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梁实秋的文学批评作为新文学理论建设的组成部分,由他引起的文学论争不仅仅是文学观念的讨论,而且关系到新文学意义和秩序的重建,它既校正了“五四”文学的流弊,对新文学的发展和建设产生了一定的制衡和互补作用,叉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文学革命的意义和文学的现实力量,使文学批评脱离主体感受而走向学理化。梁实秋所倡导的文学理性、文学道德和人性论虽被文学史误读成了另一种意识形态,但他对新文学的反思和重新定义却具有不可忽视的理论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2.
特定的历史时代产生特定的文学观念,而一定的文学观念又决定着文学创作相适应的品位与风格。这是一条客观的文学规律。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社会处于激烈的动荡与剧变之中,时代更迭,历史变迁,在各种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文学观念在迷惘、困惑和追求中不断地嬗变、演化,从而导引着几十年前新文学的历史演变,  相似文献   

3.
渐进的进化史观可视为进化论思想与晚清文学改良运动之间的桥梁。当进化论思想介入晚清文学改良运动时,它一方面动摇了传统文学复古的价值根基,另一方面,又通过教育救国思潮,对文学的观念、语言、格局,乃至文学的学科体制等产生了多米诺骨牌似的连锁影响,所有这些,都为中国新文学的发生奠定了不可或缺的前提。  相似文献   

4.
茅盾的新浪漫主义,是在批判封建文学观念后提出的建设新文学的主张,它不但体现了文学观念的变化,也反映了时代和社会生活发展对文学所提出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陆机冲破了儒家正统文学观念--诗言志”的严重束缚,高度概括,总结了建安,两晋以来诗歌向抒情化,形式美方向发展的艺术规律而提出的“诗缘情而绮靡”说,是具有深厚美学意义和崭新审美思想的新文学观念 ,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具有积极意义,但也对六朝浮艳文风的形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新青年>是现代中国第一份有较大影响的文学思想类刊物,它广泛引进和吸收运用西方文化,无论是陈独秀"欧化(西化)"主张,还是胡适提出的"输入学理"、蔡元培的"兼容并包"思想,都在最大限度地吸收新的信息,其宣扬的人道主义、进化论和科学主义,刷新了中国人的思想.文学进化论是<新青年>提倡文学革命的一个基本理论,在其影响下,写实主义不但成为一种主要的文学思潮,也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学创作手法,推动了一批新文学作品的产生,为现代中国写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兴起营造了良好的时代氛围,提供了坚实的社会思想基础.考察新文学,从主题内容到语言意象,从创作方法到形象系列,从文学观念到思想形式等,无不或隐或显地受到"科学"的巨大影响.由此,<新青年>所倡导的科学主义成为现代中国写实主义文学思潮的重要源头.  相似文献   

7.
文学发展对文学教育和基础教育观念有深刻影响,并且成为校园文化发展的重要部分。中国的文学发展道路经过几千年的崎岖磨合,在当代显示出了无限光明的前途。文学的教育、传播过程反过来为文学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当前,文学教育被赋予了新的时代任务,要求基础教育观念与之呼应。因此,新时期的文学教育和基础教育观念必须以一个新的视角来看待。不仅要更新文学教育发展理念,同时要刷新以往的基础教育观念。  相似文献   

8.
高等教育中思想政治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它在教化人的思想道德观念以及意识形态方面有着重要的责任。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新媒体的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而我国高校中的政治思想教育也应该随着时代的变更而进行改革和创新。本文分析了新媒体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希望能够产生一些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所谓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一般指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它内容丰富而深刻,源远而流长。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主要是在中国封建社会的环境中形成的,儒家教育思想构成了它的主流。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诸多精华长期受到人们的推崇和仰慕,至今仍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邓小平教育理论是邓小平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提出的一系列有关教育的观点和论述,这些观点和论述形成了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它产生的时代与产生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时代通异,邓小平观察教育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也与中国古代教育家大不相同。但邓小平教育理论毕…  相似文献   

10.
魏世家 《世界教育信息》2002,(9):48-48,F003
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不仅仅带来了教学手段的更新和进步,更重要的是它所带来的教育方法、教学模式,乃至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深刻变革。在现今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提高课  相似文献   

11.
文学史事实并不是某种单纯的、中性的知识概念,相反,作为一种不能再现的既往之事,“事实”永远都是以一定的措辞建构起来的历史产物。因此,何种说法能够作为“事实”在文学史上得以呈现,实际上取决于何种权力操纵的话语拥有表述的权威。基于这一理论前提,所谓“重述五四”实际上是考察作为“当代文学”雏形的“革命文学”、“左翼文学”以及“延安文学”对狭义的“现代文学”,即“五四”新文学所做的历史评价。以期从前者对后者颠覆性的阐释、言说与重构中,揭示文学转折中“现代文学”裂解,“当代文学”建构的历史面貌。  相似文献   

12.
台湾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部分,是在中国新文学运动的直接影响下产生和发展的。在现代台湾文坛占主导地位的“乡土文学”,有着五四文学的优良传统。“一国两制”的构想为海峡两岸文学合流,开辟了无比广阔的道路。合流是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13.
晚清白话文运动为"五四"白话文运动作了不可或缺的历史积淀与开拓奠基,然而却不可能凭借自身的力量直接发展成为"五四"白话文运动和文学革命。较之晚清,"五四"白话文运动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与新文化运动的合流、与文学革命的合流、与国语运动的合流及其显示出的新文学创作实绩。"五四"白话文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合流,将作为工具和载体的语言革命与思想文化革命紧密结合起来,迅速实现了双赢局面;与文学革命的合流,将语言的问题和文学的问题紧密联系起来,将主攻方向定位在文学革命,从而改变了晚清白话文运动的性质与流向,实现了历史的飞跃;与国语运动的合流,使其汇聚在"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旗帜下,形成双潮合一之观;而"五四"新文学显示出的创作实绩,正是"国语的文学"和"文学的国语"的双重实现,也是真正推动现代书写语言发展的新文学能够站稳脚跟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4.
“民主”与“科学”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两大旗帜。“五四”小说所呈现的科学理性精神、思想方法以及创作观念与西方近代科学有着密切的关联,科学不仅改变了“五四”小说的外部形态,也使得传统的实用文学观披上“科学”的外衣,重新走上了现代小说创作的历史舞台。以往学者往往把实用的文学观摆在客观写实的对立面。事实上,客观写实所蕴含的科学精神本身就含有功用的目的。科学研究精神实际上就是要求作家注重对现实人生问题的“观察”、“分析”和“研究”,使得小说与当下社会存在的问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科学主义与儒家注重现世的功用文学观融合为一。  相似文献   

15.
“大众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条重要的发展脉络。“五四”时期诞生的平民文学观念开启了一条对平民社会“启蒙 认同”的思想认知传统;1928年创办的《大众文艺》表现出“左翼”文化阵营内部对“大众化”问题的歧见;1930年代的“文艺大众化”运动使中国现代文学的“大众化”趋势加速向“左”转,“大众化”被等同于“普罗化”,这一过程中存在着比较明显的缺失。因此,五四至抗战期间现代文学“大众化”趋势的内部实际上具有一个“双重指涉”的意义空间。  相似文献   

16.
胡适在20世纪初使用“活的文学”一词来提炼新文学的本质,概括新文学在语言工具、精神内涵等两个方面的文学性,认为文学语言要“活”,需用浅显生动的白话进行创作;文学精神要“活”,需有真情感和真思想的贯注,而具有这种文学性的文学在胡适眼中就是白话文学(民间文学)。在当时中国文学的实情和时代使命的要求下,胡适所倡导的“活的文学”,功绩主要体现为语体革新。民间文学研究者多把胡适的言论作为逻辑起点或常识,继承其全新的文学史观,在使用白话文写作时,因受到西方民俗学的影响,对“活的文学”作为精神内涵的一面逐渐遗忘,而把民间文学导入具有学科意味研究的同时,民间文学的文学性日益被遮蔽。  相似文献   

17.
胡适在20世纪初使用"活的文学"一词来提炼新文学的本质,概括新文学在语言工具、精神内涵等两个方面的文学性,认为文学语言要"活",需用浅显生动的白话进行创作;文学精神要"活",需有真情感和真思想的贯注,而具有这种文学性的文学在胡适眼中就是白话文学(民间文学).在当时中国文学的实情和时代使命的要求下,胡适所倡导的"活的文学",功绩主要体现为语体革新.民间文学研究者多把胡适的言论作为逻辑起点或常识,继承其全新的文学史观,在使用白话文写作时,因受到西方民俗学的影响,对"活的文学"作为精神内涵的一面逐渐遗忘,而把民间文学导入具有学科意味研究的同时,民间文学的文学性日益被遮蔽.  相似文献   

18.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建构开始于1919年的"五四"运动。在"五四"运动中首先进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建构的,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李大钊的新文学观与陈独秀、胡适的文学革命论是有区别的。李大钊的新文学观包含了推动社会进步发展的文学的意识形态功能,吸纳启蒙现代性、具有社会主义思想的人道主义精神,以及文学的审美特性的本位立场这三个"爱真爱美的素质"。这一个起点,这一个创造,对于我们今天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历史的梳理以及进行新世纪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建构,都有十分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对“五四”乡土小说兴起原因的研究,一般只注意从作和他们所处时代化背景及艺风气这一角度着手,读作用的研究成了盲区,而且对学自身的发展规律的论述也仅局限于“现实主义”学创作手法的深入生活,未免有些狭隘。学自身的发展规律应是包括各种思潮和艺术主张在内的整个坛的发展趋势,那么“乡土小说”的兴起是怎样顺应这一趋势?读又起着怎样的作用?章从这两个方面论述“乡土小说”崛起“五四”坛的必然。  相似文献   

20.
由杨春时、俞兆平、黄鸣奋三位学者合著的《文学概论》在“新时期”众多的文学理论教材中独标一格,其最富于创造性的是对《文学概论》要讨论的对象——文学的本体,进行了多层建构,打破了长期以来对文学本质的单一的解释,使文学本体呈现为立体构成,“文学”的形象因而由模糊变得清晰。由多重文学本质、多样文学功能、多种文学类型构成的文学本体论,在文学实践中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对开展文学活动具有很强的指导性。这样的文学本体观,有利于我们根据社会和人的需要确定文学活动的取向。自“五四”文学革命以来,中国新文学生态不平衡的现象经常出现,文学专制时有发生,与缺乏科学的文学理论的指导,尤其在文学的本质功能方面缺乏理论自觉有很大关系。多重的文学本体论,为新世纪的文学修造了一座立交桥,严肃文学、通俗文学与纯文学可以各行其道,奔向自己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