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以心理契约为视角优化高校课堂管理,有助于强化师生契约意识,通过可感知的约定实现学习主体对课堂规范的自觉遵循。课堂教学情境中的心理契约以师生之间权利与义务的允诺为基础,具有理性化、平等性和应变性特征。运用心理契约优化高校课堂管理可从以下方面展开:构建心理契约,形成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履行心理契约,营造良性互动的课堂氛围;修正心理契约,实现灵活应变的柔性管理。  相似文献   

2.
论课堂教学中的心理契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堂心理契约是教师与学生对于相互之间责任和义务的期望。构建和谐的课堂教学心理契约,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实现:一是培养师生相互的心理契约认知;二是加强师生心理互动,形成动态有效契约;三是培养良好班级心理气氛,营造和谐心理契约。  相似文献   

3.
梁果 《现代企业教育》2010,(10):197-198
当心理契约介入大学生活,双方的关系反映为一系列彼此期待的主观信念,或者说是教师和学生双方相互期望的一种集合。本文从心里契约的角度看待高校师生关系的理论意义和其现实性,通过一个师生心理契约违背的案例,阐述该案例对高校教师、学生及管理者应有的启示,指出学校管理者应高度重视心理契约对师生行为的影响,以期高校在今后的管理中能够充分发挥心理契约独特的功能。  相似文献   

4.
论高校课堂教学中的心理契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课堂教学管理过分强调思想教育和规章制度等有形规范的作用,却忽视了无形规范的心理契约的存在及其对高校课堂教学管理的影响。文章通过对心理契约及其效能的认识,分析了高校课堂教学中重视师生心理契约的必要性,并提出了课堂教学中建构心理契约的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5.
成人高校教师队伍中的主体是兼职教师,传统的经济契约管理模式很难调动其积极性,也给成人高校的教师管理工作带来诸多不便.心理契约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理论深受欢迎,将心理契约管理理论引入到成人高校的教师管理工作中既是创新,也具有一定的适切性.成人高校应该以完善招聘制度来建立心理契约、以关注教师的发展和需求来巩固心理契约、以合理的激励机制来发展心理契约、以良好的组织文化和人际关系来维护心理契约,从而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实现其组织目标.  相似文献   

6.
两所高校师生心理契约学生性别差异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基于心理契约双向视角,运用双向心理契约测量量表和相关统计分析方法,提出不同高校男、女生与教师缔结的师生心理契约在具体内容上不尽相同,在此基础上,对不同高校男、女生履行师生心理契约责任的情况作了进一步分析,发现不同高校不同性别学生履行师生心理契约责任的情况也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7.
基于心理契约理论的高校教师管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心理契约理论为基础,结合高校组织和高校教师的特点,提出高校教师管理中运用心理契约的适应性,进一步提出教师管理应以心理契约契约初建、修正、履行以及心理契约违背干预,从而达到心理契约的动态平衡,最大化实现组织和教师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8.
高校师生相互期望与心理契约的演进与调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首先针对学界误把未明说的期望直接当作心理契约这一问题,对心理期望与心理契约两个概念的差异进行了界定.在此基础上,文章以高校师生从相互期望到心理契约的演进为线索,对师生心理契约的形成及其履行机制进行了深入探究.最后,文章基于"最近发展区"理论指出:高校管理者应对师生之间的相互期望进行引导调控,才能促进师生心理契约达成并发挥其既激励又约束的双重功能.  相似文献   

9.
三所高校师生心理契约内容差异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心理契约的双向视角,通过对调查数据进行双独立样本T检验,分别从师生相互期望中提取出心理契约的各自责任,验证了不同高校师生的心理契约均源于主体双方的相互期望,而各自的内容则既有相同之处也存在差异等假设。进一步运用Welch法和单因素方差分析法检测三所高校师生心理契约共同部分的均值水平,结果表明即便是师生心理契约内容相同的部分,不同高校师生对有关责任承诺的程度也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10.
师生心理契约的建构是以"期望+责任+爱"的理论模式作用于师生双方的,它比一般的个体期望能更好的改善师生关系.师生心理契约的达成在于教师回归"教育者"本位居所,以实现师生精神的共勉与相契;通过师生对话与交往,深度关注学生成长与发展的需要;回归学生的话语系统,实现师生关系的融通.心理契约建构的根本在于爱的畅通无阻,爱可以迟到但永远不能缺席,爱应行使对现代教育的救赎.  相似文献   

11.
心理契约是维系与管理雇佣关系中组织与员工间协调合作的有效工具。将心理契约引入课堂教学便产生了课堂心理契约,它是教师与学生对于相互之间责任与义务的相互期望和主观理解。良好课堂心理契约的构建,为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了保障,有利于教学管理的有序开展。本文阐释了课堂教学中心理契约的内涵与特点、必要性与功用,并结合课堂教学过程中问题行为的出现,对课堂教学中心理契约的建设做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论心理契约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运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借助心理契约理论,探讨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引入心理契约的必要性,结合新形势下构建高校与大学生间心理契约存在的若干影响因素,提出构建有效心理契约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小学教师心理契约和个人教学效能感之间的关系,以甘肃省张掖市的220名小学教师为被试,采用《教师心理契约量表》和《中小学教师个人教学效能感量表》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心理契约在性别、受教育程度上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在年龄、教龄、学校所在地3个变量上存在差异(p0.05)。个人教学效能感在性别、年龄、职务、学校所在地上没有差异(p0.05),在受教育程度、教龄职称上有差异(p0.05)。心理契约与个人教学效能感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学校现实责任与教学策略、课堂管理呈正相关,和激励学生无显著相关;教师现实责任与课堂管理之间无显著相关,但是与教学策略激励学生之间具有显著正相关;教师发展责任在教学策略、课堂管理、激励学生三个维度上存在正相关,其中在教学策略、课堂管理的维度上相关很显著。  相似文献   

14.
教育实践是师范生"职前—职后"的重要衔接期,师范生对自身教育实践满意度的高低直接关系其对教师职业的理解及认同。本文采用问卷法,以864名师范生为研究对象,基于社会认知理论和社会交换理论,探讨教育实践满意度对师范生认同感的作用机制及边界条件。结果发现:教育实践满意度正向影响师范生职业认同感;心理资本、心理契约分别在教育实践满意度与师范生职业认同感之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心理资本→心理契约也在二者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自我职业生涯管理分别在教育实践满意度与职业认同感、心理资本与职业认同感、心理契约与职业认同感之间发挥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5.
试论课堂管理三要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堂管理是影响课堂活动效率和质量的重要因素,它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这里我们只简要地从三方面阐述课堂管理:课堂环境的管理、课堂纪律的管理与课堂气氛的管理.课堂环境的管理主要指对物质环境的管理,即从外界环境维度给课堂管理上提供物质保证;课堂纪律的管理这里主要是指制定一定规则,规范学生与教师的行为,从制度上为课堂管理提供保证;课堂气氛的营造是指在班集体营造某种积极的学风与教风,从内在心理层面为课堂管理提供心理保障.  相似文献   

16.
课堂心理气氛是指课堂里存在于师生之间的某些占优势的相对稳定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条件。影响课堂心理气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师生双方的心理因素是影响课堂心理气氛的关键和根本。本重点对影响课堂心理气氛的师生心理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把握心理规律,合理调控师生心理,创造良好课堂心理气氛”的具体措施,即:适度唤醒学生心理、控制适宜焦虑、激发教学中的“情”、“趣”因素、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7.
心理契约最早应用于企业管理领域,对于劳资双方形成和谐的雇佣关系具有积极的影响。心理契约的本质与功能决定了它同样适用于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于促进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课堂管理中应当坚持人本观念。教师要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教学因素,来满足学生的多种需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以人为本的课堂管理需要营造和谐的课堂群体心理气氛,优化教学设计,制定和执行好课堂常规,正确应对课堂问题行为。  相似文献   

19.
Considerable research has been undertaken involving the student experience and depicting undergraduate students as consumers of education. This construc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udents and universities is based primarily on notions of economic exchange. In this paper, using the construct of the psychological contract, we show that social exchanges can also occur. In a study sponsored by the leaders of a university's science faculty, 10 student-researchers recorded their experience of being a science undergraduate student using an innovative video data collection method called VideoVoices. We present a case study using the data recorded by one student-researcher that shows that students can have more complex conceptions of their relationships than that of passive consumer with respect to their reciprocal obligations to their university and lecturers. Psychological contract theory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management and organisation studies literature, but the use of this theory in the context of higher education is much sparser. We argue that psychological contract theory, besides encouraging a more useful and complex view of students at university, has the potential to suggest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and strategies to improve relationships between students and universit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