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当代武侠小说的发展,以台湾与香港为主要重镇,并透过媒体传播,迅速成为通俗文学的主流,尤其作家金庸更代表着华人武侠小说创作的重要指标。由于金庸武侠小说的阅读热潮,以及媒体将金庸武侠小说改编为电影与戏剧的风潮,因而衍生“金庸现象”。故以台湾1950-1990年代金庸武侠小说的流通情况作为论述主轴,亦藉由金庸武侠小说对台湾武侠文学的各种影响,进而析论“金庸现象”,并剖析开启“金庸现象”的历史与文化因素,与“金庸现象”所产生的正面与负面效应。另外,研究台湾1950-1990年代的社会环境,与金庸武侠小说从“创作”、“禁止出版”至“开放出版”历程的融合。  相似文献   

2.
金庸的武侠小说是中华传统文化之集大成,他的武侠小说创作从纵的线索分析,清晰地显现出从文化追慕、依恋到文化质疑、文化批判轨判。出发时的金庸也许抱着明确的文化护道理想,然而而创作日深,神话色彩日少,现实精神日强,到达目的地时,传统文化护道者的金庸已成了一个文化的质疑者和批判者,从文化透视的层面上,可剖见金庸小说英雄神话的背后所潜隐的文化内涵,以及金庸创作内在的变异轨迹。  相似文献   

3.
汉文化的张扬与批判——浅析金庸小说的文化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金庸,过去纯文学作家不拿他当一回事,严肃而正统的读者也视他为下里巴人。但不管怎样,读金庸的仍大有人在。究其原因,当然很多。但主要缘由,我想应是金庸小说中所包含的丰富的文化内蕴和深刻的文化意义深深感染了一大批极具爱国情感的读者。金庸是个具有传统爱国思想和大民族意识的中国知识分子,他利用中国古代的环境、历史和人物来构成一本本现代武侠小说,其中诗词歌赋、山川史话、典章文物、医卜星相、琴棋书画,无所不有,可谓是一种中国古代文化的大百科。他不仅继承和发展,同时也批判和反思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尤其是汉民族的传统文化。这一点,使他区别于梁羽生、古龙等人,而在新武侠小说领域独领风骚。  相似文献   

4.
王杰 《文教资料》2008,(6):16-18
金庸的武侠小说是20世纪中国文学一个奇特的现象.它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个英雄成长的故事.英雄在成长的过程中,"父亲"这一形象在子一代成长的过程中缺席,子一代就对"父亲"进行着审视.寻找和探究金庸小说中的审父现象的原因,对金庸的武侠小说的理解有一个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金庸先生早年有过政治追求,但在其中青年时期因为时代原因没能参与实际政治工作.金庸后来把他的政治见解融入到武侠小说中,因此他的一部分小说有着强烈的政治意蕴.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权力腐蚀人性的揭示,对起义目的与手段异化的痛心与警觉,对文革荒诞的批判,对无谓冲突的感慨,对由仇恨走向和解的呼唤等内容.金庸小说的政治意蕴加强了金庸小说作为文学经典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武侠小说是一种模式化的类型文学样式,文学品位本不甚高,金庸先生却在这一领域异军突起,达到了新的文学高度,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力。研究界对金庸武侠小说创作的评价,至今存在不虞之誉与求全之毁并存的不正常现象,如何全面公正地评价他的作品和文学贡献,是我们需要面对的问题。金庸先生不拘泥于传统武侠小说的创作类型,在文类功能、文类历史和文类品位三方面都作出了具有变革意义的道路选择,从而实现了武侠小说主流化的创造性转换,也使其作品成为武侠小说的一座高峰。金庸小说的成功经验为我们研究武侠小说的历史资源提供了指引,也为21世纪大陆新武侠小说创作提供了方法论的借鉴,有利于提高文化自信,指明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7.
金庸小说对围棋文化的呈现从其早期作品开始.一直贯穿到其晚期作品.围棋文化在金庸作品中纵向上有"器"、"弈"、"理"、"文"四种演变形态,横向上围棋文化分别与武学、人物、情节等方面融合.金庸在传统文化元素与武侠小说融合上做了非常成功的尝试,充分实现了文化元素的武侠化,提高了武侠小说的品味,丰富了武侠小说中武学、人物、情节等方面的呈现方式.  相似文献   

8.
提出金庸小说使武侠小说从人们眼中的"俗文学"步入到"经典文学"行列这一过程,正是对中国武侠小说的一种超越这一观点,从金庸小说的武、现代精神以及"金庸热"这一怪异的阅读和研究现象入手,简要论述了金庸小说的"经典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从文化视角看金庸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庸小说热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是在中国大陆解放,香港市民阶层急骤膨胀的背景下出现的。在金庸创作武侠小说过程中,从“写武侠”到“反武侠”经历了一个否定“自己”的文化心态演变过程,同时在创作中表现了许多新的文化观念,使武侠小说不俗脱凡,进入一个新的境界。武侠小说是文学百花园中的一个品类,它可以与文学共存,但“武侠小说热”却不是文学发展中的必然现象,它不可能走向永恒。因此,金庸“挂刀封笔”,是明智的决定。  相似文献   

10.
从文化视角看金庸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庸小说热是一种化现象,它是在中国大陆解放,香港市民阶层急骤膨胀的背景下出现的。在金庸创作武侠小说过程中,从“写武侠”到“反武侠”经历了一个否定“自己”的化心态演变过程,同时在创作中表现了许多新的化观念,使武侠小说不俗脱凡,进入一个新的境界。武侠小说是学百花园中的一个品类,它可以与学共存,但“武侠小说热”却不是学发展中的必然现象,它不可能走向永恒。因此,金庸“挂刀封笔”,是明智的决定。  相似文献   

11.
还珠楼主李寿民先生年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还珠楼主(1902—1961),本名李寿民,中国武侠小说大宗师。著有武侠小说36部:《蜀山剑侠传》、《青城十九侠》等11部出世仙侠(剑侠)系列小说,述正邪两派剑仙间善恶之争,文笔华美,极富诗情,想象瑰丽,气势磅礴,融儒、道、释三教哲理于一炉,寓意深远;《云海争奇记》、《兵书峡》等25部入世武侠小说,提倡崇善除恶、孝友义侠,表彰人的价值尊严。还珠武侠对郑证因、朱贞木、梁羽生、金庸、古龙等均有启迪之功。  相似文献   

12.
武侠小说一贯以其通俗性、娱乐性和思想的落伍为纯文学所排斥,但新武侠的出现却对武侠小说实现了颠覆性的改造,既延续了武侠的普泛性。同时思想上也能推陈出新,由此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对武侠小说“立人”思想的相关研究。可以辨明武侠小说在小说史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金庸武侠小说所刻画的是一个特殊的世界,一个具有想象性、虚拟性和游戏性的远离现实的世界,它最大的特点及优长是娱乐性、消遣性,所以用现实的“真实”标准和要求来评价它是错位的,也是无效的。金庸武侠小说虽然具有某种“雅”性,但它从根本上讲是通俗文学。金庸武侠小说的“合法性”就在于它的通俗性,现在我们转而从纯文学这里寻求其“合法性”,这是本末倒置的。  相似文献   

14.
在金庸的作品中,舍与得是人生中的一个大问题,他在刻画人生境界时,经常突出这一哲理的重要性,而落实到具体情境之中,故事的展开又有无心之舍和有心之舍的不同,前者体现在故事发展的自然流程中,后者则带有一定的可操作性。然而,舍与得也有其复杂的多元性,因而金庸在小说中界定为人性之正、人性之常。金庸以小说来表现佛理,作者不是刻意谈理,因而也就体现出形象与理念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5.
金庸新武侠小说突破了传统武侠小说正邪之辨、快意恩仇的模式,以浓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全新的历史意识和宏阔的视野以及新颖的情节结构傲然独立。新武侠小说具有现代精神内涵和文化品味,实现了武侠小说最大限度的雅俗共赏,引领香港的武侠小说谱写出现代的传奇。  相似文献   

16.
曹植咏侠诗中的侠客形象既有对前代的继承,又深深打上了诗人个性化的烙印。他改造侠的人生价值观念,摒弃其好勇斗狠的一面而使之成为保家卫国的勇士,突出侠的精湛超群武艺,颂扬侠的勃发生命和张扬个性,使侠的形象呈现出理想化的倾向。  相似文献   

17.
论金庸小说的女性形象和性别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庸小说在华人世界中的流行和风靡塑造了文坛奇迹,他以现代意识介入女性形象的塑造,笔下出现了一大批鲜活的有生命质感和力度的女性形象。她们表面上有个性解放、人格独立,背叛父权社会主旋律的一面,但另一方面由于传统的男权中心模式观念的影响,叛道与守道的矛盾在金庸的作品中表露无遗,狭隘的男性意识与开放的女性意识形成了其创作面貌的两个对立支点。  相似文献   

18.
金庸的作品在华人读者中影响面甚广,其受欢迎的程度持久不衰。誉高而毁至,随后出现的一些不满、批评和论争的声音亦不足怪。那么如何看待论争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诸如通俗文学与雅文学之关系、文学批评应遵循的原则、批评家的心态等文学理论批评的问题,以及如何探讨并评价金庸武侠小说正面和负面的影响,乃是当今文学研究者应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魏晋南北朝小说中有很多鬼神故事,有一类和坟墓有关,且很多人还得到鬼的馈赠;还有一类直接说墓主自己出来卖随葬品。正如这些故事中有的人物所说:“此不过发冢取物,托以鬼神。”这类故事是带有游侠色彩的叙述者编造出来的变形的盗墓故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