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9 毫秒
1.
新闻榜     
《中国新闻周刊》2003,(28):14-19
7月27日晚,菲律宾总统阿罗约在全国电视讲话中微笑着宣布:“马卡蒂(叛军占领的马尼拉商业区)危机已经结束。这是民主的胜利。”这位女总统采取果断措施,迅速平息了当天凌晨发生的兵变。菲律宾一向具有军人干政的传统,马科斯与埃斯特拉达均因此下台,而两位女性总统——阿罗约与著名的阿基诺夫人——面对兵变却似乎多有优异表现。然而,这场兵变多少也给阿罗约政府敲响了警钟。  相似文献   

2.
新闻榜     
《中国新闻周刊》2004,(27):12-12
阿罗约:以撤军换人质的第一位元首在美国、韩国、保加利亚的人质先后被伊拉克武装分子斩首后,菲律宾人质安赫洛·克鲁兹却安然无恙,因为该国总统阿罗约答应了伊拉克武装分子提前撤军的要求 菲律宾7月19日撤离了在伊拉克的全部驻军,比原计划提前了一个多月。克鲁兹于7月20日获释。在人质事件中,阿罗约是第一个同意以撤军换人质的国家元首。此举是迫于国内政治压力:刚以微弱优势连任的阿罗约需要国内的支持。另外,菲律宾的经济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海外劳工,而克鲁兹正是其中一员,这也是阿罗约考虑的因素之一。美国批评菲律宾的决定是一个“…  相似文献   

3.
菲律宾总统阿罗约日前回到自己家乡菲北部的卢巴奥省度假,并庆祝自己的55岁生日。在家乡,她与当地农民一起插秧,农民们兴高采烈,有的还拿起了吉他为总统的农活伴奏。 生日会上,阿罗约许下了心愿,让美国人质马丁和格莱希亚·勃恩汉姆夫妇以及菲律宾护士雅普很快重获自由。  相似文献   

4.
11月29日,菲律宾的首都马尼拉,大约30名因卷入2003年的政变阴谋正在法庭受审的菲律宾前军人突然逃出法庭,占据附近一家名为“半岛”的豪华酒店,要求总统阿罗约下台——很快,电视屏幕上就出现军人打破酒店玻璃门的情形,宛如一部电视剧在上演。  相似文献   

5.
新华/法新2008年4月1日,菲律宾国家食品局的工人们在首都马尼拉分装从越南进口的大米。菲律宾总统阿罗约表示,菲律宾将从周边国家进口更多的大米,增加粮食储备,以避免菲律宾国内因供应短缺导致粮价大规模上涨。  相似文献   

6.
第一现场     
高层 就业严峻 在9月12日举行的全国再就业工作会议上,江泽民指出中国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焦点集中在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上。在今年“两会”记者会上,国家经贸委主任李荣融曾透露,到去年年底中国累计下岗人员一共2550万。 中菲合作 李鹏9月14日在马尼拉会见菲律宾总统阿罗约,双方签署了四个经贸方面的合作文件。不久前,阿  相似文献   

7.
《中国新闻周刊》2005,(24):12-12
菲律宾总统阿罗约6月27日在电视上公开道歉,她承认自己在去年5月竞选审票期间曾致电选举委员会官员,但否认此举意图影响选举结果。  相似文献   

8.
关清 《新闻世界》2006,(9):21-23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同是在国外打拼的龙的传人,为了一些生意场上的利益,不惜雇凶杀人。安徽警方日前专程赶赴菲律宾,调查取证,并顺利将两名涉嫌在菲律宾犯下故意杀人罪的我国公民依法逮捕。菲律宾阿罗约内阁重要成员、司法部长冈萨雷斯先生对中方高效率办理此案表示赞赏,称这是中菲双方自签署两国引渡条约以来首次成功合作。[编按]  相似文献   

9.
今年二月初,菲律宾总统选举前夕,西方记者云集菲律宾。三十多个国家,临时派往菲律宾的记者、编辑以及与采访有关的工程技术人员一下膨胀到千余人,足足有一个团的“兵力”。当地报纸把这种现象称为外国记者“入侵”菲律宾。马科斯在里根政府的压力下,决定提前十六个月,于今年2月7日举行总统选举。这个决定在去年11月一宣布,美国新闻界就掀起了一股新闻“淘金热”。一位美国记者俏皮地说,美国新闻界时刻听从里根总统的召唤,他把脖子伸向哪个国家,美国记者  相似文献   

10.
菲律宾最近发生了总统控告记者犯诽谤罪的轰动事件。这一事件触发了一场新闻自由同新闻记者的法制观念、社会责任感和新闻道德的关系的大辩论。 1987年10月12日下午,雨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菲律宾女总统科拉松·阿基诺带着她的两名律师,突然来到马尼拉市检察院。她面带怒容,当场填写两页起诉书,以诽谤罪的罪名正式控告马尼拉一家英文大报——《菲律宾星报》的著名专栏作家路易斯·贝尔特兰以及该报社长、总编辑、执行主编和业务经理等五人。总统控告他们五人犯诽谤罪的主要根据是贝尔特兰在当天撰写的一篇评论“八·二八”军变的专栏文章。  相似文献   

11.
2001年1月19日,我受命前往与中国一衣带水的邻邦菲律宾,成为新华社的一名驻外记者.夜里9时许,我从马尼拉国际机场走出来,迎面看到的是一排排情绪激动的人浪.第二天中午,菲律宾共和国的总统被赶下了台,新总统阿罗约在万众聚集的群众示威现场宣誓就职.新华社马尼拉分社以最快的速度率先发出了这一消息,英文快讯抢在了世界各大通讯社的前面.  相似文献   

12.
2001年10月,APEC会议在上海举行。中国青年报记者罗新宇、潘圆采写的《唐装成为世界焦点》一文,是此次会议的报道中比较精彩的一篇。20位APEC成员领导人身着唐装聚会上海科技馆,中国青年报记者只写了最让人关注的和穿了唐装显得最亮的。文中写道:“江泽民主席身着象征着热情好客的中式红色锦缎唐装,面带微笑走在众人前面。身材矫小的菲律宾总统阿罗约穿着剪裁合身的酒红色唐装,格外妩媚动人。俄  相似文献   

13.
菲律宾一直是个政治局势不稳定的国家,阿罗约是军方政变推翻埃斯特拉达后拥护上台的,在其任内也已经发生或策划发生多次政变.我万万没想到的是,自己居然也"躬逢其盛",亲历了一次政变.  相似文献   

14.
●《文汇报》驻外记者朱幸福,在国外从事采访活动多年。数年前,菲律宾发生兵变,朱氏冒着生命危险上街采访,写就《菲律宾兵变目击记》,获得“轰动效应”。前年,朱氏移驻华盛顿。今年初,他偕夫人访问美国一些地方,采访美国总统初选情况,并为本刊发来专稿《美国总统初选采访记》。  相似文献   

15.
1988年4月5日上午。新华社驻马尼拉分社办公室里的电话铃响了。我拿起话筒,听到电话里的声音是菲律宾新闻部长兼总统新闻发言人特奥多罗·贝尼尼奥。他通知我:“总统收到了你要求单独采访她的信。她决定后天,即她访问中国前,用40分钟的时间,接见和回答你的问题。请你把要提的问题马上写给我。”放下电话,我不禁喜出望外。很早我就想有一个  相似文献   

16.
一版两报对冲表态风险 2012年11月6日是美国总统选举投票日,由于时差关系,菲律宾2012年11月7日报纸截稿的时候,美国的点票结果尚未出炉.究竟谁是下届美国总统还是个谜.  相似文献   

17.
进入夏季以来,菲律宾、印尼和韩国等一些东亚国家的政党争斗也开始骤然升温。7月中旬,菲律宾前总统、一度被称为“穷人的兄弟”的埃斯特拉达受到了自4月份被捕以来的第二次审判,特别法庭把他作为“穷人的代表”施政期间的一些账目往来揪住不放,看样子很难过关了。在印尼,最大的反对党民主斗争党甚至已经推举了自己的总统候选人梅加瓦蒂,准备在7月下旬人民协会(印尼国会)通过对现总统瓦希德的不信任案以后提前接管政权,这一行动还得到了民间方方面面的广泛支持。  相似文献   

18.
1987年10月12日上午,烟雨濛濛中的菲律宾科·阿基诺总统官邸前,一群新闻记者簇拥着进入平时戒备森严的总统私宅,他们有幸被允许一睹总统“闺房”,这还是开天辟地头一回。原来,使记者们得此殊荣的只是一篇专栏文章,这篇题为《紧张不安的科·阿基诺政府官员》专栏文章,发表在10月12日的《菲律宾星报》及其姊妹报纸《星晚报》上,由著名专栏作家贝尔特兰撰写,是一篇针对发生在马尼拉的“八·二八”军变的时评。文章的第四段说道:“假如你还记得的话,在8月28日军变中,当双方交火的时候,总统竟躲在她的床  相似文献   

19.
在谈正文之前,不妨先看看下面这条消息的摘录: “欢迎你!你的两个女儿呢?”邓小平一见到阿基诺夫人,就亲切地问道。当姐妹俩走上前来时,邓小平慈爱地说:“可不可以叫我一声邓爷爷?”看到她们含羞点头答应,邓小平发出爽朗的笑声,说:“好,那我们就认亲了!”步入人民大会堂福建厅后,邓小平特地同阿基诺夫人和她的两个女儿照了张合影像。姐妹俩兴奋地说:“谢谢爷爷!”中菲两位领导人的会见,就是在这种亲如家人的气氛中开始的。……这是《人民日报》记者1988年4月17日报道邓小平会见菲律宾总统科·阿基诺的消息开头一段,接着写出两国领导人谈到中菲关系的友好发展以及  相似文献   

20.
1987年10月12日上午,烟雨濛濛中的菲律宾科·阿基诺总统官邸前,一群新闻记者簇拥着进入平时戒备森严的总统私宅,他们有幸被允许一睹总统“闺房”,这还是开天辟地头一回。原来,使记者们得此殊荣的只是一篇专栏文章。这篇题为《紧张不安的科·阿基诺政府官员》专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