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缺乏理解,高职院校办学特色不突出及学校针对高职学生的就业指导经验不足,是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重视高等职业教育的宣传工作;办出高职特色以提高毕业生的市场竞争力;从低年级开始,以调整高职毕业生期望值为重点,做好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
面对高职毕业生就业十分困难的情况,高职院校应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就业指导工作人员应不断加强学生诚实守信、团结协作教育。学校的办学方向也要贴近市场,努力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  相似文献   

3.
随着高职教育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很多高职院校的办学思想和实践暴露出诸多问题,其中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学校定位不准,办学目标偏离了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方向,对高职院校的学生就业、社会声誉、办学环境和学校的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都带来了不利影响。准确定位是今后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关键。要遵循和落实好学校的正确定位,高职院校在办学实践中需要把握产学研结合、特色发展、就业导向、人才兴校、开放办学等共性原则。  相似文献   

4.
以就业为导向 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就业是民生之本”,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就业后能否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与变化,是评价一所学校办学成功与否的主要依据。目前,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已占到高校学生总数的一半左右,高职教育要办得有生机,办得让人民满意,就必须以就业为导向,优化专业结构,创新教学模式,强化实践教学,加强职业指导,切实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为社会培养大批高素质技能型紧缺人才。一、以就业为导向,优化专业结构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专业设置的合理与否是关键因素之一。现在,一方面有人没事干,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另一方面有事没人干,大量的“灰领…  相似文献   

5.
我国在实施高等职业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将培养应用型人才以及以就业为主要导向的办学理念作为重中之重。高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能否顺利地寻找到符合自己专业以及发展方向的工作,是衡量一所高等职业教育学校的办学质量,以及办学理念是否满足时代要求的重要依据。基于此,针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如何以就业为主要导向,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进行探讨及研究。  相似文献   

6.
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工作的核心,是提高学校整体实力和办学水平的客观要求,专业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的招生、学生的培养以及毕业生的就业,直接影响到高职教育办学质量和可持续发展。当前,高职院校要加强专业建设,以推动高职教育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以就业为导向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要提高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率,高职院校就必须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评估体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8.
在高职办学的诸多问题中,毕业生就业是个突出的问题,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焦点。就业率是高职发展的着力点,是市场竞争力的集中体现。高职教育首先是以就业为核心的教育,毕业生就业率是判断一所高职院校办学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是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  相似文献   

9.
高职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由于高职学校办学方向不明确,缺少特色,社会对高职学历的认可度不高,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尚未形成体系和就业市场建设不完善等原因导致高职毕业生就业艰难。解决高职毕业生就业的对策是:一是树立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特色;二是重视高职毕业生就业市场营销;三是鼓励高职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四是实施高职毕业生创业教育;五是加强高职毕业生职业指导;六是坚持产学合作促进高职毕业生就业。  相似文献   

10.
党的领导是引领一所高职学校发展的旗帜和灵魂。党委书记作为党委一班人的班长,则要时时铭记党的宗旨——以人为本,处处体现实干强校。在治理一所高职院校中体现党宗旨,必须在学校各项事业发展和各项工作当中,贯彻落实以学生就业发展、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本的办学理念。当前,要做到这一点,首先是要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以身  相似文献   

11.
高职学生满意度的高低是对高职院校办学水平与办学质量最直接的反映,是学校持续改进的依据。依据高职院校学生满意度测评指标体系,对湖南省四所高职院校的学生满意度实地测评结果表明,学生总体满意度指数居于“一般”水平。这说明各高职院校要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因此,要改变传统的办学模式与观念,形成以学生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工作意识,寻找影响学生满意度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2.
以就业为导向改革高职教学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以就业为导向改革高职教学体系的必要性 1.从高职教育的发展看改革的必要性。由于我国的高职教育起步晚,对高职人才培养有一个逐步认识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认识、逐步提高的过程。我国的高职院校大多数都是通过“三改一补”等途径,由职业大学、成人高等学校以及行业、地方举办的中等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整合或升格而成。由于前身办学条件的不足,加上办学人员长期形成的办学思维定势和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在办学实践上,沿袭以往只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而忽视实践能力培养的做法,造成目前高职教学脱离社会实际的情况,因此高职教育能否以就业为导向,主动适应社会实际需要,为生产第一线培养急需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是每一个高职院校办学的出发点,也是高职院校区别于普通院校的办学特色。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讲,高职教育就是就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规划高职教学体系,既是由职业教育的目的决定的,也是为了满足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以就业为导向 培养社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高等院校具有培养人才、发展科学和服务社会三大职能,其中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社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是高职高专院校的主要职能。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新兴劳动密集型产业不断涌现,社会急需大批掌握现代科技知识的应用型人才。高职高专教育必须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合理调整专业结构,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社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一、以就业为导向,优化专业结构,增设社会急需的专业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就业后能否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与变化,是评价一所学校办学成功与否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14.
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就业是一项系统工程,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学生的就业率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因此,探索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就业工作建设和理论研究就显得尤为迫切.笔者就目前高职院校如何做好就业工作、提高毕业生就业率,赢得良好的办学声誉和社会效益做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5.
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关系到社会稳定和高职教育能否健康发展,而毕业生的就业心态是影响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我们要分析,把握毕业生的就业心态,采取有效措施做好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努力使毕业生能较好地就业。  相似文献   

16.
在高职办学的诸多问题中,毕业生就业是个突出的问题,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焦点。就业率是高职发展的着力点,是市场竞争力的集中体现。高职教育首先是以就业为核心的教育,毕业生就业率是判断一所高职院校办学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是高职院校生存和发  相似文献   

17.
就业是民生之本。组织实施好促进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不仅是应对高职毕业生就业压力的应急、应变措施,更是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办学定位的长效制度建设。一、再认识问题的提出自国务院批转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首次明确提出"以就业为导向,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尤其是2006年启动了百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2010年又启动了第二批百所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各省  相似文献   

18.
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是衡量职教办学效益的重要标志,也是当前职校生存发展的关键所在。15年的办学实践使我们深切体会到:毕业生无出路,学校就无前途,教育就无效益。只有积极开拓市场,有效地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才能掌握办学的主动权。1993年,我们学校设置了人才输出办公室,为毕业生的有序就业找到了一个突破口。尽管这几年就业市场普遍疲软,但我们的就业率已连续6年达到100%,且呈供不应求之势。我们的做法是:一、找准突破口,搏击市场对职业学校来说,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并不等于责任的终结,重要的是要看这些学生…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迅速发展,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大学毕业生,特别是高职毕业生就业问题日益突出。2003年,教育部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要把就业导向作为主要办学方向。以就业为导向办高职,就是要求高职教育必须适应市场的需要,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围绕学生就业办学,培养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要培养  相似文献   

20.
浅谈高职毕业生择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社会主义新形势下,高等职业教育要以人为本:在专业构建、学生素质提高方面,为广大高职毕业生就业着想;注重实践: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岗位操作技能,满足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就业指导是贯穿高职院校整个办学过程的重要工作,正确培养学生的就业观、积极引导高职毕业生走向工作岗位。高职毕业生择业成为了高职教育的一个新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