有介绍与评价两个作用:“首先,书评应就书籍的内容向读者进行总的介绍,同时对作品的优劣加以分析和评价。介绍和评价两者之间既有明显的区别,又有密切的联系。”他认为,多数医学专著的评介有250至500字就足够了。曼顿则认为,比较重要的著作(如新版多卷百科全书)的评介可达1000字,特别有价值的著作评介可达1500字。期刊编辑收到论文来稿后,交给从事有关专业的同等职位的人员阅评,这一  相似文献   

19.
郑振铎(1898-1958), 是我国著名的学者,文 学家。1920年参加李大钊主办的 "社会主义研究会",同年与茅盾 等组建了文学研究会。主编《小 说月报》、《文学旬刊》、《公理日 报》等报刊。他一生著作很多,对 图书评论有相当的贡献,有书评 专集《西谛书话》,其他书评作品 散见于1998年河北花山文艺出版 社出版的20卷《郑振铎全集》中。  相似文献   

20.
最近读了一篇极好的书评,列宁的《尼·亚·鲁巴金编<书林概述>》。这篇书评,好就好在通篇贯彻了实事求是的原则,没有半点八股味。书评没有因为此书存在严重的缺点和错误就予以全盘否定,而是客观地估计它的实际作用,热烈赞扬“作者……付出了巨大的劳动,开始了一件极有价值的工作”,并且说:“任何一个相当大的图书馆都必须备有鲁巴金先生的著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