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 毫秒
1.
赵莉  丁海宴 《现代传播》2001,(2):132-135
“配音”是影视理论中的一个专有名词,也是一个概念。从字面上看似乎很简单:为画面配音乐,为画面配解说,为画面配音响。统称为“配音”。从这一点上说,“配音”的由头是画面,依据也是画面,目的还是画面,画面决定着声音,声音依附于画面。不然怎么叫“拍画面”“配声音”呢? 声画之间的关系,形象地反映在电影胶片上,就是一条声音磁迹,一条画面轨迹,不同的画面对应着不同的声音,不同的声音伴随着不同的画面,也就是说,当人们看到一张啜泣的面孔时,就同时能够听到低泣的声音;当一片苍茫群山浮现在人们眼前,一段宏伟辽阔的音…  相似文献   

2.
干了这么多年的配音工作,谈谈对声音造型方面的一点感受。这些年来,我为众多的外国语和中国电视剧配了音,在语言创造的天地里,领略到无穷的乐趣。配音演员是通过声音塑造形象的,而我们的配音对象又是千姿百态,这就需要把握各种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发挥自身的条件,对声音进行“化妆”和“造型”,让声态语态加以变化,赋予人物不同的色彩。  相似文献   

3.
干了这么多年的配音工作,谈谈对声音造型方面的一点感受。 这些年来,我为众多的外国语和中国电视剧配了音,在语言创造的天地里,领略到无穷的乐趣。配音演员是通过声音塑造形象的,而我们的配音对象又是千姿百态,这就需要把握各种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发挥自身的条件,对声音进行“化妆”和“造型”,让声态语态加以变化,赋予人物不同的色彩。 刚开始搞配音,是翻译片厂的前辈毕克和苏秀来当导演的,他们对我们要求非常严格。要求我们说台词必须像生活里说话那样,因为我们大多数是舞台演员出身。开始配音时,拿几场不太重要的戏尝试一…  相似文献   

4.
声音的魅力     
蔡玖 《记者摇篮》2008,(12):111
声音在电视中,作为最基本的表现手段,已成为电视节目不可或缺的部分。声音是画面的诠释,画面的补充。声音可以转场,可以延续,也可以淡入淡出。电视片的声音魅力,既取决于主持人和配音员与生俱来的嗓音,更取决于主持人和配音员声音中情感因素和声调艺术的运用。所以说,电视片的配音,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  相似文献   

5.
陈赛 《青年记者》2009,(14):111-112
广告,是营销的一种重要手段。电视广告对消费心理的影响更是显而易见。电视广告是一门综合的艺术,既有图像又有声音,其中广告配音作为要素之一在广告效果的实现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广告要有创意,才能吸引眼球。广告配音必须追求个性化。广告配音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广告配音是指广告中所出现的一切声音,包括语言、配乐、动效等。而狭义的广告配音是指播音员为广告所配的旁白、人物语言等。本文所谈及的广告配音属狭义范畴。  相似文献   

6.
杨勇 《声屏世界》2013,(5):35-36
性别造型。男性声音的特点是浑厚、粗放、醇和、有磁性,具有一定的气势和力量感,当然有时也不无温柔。所适应的广告体裁多半是汽车、重型机械、男式服装用品和电子产品。比如,由李易配音的“途胜”汽车广告.画面描绘的是途胜汽车穿梭在城市与沙漠之间,意在表达途胜汽车的越野功能。  相似文献   

7.
为影视剧配音和为动画片配音同是一种配音活动,由于创作手段和创作内容不尽相同,从而形成各自不同的特点。为影视剧配啻是配音演员以原创人物的语言、性格、音色、音量、语音、语调、情绪、节奏为依据,在对作品深刻感悟和体验的基础上,运用声音,展示人物个性,表现人物情感的艺术再创造。动画配音(这里指国产动画片)是配音演员以文字形象和动画设计师绘出的画画形象,也就是视觉形象为依据,通过自身对作品的深刻理解,运用自己的声音,展现动画人物造型的个性,把握语言节奏的艺术创造,而不是再创造.影视剧的创作手段和形式是影视…  相似文献   

8.
如果说译制片是一门艺术,肯定没有异议。但如果要说 译制片也需要进行创作,难免有人质疑。译制片还存在创作 吗?它不就是将原片中的人物对白从外语转换成汉语或将 方言(或少数民族语言)转换成普通话吗?连一些影视界业 内人士,甚至是配音从业者,也对配音的创作意识不够重 视。虽然他们也承认配音是一种二度创作,但他们认为的二 度创作就是将每个人物的声音准确地“贴”上去。诚然,将 声音准确地“贴”到原片上是配音工作必须要做到的,但这 其中如果缺少了创作,肯定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既然无人怀疑译制片的配音是一门艺术。那…  相似文献   

9.
高坤 《新闻传播》2009,(7):13-13,46
对于动画配音来说最重要的是声音要贴近人物(动物)的性格,要善于用心体验角色。一个片子成功的配音应该具备几点要素,第一是声音的个性特色,只有个性的语言才能创造出让受众印象深刻的甚至是经典的动画配音作品。第二是声音的表现形式要与作品内容风格相协调.既取决于作品的基调、内容、背景等因素,也与停连、重音、语气、表情的合理运用有关。第三是声音的化妆和扮演.如果是为译制动画片配音,不能仅仅按照普通话的语言走势要求来进行配音创作,还要注意国外的话言特点,比如有些尾音会上挑、声音夸张、调值偏低、语言节奏快等等。  相似文献   

10.
李千 《视听界》2009,(6):113-113
电视节目不是简单的声音加画面,而是声画合一,互为补充、延伸。在电视配音的过程中,配音者要不断地调整好生理和心理、气息和声音、感情和技巧的状态,在声音的塑造上,努力把自己从本色转换到角色,从而进行符合节目要求的性格表现和形象塑造。  相似文献   

11.
如果说译制片是一门艺术,肯定没有异议。但如果要说译制片也需要进行创作,难免有人质疑。译制片还存在创作吗?它不就是将原片中的人物对白从外语转换成汉语或将方言(或少数民族语言)转换成普通话吗?连一些影视界业内人士,甚至是配音从业者,也对配音的创作意识不够重视。虽然他们也承认配音是一种二度创作,但他们认为的二度创作就是将每个人物的声音准确地“贴”上去。诚然,将声音准确地“贴”到原片上是配音工作必须要做到的,但这其中如果缺少了创作,肯定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塑造人物.是影视配音创作的核心。上海电影译制厂老一代配音演员富润生曾在《漫谈译制片艺术》一文中写道:”……把原片人物表达思想、进行交流的声音、语言当作灵魂.人物形象当作躯壳.抽掉外国演员的声音语言——灵魂.用我国演员的声音语言——灵魂配附在外国演员的躯壳里.故而称其为‘借尸还魂'……”。作者进而认为:”配音演员就是要把翻译过来的这种艺术语言.通过声音塑造和语言表达艺术.准确生动地表达出来。这种通过声音、语言要表达的思维.我们称之为精神世界:即灵魂。从这个意义上讲.配音艺术是”还魂艺术”。[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安然 《视听》2016,(7):143-144
随着我国影视传媒行业的不断发展,我国影视配音演员队伍也在不断壮大,配音艺术逐渐成为影视剧吸引观众的独特的艺术表达形式。在配音艺术中,声音必须具有弹性,台词文本才能活化而不至于生硬,人物形象才能准确塑造而不至于含糊。声音弹性是综合把握各种声音要素,使声音成为表达服务的基础。本文以情、声、气三部分对声音弹性的支持为切入点,剖析声音弹性在影视配音中的应用及表现。  相似文献   

14.
广告配音为什么要营造"意境"?原因有二:一是时长和画面有限。可利用配音来营造意境,发挥人们的主观想象力,从而唤起人们的购买欲望。二是注意力缺失所致。如今的电视观众是"伴随收看"。人声,尤其是有特点的声音可唤起人们的注意力。  相似文献   

15.
我参加配音语言艺术创造已有十几年了,记得有一次,我和一位老同志一起配戏,这是一段震撼人心的感情重头戏。这位老同志声情并茂,配得非常投入,我站在身旁听着,不禁潸然泪下。然而,当再次监听的时候,发现配出来的声音形象竟与画面上的人物形象不相贴,刚才感人肺腑的声音,配到画面上,怎么会变得如此地干巴?如此缺乏真实感呢?这就是我想谈论的配音语言艺术中的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  相似文献   

16.
我们已经进入“读图时代了”吗?纸质媒体已经进入“读图时代了”吗?报纸“图文并重,两翼齐飞”的障碍在哪里?我们应当采取何种对策?当电视机从昂贵的价格一路下滑,由“大件”商品成为亿万家庭都能买得起的日常电器用品时,人们获取新闻和信息的渠道,也由报纸和电台的文字、声音为主,变成了以画面配声音为主。当林林总总的网站以鲜亮的图片加彩色的文字如万花筒一样出现在上亿网民(这些网民又以青少年为主)的眼前时,人们获取新闻和信息不仅又多了一个渠道,而且速度大大加快,网络的“第四媒体”的地位和称号便由此而生。电视以画面为主,电脑的…  相似文献   

17.
电视专题片不同于新闻,其制作手法更加复杂,包括画面、解说、同期声、背景音乐、音响声效、字幕、特技等等,各种制作手法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这里,我们只来探讨电视专题片中的声画关系问题。声,声音。电视专题片的声音大体有四种:配音解说、同期声、背景音乐及特殊音效。这四种声音与画面之间互相依存、互相加强,共同  相似文献   

18.
新闻快餐:广播新闻的时代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伊 《新闻界》2003,(6):41-41
从事广播新闻工作多年,经常听到的一种说法是:“声音是广播的特色,广播新闻要出彩,就必须发挥声音的优势”,这其实是一种误解。特色≠优势,我们说广播是声音媒介,是区别文字和画面而言的。但是声音并不是广播所独有的,电视也有声音,电视的声音和画面的结合,比广播更形象、更生动。因此,说声音是广播的特色并不准确,或者说没有实际意义。那么什么才是广播新闻的特色呢?在十三年的广播新闻编采实践中,笔者以为,“告知性”才是广播新闻的特色。用一个比喻来说就是“新闻快餐”——强调的是它的收听便利性、伴随性、相对容量大的特点,用专业术语…  相似文献   

19.
电视广告的表现手段是画面和声音。电视广告的画面能够为观众展现特定商品的感性形象,但正因为如此,电视广告的画面有时要更多地受到具象限制。而电视广告的声音能打破具象束缚,扩大画面空间,给观众以更多的想象自由。电视广告的声音构成中。语言(这里就是它原本意义上的使用,主要是指电视广告中的说白)占据着最重要的位置,是最具表现力的声音。虽然俗话有“百闻不如一见”、“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的说法,但这并不是科学的论断。如果边听边看,那么“听”无论如何不是“虚”的来源,相反,借助于语言,“听”大大丰富、补充了看到的一切和尚未看到的一切。电视广告的语言就有如此特性,它不仅绘声绘色,而且对广告的具象进行再创造。电视广告的制作实际也表明,当语言和画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时,也就是电视广告获得最佳意境之际。  相似文献   

20.
熊艳 《今传媒》2013,(6):120-121
随着《神雕侠侣》、《甄嬛传》等影视作品的热播,配音演员这个职业得到了空前的关注,他们用声音作为艺术手段再现影视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为声音赋予表情,弥补、修正了前期表演上的缺憾。近些年,国内外影视剧风格和拍摄方式悄然改变,对影视配音演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进行有声语言的塑造是值得广大配音演员思索的问题。本文将从当前影视配音存在的问题入手,根据影视配音创作的特点,对影视配音的声音塑造展开探讨,这对提高影视配音的艺术水平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