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湘行散记》与《湘西》是沈从文创作生涯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两部作品,代表着沈从文散文创作的最高成就。通过对这两部散文集的比较可以看出,沈从文散文创作在不同的阶段显现出一些不变的因素,一方面是恒定的写作题材,另一方面是一以贯之的情感表达,它们共同构成沈从文散文创作的“不变”。而沈从文散文创作的“变”则主要体现在内容表达、情感倾向和思想内涵这三方面,造成他散文创作变化的原因是时代环境的变化与作者心境的转变。  相似文献   

2.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家,在他刚刚踏上文坛之时创作了一些戏剧作品。这些戏剧作品由于创作的时间早,在沈从文整个的文学创作史上所占的比重又很小,因而很容易被人们遗忘。但在事实上这些戏剧却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存在着,不容忽视。我们可以从谐趣呈现的策略,谐趣中的理趣,谐趣产生的原因三个方面来探讨沈从文戏剧中的谐趣的审美意味。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文化人都是生活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中,特别是文化人中的名人更是不断地从传统知识中汲取养分,沈从文散文中存在浓厚的“水意象”,沈从文先生生活在自己的现代水世界当中,而这“水意象”从《诗经》开始已源远流长,沈从文自然受过中国古典诗歌传统的熏陶,那么这“水意象”必然会影响到他散文中对“水”的认识和创新,联系沈从文散文的现代水世界,论述其对古典知识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文化人都是生活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中,特别是文化人中的名人更是不断地从传统知识中汲取养分,沈从文散文中存在浓厚的“水意象”,沈从文先生生活在自己的现代水世界当中,而这“水意象”从《诗经》开始已源远流长,沈从文自然受过中国古典诗歌传统的熏陶,那么这“水意象”必然会影响到他散文中对“水”的认识和创新,联系沈从文散文的现代水世界,论述其对古典知识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一)强调真情实感就会"取消了文学艺术"? 孙绍振先生为了贬低"真情实感论",有意抬高散文的"谐趣"而贬低散文的"情趣".他说:"有了真实的情绪和感觉……充其量勉强接近抒情散文而已……充其量也就是情趣,与幽默的谐趣无缘."两个"充其量",透露出他对"真情实感论"的偏见. 我不同意这种观点.我的看法是:"情感之于文章,无时无处可以或缺.无论哪一种散文,只有写得好不好的区别,没有天生的高低贵贱.‘情趣’与‘谐趣’亦同此理.情趣、理趣、谐趣、禅趣、雅趣、俗趣、童稚趣、老辣趣……你尽可以有所偏爱,但不能罢黜百趣,独尊谐趣.""真情实感"是个大概念,"趣"是小概念.一切"趣"都离不开"情",谐趣亦然.谐趣固好,他趣亦妙,只看你艺术表现如何.  相似文献   

6.
在沈从文的文学创作中,无论是他的乡村与都市系列小说,还是他的散文,都存在大量的血缘亲情叙事。血缘亲情为沈从文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沈从文的创作走向与抉择,体现出沈从文对传统文化精神的守望与认同。  相似文献   

7.
生命哲学是贯穿沈从文散文的一条红线,沈从文生命哲学的实质是着眼于人的解放以及民族文化的重造.沈从文散文表现出来的浓烈的生命意识,使他的散文也具有了独特的艺术个性.而他的散文的生命意识与艺术个性又是牢牢地扎根于湘西文化土壤之上的.  相似文献   

8.
沈从文文学批评略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文学批评家的沈从文是难以与作为小说家的沈从文齐名。沈从文的小说创作别具一格,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的地位已被公认。但他的文学批评却不为人注意,因为他算不上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大家,他的理论思想与批评实践主要体现于一些书信、散文及单篇作家评论中,...  相似文献   

9.
沈从文的散文以湘西苗族风情这一新鲜内容做题材 ,写了苗区中下层民众的生活、情感和作者的人生感悟 ,带给我们以全新的感受 ,他的散文因此而具有新颖生动的特色 ,是中国新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珍品。  相似文献   

10.
沈从文是著名小说家,也是著名散文家。沈从文的散文创作可以追溯到20年代中期,他的第一本创作集——《鸭子》,就是一部小说、诗歌、戏剧和散文的合集。自《从文自传》后,他的散文创作一发而不可收,连续写下了《湘行散记》、《湘西》两部散文长篇。前者为作者1934年冬重返湘西沿途见闻纪实;后者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探讨了沈从文文学创作与基督教文化的复杂联系 ,认为沈从文小说以个体道德真实性的眼光讽刺了教会和牧师的虚伪性 ,同时也表现了文学与宗教在情感和审美上的相似性。基督教的《圣经》也在语言文体上给予了沈从文小说创作的诸多启示 ,尤其是《圣经》中的《雅歌》为他表现人性与神性的牧歌性提供了语言和价值资源。  相似文献   

12.
西昆体诗虽孕育于宋初馆阁唱和之风,但并不能说就是贵族文学,其代表人物杨亿风骨清亮,具有独立于皇权的人格意识,在他身上显示了宋代士人典型的气质人品;西昆体与白体,不仅对立,而且相互渗透、并行发展,故它实际上是白体、义山体、唐彦谦体混合的产物,一方面重视知识积累和文化素养,符合宋代文化的内转趋势,另一方面使白诗和晚唐诗的讽谕精神在馆阁唱和这一特定创作机遇中得到了传承;杨亿咏史诗的规讽之意,以及他的咏物、咏怀诗中的个人感怀,可称盛世哀音。西昆体不仅仅是对晚唐诗风的简单“复归”,它为真正的“宋调”的成立也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沈从“精神失常”时期,存在着孤独与绝望,造成这种“精神失常”有其外部原因,更重要的是沈从的内心世界,正是这种“绝望的抗战”的精神的表现。  相似文献   

14.
情歌对唱曾经是湘西一个古老而浪漫的传统,是湘西儿女恋爱的媒介.这一传统文化资源被沈从文吸纳进小说中成就了一个灵动飞扬的"湘西世界".情歌在沈从文的小说中是想象的翅膀和浪漫的源泉,是小说人物形象诗意的栖居,是湘西儿女自然生命形式的吟唱.情歌是"湘西世界"一个特有的美学符号,情歌增添了沈从文小说的诗化色彩,具有突出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沈从文湘西小说《边城》、《长河》中人物性格变化和社会历史环境变化的分析 ,寻找沈从文笔下理想人生形式和现实之间矛盾的原因 ,从而使沈从文的文化批判的意义和成因得以凸现  相似文献   

16.
周作人早年译介的日本狂言,倡导的“歌谣运动”对沈从文早期戏剧和小说创作有较大影响。而周作人对沈从文最大的影响是其性心理学思想,它直接促成了沈从文自然人性观的形成,并进而影响到他的小说创作。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学术界已经公认沈从文的《边城》有牧歌般的田园诗风格,在诗意性的话语和简约的叙述中,作品笼罩着一股淡淡的忧伤,用沈从文的话说,就是“美丽总是愁人的”,而这种“淡淡的忧伤”是和沈从文的“寂寞”分不开的,这种寂寞来自“另一种情感的堆积”,还来自作家在文坛的孤独寂寞,也来自深刻的民族文化心理的孤独感。  相似文献   

18.
沈从文小说中水意象的文化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以湘西为题材的小说中,沈从文常将人事的哀乐置于水边加以描绘,水,不仅仅是沈从文小说创作的背景,而且水还有着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水既给了沈从文创作的灵感和智慧又给了他孤独的享受,在作品中,水,还成为阻隔有情人相会的不可逾越的障碍。  相似文献   

19.
“生命”作为沈从文小说浪漫色彩的维度之一,成为研究沈从文小说浪漫情怀的重要切入点。对于“生命”这一抽象概念,可以从血性生命力、直面和体验“死亡”、至善至真的爱情、粗糙而优美的灵魂四个方面来管窥其“生命”之“理”。这种“生命”背后有“神”的痕迹,也有“庄严”的理趣,流露着作家的“浪漫情怀”。  相似文献   

20.
从沈从文笔下的女性形象看沈从文的心灵世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沈从文作品中塑造的女性形象进行深入分析,来剖析沈从文由此所反映出来的创作心理与心灵世界,进而探究沈从文所代表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