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鉴》是一部编年体史书,时间性很强。所载“干支”绝大部分都很准确,但错误之处也不是没有。试列数则,仅供参考:1《通鉴》卷199永徽元年十月条载:“十月,己未”褚遂良左迁为同州刺史。《旧唐书·高宗记》、《新唐书·高宗纪》及《新唐书·宰相表》则说十一月己未,褚遂良被贬为同州刺史。案,十月丙寅朔,无“己未”,而十一月有之,为十一月二十四日。《通鉴》所谓“十月己未”当为“十一月己未”之误。2《通鉴》卷200显庆二年十月条载,十月“戊戌”,高宗幸许州;“乙巳”,畋于水之南;“壬子”,至汜水曲。查本月丙辰朔…  相似文献   

2.
《通鉴》是一部史学名著,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但在纪事方面偶尔也有失误之处。兹举数例,以说明使用《通鉴》也应当采取审慎的态度。 例一,《通鉴》卷200永徽六年十一月条载,王皇后和萧叔妃被杀后,“武后数见王、萧为崇,被发沥血如死时状。后徙居蓬莱宫,复见之,故多在洛阳,终身不归长安。”“多在洛阳”确系事实,但“终身不归长安”却非信史。《通鉴》卷207长安元年十月条载:“冬,十月,壬寅,太后西入关。辛酉,至京师。”此即为武则天曾返回长安的本证。据两《唐书》记载,武则天晚年曾在长安住过两年时间。 例二,《通…  相似文献   

3.
《通鉴》是一部编年体史书,时间性很强。所载“干支”绝大部分都很准确,但错误之处也不是没有。《通鉴》卷199永徽元年十月条载:“十月,已未”,褚遂良左迁为同州刺史。《旧唐书·高宗纪》、《新唐书·高宗纪》及《新唐书·宰相表》则说十一月已未,褚遂良被贬为同州刺史。案,直月丙寅朔,无“已未”,而十一月有之,为十一月二十四日。《通鉴》所谓“十月已未”当为“十一月已未”之误。《通鉴》记时纠谬一则@王觅道  相似文献   

4.
《新唐书》卷 6 1《宰相表》载 :“长寿二年九月癸丑 (2 7日 ) ,文昌右丞韦巨源、秋官侍郎陆元方为鸾台侍郎 ,并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司宾卿豆卢钦望守内史。”《新唐书》卷 4《则天本纪》、《旧唐书》卷 6《则天本纪》、《通鉴》卷 2 0 5长寿二年条均系之于“九月辛丑” ,即九月十五日 ,恐《新唐书·宰相表》有误。《新唐书》卷 4《则天本纪》 :长安四年正月“壬子 ,天官侍郎韦嗣立为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三品。”同书卷 6 1《宰相表》同。《旧唐书》卷 6《则天本纪》和《通鉴》卷 2 0 7则作以韦嗣立“同平章事”。查《唐大诏令集》卷 4 4有《…  相似文献   

5.
这篇文章是一九七四年十月写成的,原来的题目是《秦末农民起义与西汉法家政治》。王张江姚“四人帮”出于篡党夺权的反革命政治需要,在批林批孔运动中,继续兜售林彪的唯心史观,肆无忌惮地美化封建帝王将相,把他们说成历史的主宰,否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这些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观点。从一九七三年十一月到一九七四年底,在他们控制的《红旗》杂志上,以罗思鼎、  相似文献   

6.
关于孟子哲学的性质问题,学术界大致有五种意见:第一,主观唯心论。这是解放以来最通行的一种意见。几本有影响的中国哲学史教科书,如冯友兰先生、任继愈先生、肖(?)夫先生等主编的教科书,都持这种意见。第二,“基本上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也有客观唯心主义天命观的成分”(九所师范院校合编《中国哲学史稿》)。第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混合物”(吴琼《论孟轲哲学思想中性善论与天命论的矛盾》,载《中国哲学史研究》1981年8期)。第四,孟子“把‘仁政’的基础摆在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等现实主张上,无疑是唯物主义的”(严北溟《从评价孟子谈哲学的党性问题》、《再谈孟子评价与哲学党性问题》,载《哲学研究》1980年9期、1981年7期)。第五,基本倾向是客观唯心主义(乔长路《关于孟轲哲学思想的几个问题》,载《哲学研究》1981年12期)。  相似文献   

7.
王仙芝进攻沂州,别传无载,《新唐书·黄巢传》提及此事,但未注时间。《通鉴》卷252记:乾符二年“十二月,王仙芝寇沂州。”三年秋七月“宋威击王仙芝于沂州城下,大破之。”《通鉴·考异》曰:“实录,去年十二月,‘宋威自青州与副使曹全最进军击王仙芝,仙芝败走。’按仙芝若以去年十二月败走,中间半年,岂能静处,盖实因威除招讨使连言之。其实仙芝败在此月,不在十二月也。”《实录》原记为二年十二  相似文献   

8.
农民起义口号往往不隐瞒自己的观点。比如秦末之“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西汉之“杀人者死,伤人者偿创”,南宋之“等贵贱,均贫富”,明末之“均田免粮”,皆为著例。但黄巾口号“苍天”是什么?“黄天”是什么?“苍天已死,黄天当立”有何依据?天的衰亡兴盛怎么会跟一个特定的时间:“岁在甲子”纠缠在一起?并且只有到岁在甲子黄天替代苍天之时才“天下大吉”?这一系列问题,却没有直截了当地回答。因此,我说黄巾口号是个天衣无缝的谜。《三国志·孙坚传》:“中平元年,黄巾贼帅张  相似文献   

9.
读了高放老师针对拙文《布哈林与社会主义模式理论》(见《苏联历史问题》1985年第3期,并以补白形式摘要刊登于《陕西师大学报》1985年第4期)而写的商榷文章,很受教益。例如文中介绍的塞顿—沃森的有关观点等等,均为我所未闻。但在受益之余,对文中一些看法仍觉有进一步商榷之余地。兹作此文,略抒浅见。高放老师说,我把与当作“同一个词”是“不符合实际”的,这是误解。我只是说布哈林文中被人译为“民族模式”与“民族类型”的“模式”与“类型”是“同一个词”(即,由于技术的原因,《苏联历史问题》付排时去掉了原文字母),  相似文献   

10.
比字句的研究已经有黄晓惠先生《现代汉语差比格式的来源及演变》(载《中国语文》1992年第3期)和史佩信先生《比字句溯源》(下称史文,载《中国语文》1993年第6期)。史文曰:“到了战国末年,用‘比’作比较词的比较旬式(即比字句)已经崭露头角了。”并且将“先秦两汉比字句的序列格式”作了归纳。(本文将史文归纳的比字句序列格式称作甲类比字句。)甲类比  相似文献   

11.
我曾在《关于〈长恨歌〉的新探索》(载《文学评论丛刊》第五辑,以下简称《新探索》)一文中探讨了李杨爱情传说产生的历史原因,指出《长恨歌》的主题在于通过描写李杨爱情故事,寄托对他们的怀念与同情。李慧同志在《关于〈长恨歌〉的主题》(载《陕西师大学报》1982年第3期)中对我的观点提出了批评,认为《长恨歌》的主题只能是讽喻,对李杨不可能有怀念与同情。仔细拜读李文之后,我感到我们之间在如何确定一篇作品的主题等问题上存在着重大分歧,需要澄清,因写此文,与李慧同志进一步交换意见。  相似文献   

12.
《三国志》(中华书局 1982年版 )卷九《魏书·曹真传》载 :“诸葛亮围祁山 ,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反应亮。帝遣真督诸军军眉阝 ,遣张合阝击亮将马谡 ,大破之。安定民杨条等略吏民保月支城 ,真进军围之。条谓其众曰 :‘大将军自来 ,吾愿早降耳。’遂自缚出。三郡皆平。”安定民杨条是以“自缚”的方式向魏大将曹真投降的 ,那么 ,“自缚”是什么意思呢 ?实际上 ,“自缚”就是“面缚” ,这由本证法可以说明。《三国志》卷 2 8《魏书·王凌传》载 :“(嘉平 )三年春 ,吴贼塞涂水。凌欲因此发 ,大严诸军 ,表求讨贼 ;诏报不听。凌阴谋滋甚 ,遣将军…  相似文献   

13.
北宋时的司马光(1019—1086),用了十九年的时问,编撰了一部《资治通鉴》(通常简称《通鉴》)。这是一部有代表性的编年体史书。这部史书,对我们当代的史学研究仍然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通鉴》上起公元前四○三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迄公元九五九年(后周显德六年),全书二百九十四卷,共三百余万字,记载了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历史。这样一部史学巨著,是在北宋皇帝英宗、神宗的支持下编写而成的。宋英宗和宋神宗为什么  相似文献   

14.
赵文润先生的《关于李勣评价的几个问题》(载《陕西师大学报》一九八一年第四期)一文,对李勣论得精当?韵壬道罹赣肜顒抟谎С痔诙岬?我以为理由是不足凭的。赵先生的第一个根据是,《旧唐书·建成传》中有李靖等请为太宗“申犬马之力”的记载。此记载是难以凭信的。因为《旧唐书》基本取材于唐初国史、实录,而这是经过太宗授意修改了的,对建成问题记载是不真实的,这点已有人指出。又查新、旧《唐书》的有关部分都无此类记载;相反,刘(食束)《隋唐嘉话》与《通鉴》却有李靖不支持夺嫡的明确记载,故《旧唐书·建成传》的记载是一不可靠的孤证。为何出现这个记载呢?无  相似文献   

15.
“四人帮”的御用写作班子梁效、罗思鼎之流,借研究儒法斗争史为名,歪曲历史的罪状很多。借口研究王安石变法,以读《王荆公年谱考略》为名,歪曲封建社会的历史,就是重要的一例。罗思鼎的《从王安石变法看儒法论战的演变》(载《红旗》1974年第二期)一文,荒谬地提出:围绕着王安石变法在统治阶级内部展开的斗争,“是封建社会中长期进行的儒法斗争的继续”,为他们把阶级斗争的历史歪曲为儒法斗争史制造历史依据。同时,  相似文献   

16.
司马光在完成了历史巨著《资治通鉴》的同时,亦完成了记载其对史料辩证取舍的《资治通鉴考异》,逐条汇集了异同的史料和说明了去取的理由。这种完整的考异体例,在中国史学史上实是创造。因此,《通鉴考异》不仅对研究《通鉴》的撰修有着极大帮助,而且在中国史学史上亦有着独特的地位。本文试图对《通鉴考异·唐纪》的史料价值加以阐发。就《通鉴》的史料价值而言,唐、五代部分是第一的,最重要的。相应地说《通鉴考异》亦是如此。《通鉴考异·唐纪》的史料价值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丁宝兰同志在《柳宗元世界观的实质问题》(载《哲学研究》一九七九年第二期)中,对于柳宗元世界观矛盾而复杂的现象加以探讨,并批判了“四人帮”把柳宗元看作“杰出的法家”的谬论,这是有意义的。但是,丁同志认为柳宗元世界观中的朴素唯物主义和反天命思想部分仅仅“居于被支配的、非主要方面的地位”,因而他的世界观的实质是唯心主义的,甚至说他没有“一星半点唯物主义战斗精神的气味”等等,这种观点,我们还不敢苟同。这不仅关系到对柳宗元这一唐代著名哲学家的评价问题,而且还涉及  相似文献   

18.
1 《通鉴》卷 2 0 0永徽六年十一月条载 :“武后数见王、萧为崇 ,被发沥血如死时状。后徙居蓬莱宫 ,复见之。故多在洛阳 ,终身不归长安。”所谓“多在洛阳” ,确系事实 ,但“终身不归长安” ,却与事实不符。同书卷 2 0 7长安元年冬十月条载 :“壬寅 ,太后西入关 ,辛酉 ,至京师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一生,博览了大量的中国古书,在实践中形成了两个明显特点。 一、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解释书中之义 在中国大量的古籍中,对历次农民起义及其领袖人物大都持否定态度。毛泽东却相反地给了很高的评价。他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就曾明确指出:“地主阶级对于农民的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迫使农民多次地举行起义,以反抗地主阶级的统治。”从秦朝的陈胜、吴广到“清朝的太平天国。总计大小数百次的起义,都是农民的反抗运动,都是农民的革命战争。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规模之大,是世界历史上所仅见的。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只有农民的阶级斗争、农民起义和农民的战争,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因为每一次较大的起义和农民的战争的结果,都打击了当时的封建统治,因而也就多少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隋文帝杨坚何以以“隋”为国号,史家多谓乃因坚父杨忠曾被周室晋爵“隋公”,坚袭爵位,称帝后,遂定国号为“隋”。从《通鉴》起到今人的不少著作皆持此说,似已俗成约定。但是,我们如果正本溯源,上述说法并不准确。事实是,杨坚父亲杨忠(华阴人)初随元颢入洛阳,原隶独孤信部下,又随魏孝武帝元修入关,尽力辅佐字文泰(周太祖)建立政权,屡立战功,赐姓普六茹氏。先受封为十二大将军之一,后升柱国。据《周书·杨忠传》载:“(周明帝字文毓)武成元年,(忠)进封随国公,邑万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