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积极刑法观已成为当下主流,《刑法修正案(十一)》出台,将暴力袭警行为入刑设立袭警罪,正是这种积极刑法观的立法实践。为了更好地适用本罪,必须限制袭警罪的规制范围,防止刑法的过度干预导致犯罪圈的扩大。因此,应遵循法益保护主义原则,明确本罪的保护法益,并在此基础上对"暴力袭击""正在依法执行职务""人民警察"等构成要件进行正确解读,充分发挥法益在区分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中的作用;应恪守刑法的谦抑性原则,在其他部门法足以规制暴力袭警违法行为的情形下,不动用刑法手段。  相似文献   

2.
面对暴力袭警,警察有权利也有义务正当防卫,但是由于身份、手段、限度等不同,正当防卫行为在这一领域的运用条件和限制有所不同。对警察面对暴力袭警正当行使防卫权的行为不应过于苛求,但又要严密监控。  相似文献   

3.
关于增设袭警罪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袭警现象较为频繁,为此增设袭警罪的呼声越来越高,从我国现状和国外的相关立法经验看,增设袭警罪十分必要。我国应借鉴国际经验,增设袭警罪。  相似文献   

4.
以市场经济为基点的中国现代法制建设呼唤全社会法律意识的觉醒。近年来,警察在执法过程中遭遇暴力袭击的事件经常发生,警察执法申的受阻、受扰、受侵害充分暴露了部分公民法律意识的淡薄。本文对袭警现象频发的原因进行了综合分析,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增强公民法律意识,减少暴力袭警现象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警察执行公务受袭的现象多有发生,如何打击此类现象,有效保护警察的合法权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袭警现象事关警察执法权益与权威和人民大众的公共安全感,有待着重给予重新定性与认识,增设“袭警罪”以更好的保护警察执法权威和权益以及公民权有着必要性、可行性和现实性。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警察执法环境更加复杂,袭警案件频频发生,警察执法的权威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目前,由于公民的法制意识不强以及部分媒体的不良引导,袭警行为仍屡见不鲜,在警力本已缺乏的情况下,直接导致了警察职业风险大大提高以及公安机关执法成本的增加。《刑法修正案(九)》在条文中对袭警行为进行了明确规定,对保护警察权具有重要意义,但仍缺乏其保护对象范围及量刑幅度的具体规定,希望能在后续的修法中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对秩序的要求非常迫切。而警察作为社会治安控制的主体,其维护秩序的职责要求相对人服从和承认,由此必然要求取得和享有权威。但近年来我国警察执法权威正面临着不断的弱化和减退,其中表现最为明显的就是暴力袭警现象。为了重塑警察权威,首先要明确定位,即法治轨道下的"刚柔相济"思想。而在具体的落实上,应当坚持依法治警、提高执法能力、加强维权保障、强化警察素质、开展舆论互动。通过采用多元化的手段重塑警察权威,以有效发挥警察维持社会秩序的应有作用,推动我国社会平稳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8.
英美刑法中的被迫行为是指行为人在他人或环境胁迫下所实施的形似犯罪,但是根据一定条件可以进行合法辩护的行为。被迫行为作为一种可宽恕的辩护事由,有其科学合理之处。英美刑法中被迫行为的成立条件及其存在根据对我国刑法中的胁从犯立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鸿茅药酒"事件中,谭医生的行为不宜动用刑法手段予以规制,因为其行为不符合刑法规制的前提与必要。在处理公民网络言论的刑法边界问题时,需考虑言论自由是公民的宪法权利这一特殊要素,即认定言论行为是否符合特定犯罪的构成要件时,还需对刑法解释及其结论进行合宪性考量,运用比例原则与利益衡量原则指导与实践刑法解释,从而在互竞或冲突的解释中实现理性结论之证成。  相似文献   

10.
人肉搜索行为不管从哪个角度而言,对法益的侵犯性都没有达到非常严重且绝大多数人不能容忍并主张以刑法进行规制的程度;并不是适用其他制裁方法不足以抑制这种行为,不足以保护法益;运用刑法处罚这种行为,将会导致对社会有利的行为的禁止,会使国民行使监督权的自由受到不合理的限制;司法实践中很难对这种行为在刑法上进行客观的认定和公平的处理;运用刑法处罚这种行为并不能获得预防或抑制该行为的效果。因此,目前不宜将人肉搜索入罪  相似文献   

11.
中国刑法学界在对行为的认定上由于误读了主客观相统一原则在认定犯罪过程中的方法论作用,因而在讨论我国刑法中的行为时陷入了许多误区,形成了各种错误的行为概念。“主客观相统一原则”意在提醒我们,在认识犯罪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注意行为的主观侧面与客观侧面,主观与客观只是我们在认识犯罪时一种人为的剥离。行为在本体上不能被绝对地分离为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对我国刑法中行为的界定必须结合行为人的主观罪过。  相似文献   

12.
行为概念是构筑刑法学体系的基石,目前学界对刑法中之行为概念存在较大争议。以大陆法系行为理论之争为视角,在对我国刑法理论界关于行为概念之争作简单评述的基础上,针对其缺陷,提出新的行为概念,即行为是可能受意思支配的、具有法益侵害性的身体动静。  相似文献   

13.
本文试图探讨倒卖行为在刑法中的含义,以及倒卖行为在刑法理论中的性质,有助于今后在理论上统一对倒卖行为的认识,便于在司法实践中对倒卖行为的认定。  相似文献   

14.
《刑法修正案(八)》对第226条的强迫交易罪新增了三种行为方式和一个量刑幅度,其规范目的在于保护市场交易中公平的竞争秩序。该罪的客观行为作为一种复合型行为,通过对手段行为中暴力、胁迫行为含义的界定,目的行为中交易行为的定性分析,以指导司法实践对该罪的刑法适用。  相似文献   

15.
我国刑法对交通犯罪的规定存在重大缺陷,不能有效地应对日益频发的恶性交通事故,应当将包括酒后驾驶在内的一些危险驾驶行为犯罪化,在刑法中增设危险驾驶罪,并对酒后驾驶和醉酒驾驶行为作出特别规定。  相似文献   

16.
田宏杰 《红领巾》2004,(5):45-49
刑法中的正当化行为不仅有统一的根据存在,而且在统一的正当化原理的范畴内,仍有多元论的个别正当化原理的存在,使得多样化的价值观念仍然可以发挥重点各异的作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一元论的主张对于刑法中的正当化行为本质的阐明和体系的建立更为合理.而法益衡量说因其所具有的客观性、明确性和概括性等特性,既能对法益保护这一刑法终极历史使命给以有力的说明,又能为刑法中的正当化行为的立法制度安排和司法实践操作提供明确、具体的标准,还能为形形色色、结构各异的具体的正当化行为的正当性根据提供充分的理论论证.所以,法益衡量说能够成为刑法中的正当化行为正当性的统一根据,为刑法中正当化行为体系的建立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中国刑法中存在将民事违约行为犯罪化的条款,但这类条款在价值取向上与民法之合同相对性原理、刑法之人权保障精神及刑法的辅助性特征皆不契合,值得反思。对这些条款进行严格的限制性解释是目前刑法适用的基本选择。  相似文献   

18.
侵占行为在现实生活中较为普遍。对于危害较大的侵占行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将其纳入刑法调整范围。在刑法修订前,为打击此类行为,最高人民法院曾经核准将侵占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的行为类推定为侵占罪。1997年新修订的刑法对侵占罪作了明确而具体的规定。根椐新刑法第270条的规定,侵占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将自己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退还或者将他人的遗忘物或者埋藏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交出的行为。由于该罪属于新类型犯罪,在司法实践中还有不少问题值得研究,现就其中的主要问题进行探讨。一、犯罪对…  相似文献   

19.
先行行为的范围一直是刑法理论研讨的重点,如何对其进行合理的界定关系到刑法功利和公正价值的实现。原则上,先行行为应当以违反法律规范为必要,但是,在对行为人施加作为义务不与刑法允许的其他更高价值目标相矛盾的情况下,合法行为也能引起作为义务。在刑法并未对先行行为本身作出法律评价,如规定为结果加重犯、转化犯等前提下,应当肯定犯罪行为引起的作为义务。先行行为既可以是作为,也可以是不作为。既可以是出于故意或者过失实施的行为,也可以是无责行为。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变革过程中,私分国有资产的行为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呈多发态势,导致国有资产大量流失,故有必要以刑法予以规制。而要发挥刑法保护国有资产的机能,就需要对罪状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和解读,并厘清私分国有资产与相关行为的界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