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生活在男权社会的女作家乔治·桑深深体会到男权中心传统对妇女的压迫和种种不公平待遇。在其作品中,乔治·桑往往从女性视角出发进行创作,用细腻的文笔描绘出同时代女性生活和生存现状。在小说《康素爱萝》中,作者塑造了一系列的女性形象,向读者讲述了不同阶层女性的生存境遇。本文拟运用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中的他者理论为指导,通过分析小说中的部分女性形象来揭示男权社会中女性的他者地位是如何确立的。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贾平凹小说创作中的女性观带有浓厚的男权意识,即他对女性所持的审美观,价值观是从男权视角出发的,其审美追求,审美情趣的陈腐没落以及对女性“物化”存在状态的肯定与张扬,分别反映出其男权主义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3.
通过深入考察王朔笔下的女性形象,我们不难发现其小说内部蕴涵着丰富的神话原型,由此可见,一向以反传统的文化姿态出现的王朔不可能割断传统,在王朔的潜意识深处还遗留着男权的思想,残留着女色祸水的观点,因此可以说王朔的小说是在本土化的情境之中向旧传统的皈依。他的陈旧腐朽的意识以及小说所表达出来的创作视野表现出了他的文化精神的滞后性。  相似文献   

4.
金庸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武侠小说的创作,使作品弥漫着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他通过营造一个虚幻奇丽的江湖世界,淋漓尽致地演绎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和人生哲理。也正是基于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影响,其小说在侠义江湖、男女情爱、武功境界、权势角逐等几个方面,都带有明显的男权思想。  相似文献   

5.
<瀑布>是当代英国女作家德拉布尔的第五部小说,一部女性主义元小说.作者采用元小说的叙事模式不仅指出了语言的模糊性、欺骗性以及多元释义性,同时也暴露了小说的虚构性.<瀑布>不仅解构了传统现实主义小说对浪漫爱情故事的叙事传统,展示其受男权话语控制的本质,也一定程度上‘建构了女性主义尊重生命个体和生命状态的开放式叙事模式.<瀑布>已经偏离了德拉布尔早期小说创作的现实主义手法,有了创作上的"后现代转向".  相似文献   

6.
茅盾的小说创作是男权意识与女性话语的有机融合 ,作者站在女性的立场上去观照女性在特定时期的生存、命运和精神困境 ,且对男权中心社会的价值观进行了重新解构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作家对男权意识的超越。但由于受到创作主体性别角色和男权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 ,作家在创作中仍未彻底走出男权意识的樊篱  相似文献   

7.
茅盾的小说创作是男权意识与女性知语的有机融合,作者站在女性的立场上去观照女性在特定时期的生存、命运和精神困境,且对男权中心社会的价值观进行了重新解构,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作家对男权意识的超越。但由于受到创作主体性别角色和男权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作家在创作中仍未彻底走出男权意识的樊篱。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地域文化和作家的主体意识两个层次对李佩甫小说创作中所流露的男权意识进行分析。指出其小说多以男性为主人公,多是男人的世界有女人来陪衬;同时也指出了作者的男权意识干涉了本文的艺术构成,使人物形象多为理念而存在,减损了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9.
老舍20世纪30年代所创作的小说其女性形象分四类:传统旧式家庭主妇、强悍的“女强人”、被迫堕入风尘的女性、接受瓣式教育的“女强人”。这些女性形象的塑体现了作家老舍浓厚的男权意识和男性本位主义意识,而这一点恰恰正是他对当时提倡女性解放建构女性文学话语的五四文学精神的疏离。  相似文献   

10.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代表作之一《幸福》反应了维多利亚时期典型的上流社会女性的生活状态,批判了男权社会制度下的传统女性价值观。许多研究者已经对《幸福》这篇著作从多方面进行了研究,他们大多是从女性主义,象征主义,对小说的现代性和意象进行的研究,鲜有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对其进行研究的,本文试从语气系统视角该小说进行分析,以揭示小说的主题,展现小说的创作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1.
在20世纪初性压抑被视作现代性征候之一而被中国知识界的精英所接受。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现代知识分子郁达夫,他的性欲望生成与表达就不仅仅是个体生理的事件与趣味爱好,而是与国家民族的现代性建构和男性现代性别主体生成缠绕在一起。郁达夫小说中有关个人情欲的狂热迷乱与苦闷压抑的妓女叙述就具有了现代性的意义。通过书写中国留学生在异国他乡嫖娼的创伤性记忆,郁达夫宣泄了作为弱国子民建构自己民族身份的焦虑以及在强势民族面前自我身份被女性化的屈辱;而通过叙述知识者与本土底层妓女充满苦闷与愤怒的交往,郁达夫释放了自己作为一个在政治经济上处于劣势的男性知识者性别身份的不安。  相似文献   

12.
在中外文学史上,内容涉及到疯癫现象的文本比比皆是.在中国当代文学中,余华的小说中存在着大量的疯傻人物形象,并形成了其独有的风格.余华小说中疯傻人物有精神意义上的疯癫、由健全人变成疯癫、浪漫化的疯癫三种.在人物形象的选择上,余华对于疯癫人物形象的把握来自于他曾经作为医生的敏感.在他的笔下疯子和傻子也都突破了原有的传统形象,呈现给读者的是极度残忍的现实以及来自一个敏感胸腔里不停歇的呐喊.  相似文献   

13.
余华是当代中国先锋作家中成就最突出的一位,他的作品突破传统小说在形式、语言方面的限制和常规模式,在叙述形式、叙述语言、叙述母题、叙述结构等方面体现出自己特有的品质。本文将从他作品的先锋话语、暴力与死亡母题、叙述模式等几个方面探究其小说作品的先锋性表现。  相似文献   

14.
评论界普遍关注艾.辛格长篇小说中男性“忏悔者”形象,肯定了这个模式化的角色对凸现小说“背弃?回归”主题模式的同构性意义,并高度评价了辛格为捍卫犹太传统文化所作的贡献。然而,在辛格的长篇小说中,女性人物往往被扭曲和异化,极少得到正面关照。在《卢布林的魔术师》中,作者肆意将女性人物扁平化,将丑陋、愚蠢、冷酷、贪婪、放荡等品性浓缩到她们身上。这样,男性主人公与女性人物的各种关系,隐喻了他曾经被诱惑,然而最终能够顿悟自救,浮出世俗欲望的层面,完成信仰的回归。这种彰显男性主人公弃恶从善,浪子回头的叙事策略充分暴露了作者隐匿的男性立场。这种男性叙事话语并非是一个单纯的文学现象,它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基因,十分强调身份意识(契约意识)和伦理意识的犹太传统文化本身就呈现出典型的男性色彩。透过辛格的男性创作立场,我们捕捉到小说中渗透的犹太文化元素,也感触到辛格这位“最后的犹太作家”对犹太传统男性文化的独特承袭。  相似文献   

15.
论文从文化视角切人,探讨“后期浪漫派”作家徐莳的文化选择。徐莳的小说既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又蕴涵了现代西方的哲学思考与艺术技巧,两者的完美融合使徐莳的“浪漫传奇小说”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独特存在。可以认为,他的创作成功实现了古典与现代、东方与西方、通俗与高雅的高度融合,获得了独特的文化意蕴与现代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6.
整体沿袭与局部调整--简论李渔短篇小说之体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渔短篇小说的体制较前代拟话本小说有所不同,在入话、诗词韵语和叙事口吻等方面均进行了调整,但这种调整并未触及话本小说体制的根本,因此其突破意义有限。李渔个人的求新思维与保守的总体环境之间的矛盾可以被视为导致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郁达夫小说具有浓厚的抒情性特征,这种抒情性功能是通过郁达夫小说叙事的样式来实现的。郁达夫小说在叙事上具有“叙事的琐事化”和“琐事的情意化”的特征。他的小说不追求完整的情节叙事,而是以日记式的“琐事”展开,具有高度个人化的特征。情感的表达在这些个人琐事的表述中得以展开,“琐事”型的叙事单元由作者情感的内在贯穿而获得了新的统一性,从而形成具有抒情功能的琐事型叙事样式,这是郁达夫时现代小说叙事的抒情化变革作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姚木兰是林语堂的长篇小说代表作《京华烟云》中的人物,林语堂通过对姚木兰的刻画阐释了他对中国人文品格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独特的语言风格是《无声戏》与《十二楼》两部短篇小说集得以在清初风行一时的重要原因,李渔借鉴市井的表达方式,又在小说中适度流露文人的情趣,使小说语言在整体上具有了“俗而不俗”的特点。从文学史角度着眼,李渔的创作固然是推动了白话小说的“雅化”进程,但由于李渔具有有意模仿市井语言的倾向,李渔小说又显然表明在文学演进中并不存在绝对单向的“雅化”或“俗化”,二者往往是并行不悖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