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历代论大都从学、作、时代等角度来阐述元代杂剧繁荣的原因,而较为忽剧杂剧的戏剧“本位”特征。以杂剧的表演艺术的视角,从接受、创作与导演、表演三个方面来阐释元代杂剧繁荣的原因,便能更为关注杂剧的戏剧“本位”特征。  相似文献   

2.
从中国戏剧发展的历史来看,元代的北杂剧是中国古代戏曲取得高度繁荣的第一个高潮。这一高潮的出现必然经过了充分的准备与酝酿,这一准备与酝酿的过程便在宋金时期。关于宋代与金代的戏剧样式及表演特点的异同,前辈诸贤时有考述,但又大多语焉未详。其实,宋代与金代的戏剧,无论称之为“杂剧”也好,“院本”也好,本质上它们是相同的、一体的。这是因为,艺术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性,与封建王朝的更替、政权的转移没有完全的同步性和一致性,  相似文献   

3.
13世纪的元代杂剧,是我国戏剧发展史上云蒸霞蔚的瑰丽峰巅。然而,元代杂剧的繁荣绝不是凭空产生的。正如没有汉魏雄放绮丽的诗风,便没有唐诗鼎盛一样,如果不是金代杂剧的成熟,便不可能有元代杂剧的空前繁荣。历史上统治北方达一百多年的金代,便隐藏着杂剧的兴起与发展之谜。  相似文献   

4.
元杂剧是在继承前代戏曲艺术宋杂剧、金院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戏剧样式。它的出现,标志着我国传统的戏曲艺术发展成熟。元代,是一个戏剧丰收的时代,优秀剧目层出不穷,表演技巧日臻完善。尤其是在反映社会生活上,较之元代其它各种文学体裁的作品,更为广泛深刻。元人胡祗遹在《送宋氏序》曾经这样说明元杂剧内容的广泛与题  相似文献   

5.
古镜 《华章》2011,(12):52-52
提到杂剧,人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与散曲通称为元曲的我国古代民族文化的一朵奇葩。实际上,杂剧并不是元代才兴起的。杂剧最早见于唐朝,泛指歌舞以外诸如杂技等各色节目。“杂”谓杂多;“戏”和“剧”的意思相仿,但都没有今天“戏剧”的意思。  相似文献   

6.
黄济 《中国教师》2008,(5):29-30
<正>一、曲与杂剧的产生和发展十二三世纪,宋王朝南迁,在宋与辽、金对峙的形式下,北方出现了一种新的文学形式,即散曲。到元代即定型,并发展成为杂剧。元曲,在文坛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与唐诗、宋词并称,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朵奇葩。曲是由词演化而来的,  相似文献   

7.
元代下层文人选择杂剧的心态试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代下层文人对杂剧艺术的选择,促进了杂剧的大繁荣。他们在选择杂剧的过程中,或隐或显地呈现出了各种心态,主要有宗教的解脱心态、生存的边缘化心态、娱乐的自适心态和价值的凸现心态。  相似文献   

8.
元代艺妓大量介入杂剧的演出和传播,是元杂剧繁荣的重要原因之一。一方面艺妓与文人的交往对杂剧创作在题材、内容、风格上产生了重要影响;另一方面,艺妓通过舞台演出的实践,使得杂剧的角色体制、演唱技巧等舞台艺术得到进步和完善,并且艺妓们在各地的演出客观上对杂剧的传播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近代传奇杂剧发生了一系列极其重要的文体变革,这一方面增强了传奇杂剧的生存适应能力,促成它最后一次高速发展和高度繁荣;另一方面也削弱了它作为一种独立文体存在与发展的可能性,促使它迅速走向消亡。近代传奇杂剧的文体变革在整个传奇杂剧发展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具有重要的戏剧史、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10.
元代下层文人选择杂剧的心态试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代下层文人对杂剧艺术的选择,促进了杂剧的大繁荣。他们在选择杂剧的过程中,或隐或显地呈现出了各种心态,主要有宗教的解脱心态、生存的边缘化心态、娱乐的自适心态和价值的凸现心态。  相似文献   

11.
杂剧,是繁盛于元代的一种戏剧文学样式,它以清新的思想内容、强烈的战斗精神,博得了当时人们的广泛欢迎。发展到明代,则渐失其本来面目。内容上,则以“弘宣教化”为主,或采掇旧闻逸事,抒发文人的闲情逸致。文词趋于典丽,脱离了舞台实际。形式短小(或演变为一折),情节过于简单,不大适于演出。至清代,这种现象更加严重,一些剧作家则利用杂剧而借题发挥,抒写胸臆,离开舞台实际更远。然而,杂剧在清代并不算冷落,产生了许多作品。据有关目录所载,约有一千三百种(其中有姓  相似文献   

12.
元杂剧历史题材剧的繁荣兴盛令人瞩目。这其中既有元代统治者对杂剧的干预、观众对历史题材剧的欣赏偏爱、元代社会娱乐好尚、杂剧演出商业化等外部原因,也有中国戏剧的艺术特色、历史题材本身的特点、历史与戏剧内在的相似性等文学内部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元代"婚恋杂剧"着力表现了人性的张扬,特别对女性表现出的人格独立和自主意识进行了大胆褒扬。元代"婚恋杂剧"在中国戏剧史上第一次把女性的人格自主同封建礼教的冲突提升到了一个非常显要的位置,尤其体现出对女性正当欲求和主体价值的肯定。元代"婚恋杂剧"在着力颂扬女主人公坚韧斗志和必胜信念的同时,也重新阐释了传统礼教文化。  相似文献   

14.
元代白朴的杂剧作品《墙头马上》、《梧桐雨》对唐代白居易诗作《井底引瓶记》和《长恨歌》的改编,主要是在继承诗歌故事情节的基础上,依据时代精神、审美情趣和文体特点,对人物形象及其命运进行了拓展。白朴的杂剧在人物形象的典型性、戏剧模式、语言形式以至思想意识方面的创作和发展,体现了元杂剧推陈出新的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15.
元杂剧历史题材剧的繁荣兴盛令人瞩目.这其中既有元代统治者对杂剧的干预、观众对历史题材剧的欣赏偏爱、元代社会娱乐好尚、杂剧演出商业化等外部原因,也有中国戏剧的艺术特色、历史题材本身的特点、历史与戏剧内在的相似性等文学内部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水浒传》是一部在群众口头文学基础上产生出来的长篇小说。它在成书以前,水浒故事经过了一个长期的口头流传过程。南宋时期,水浒故事成为民间艺人说平话的绝好题材,元代杂剧又把它们搬上戏剧舞台,创作出许多以宋江等人为主人公的水浒杂剧。中国文学史家和《水浒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最后阶段,元明清文学在很大程度上带有总结性,体裁的纷繁,流派的众多,作品的丰富,都超过了以往各个时期。通常认为,元明清文学的突出特点是所谓“俗文学”样式创作的繁盛,小说、戏剧取代正统诗文而成为文学发展的主流。杂剧代表了元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元代杂剧和散曲合称为“元曲”,在文学史上取得了和唐诗、宋词并称的崇高的地位。南戏的创作也比较兴盛,出现了一些影响深远的作品。如果说元代戏剧创作繁荣而小说还显得较为薄弱,从元末明开始,特别是明中叶以后,小说和戏剧就都有  相似文献   

18.
元代戏剧空前繁荣,涌现出大批不同题材的杂剧剧本。以《灰阑记》、《陈州粜米》等为例,看元代公案剧中,以包公故事为题材的创作中的现实主义精神及包拯形象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元人杂剧《东窗事犯》分别有孔文卿撰和金仁杰撰两种。孔文卿本今见于《元刊杂剧三十种》,金仁杰本则已散佚,世人莫知其详。本文通过对"东窗事犯"故事在元代流传情况的考查,并给合明清小说、戏剧、说唱文学中有关的情节,对金仁杰本《东窗事犯》的情节内容提出一些合乎情理的推测。  相似文献   

20.
明代教化剧的盛行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戏剧载体的伦理教化特征,强调了杂剧的社会功能,对我国的杂剧创作产生过较大的影响,研究明代教化杂剧可以更加全面的把握明代杂剧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