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2012,(9):92-92,F0003
申旭辉,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研究员,空间对地观测技术应用实验室主任。兼任中国地震局卫星计划实施专家组组长,中国地震学会空间对地观测专业委员会主任,国家遥感技术标准化委员会委员,中国航天战略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  相似文献   

2.
谢富仁1956年12月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5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学系。现任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地质学会35、36届理事,中国地震学会理事,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力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地质学会构造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委员,《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副主编,《华北地震科学》副主编,《地壳构造与地壳应力文集》副主编,《地震》期刊编委,《西北地震学报》编委,《国际地震动态》编委。主要从事地质构造、地球动力学、构造应力场和地震区划研究工作。曾获国家科技技术进步二等奖一项(排名第五),国家地震局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排名第一),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优秀成果二等奖一项(排名第一),发表论文60余篇,1996年入选中国地震局首批跨世纪科技人选,并获人事部授予的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  相似文献   

3.
年轻,意味着蓬勃向上;年轻,意味着充满希望。生于1979年的孙军杰是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的一名青年科研工作者,年纪虽轻,却在岩土工程和地震工程等研究领域颇有建树:2004年以来,他以主要负责人身份参加国家级科研课题3项、省部级科研课题5项,主持省部级科研课题1项、院所长基金科研课题2项、  相似文献   

4.
廖朝林,男,苗族,1953年3月出生,湖北咸丰县人,中共党员、大学本科、研究员。现任湖北省农科院中药材研究所所长、党总支书记,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中药材研究分中心主任。近5年来,廖朝林主持并组织实施的国家级重大科研课题11项,省级重大  相似文献   

5.
《大众科技》2008,(5):6-6
“我们再也不需要用美国资料研究我国本土强震的衰减规律了。”“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项目总工程师、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陈鑫连研究员自豪地告诉记者。这项历时数年、耗资22.8亿元,我国最大的防震减灾科学工程近期在京通过验收,标志着我国防震减灾基础设施和技术系统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相似文献   

6.
2003年3月17日,中国地震局老科协成立,2003年12月18日,中国老科协正式批准了中国地震局老科协加入中国老科协、成为地震分会的申请。如今,地震分会拥有会员471人,其中高级工程师、研究员439人,占93%。地震分会在中国老科协的领导下,贯彻江泽民同志"二·四"题词精神及钱正英会长提出的16字工作方针和  相似文献   

7.
正日前在北京房山区发生2.7级地震,震源深度0千米。地震发生地位于房山区大安山乡,经北京市地震局核实,此次地震属非天然地震。矿震不可轻视非天然状态下也能发生地震?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研究员陈会忠介绍,非天然地震包括由爆破、开采、核试验等引起的地震,一般指人工造成的一些工程性的地震。本次房山地震就是京煤集团大安山煤矿一座废旧矿道垮塌引发的矿震。一般而言,矿震的发生原因是矿区开采人为地改变了原本稳定的地质结构,导致矿区受力不均引发地  相似文献   

8.
《学会》2004,(12):47-48
杜少武,1965年4月生于福建泉州,1987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系,获学士学位;1987年到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工作,1994年被评为助理研究员,同年应聘新加坡国立大学化学系助理研究员,并于1999年获博士学位。1999年至2002年在美国德克萨斯州贝勒大学化学系做博士后工作,2002年  相似文献   

9.
10月9日,973计划2007年立项的“城市工程的地震破坏与控制”项目在哈尔滨正式启动。该项目由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等八个从事地震工程研究的单位承担。  相似文献   

10.
减轻地震灾害对社会大众的危害是地震工作的根本目标。预测地震,尤其是在地震即将发生时预测出地震是减灾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途径,同时又是最困难的途径。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所王洪体研究员为首的研究小组多年来致力于精密主动地震监测,探索实现短临地震预测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1.
谢庭生教授,1965年毕业于湖南农学院土壤农化专业,现为湖南省经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95年被评为湖南省优秀中青年专家,当选中共湖南省第七次党代表大会代表,1998年被评为湖南省优秀党员。2001年被中国科协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获湖南省人民政府颁发的“湖南省农业科技突出贡献奖”。2002年被省委、省政府评为首批湖南省优秀专家。他长期从事土地资源系列研究和农业区域开发研究,先后主持和完成科研项目20多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相似文献   

12.
专家简介:田家勇,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研究员。1996年以来,一直从事弹性动力学理论和应用方面的研究工作。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SCI正式收录21篇,EI收录25篇,ISTP收录3篇。  相似文献   

13.
许宗富,沈阳科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原中国科学院沈阳专利事务所)经理,专利代理研究员,专利代理人,律师。他毕业于华东石油学院,毕业后分配到沈阳电子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获辽宁省科技成果奖和沈阳市科技成果奖各2项,并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1985年,取得专利代理人资格,1991年,被评为辽宁省优秀共产党员和被中国专利局授予全国专利系统先进个人称号。  相似文献   

14.
张艳 《科学中国人》2007,(10):107-107
方康玲武汉科技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科技大学自动化学科学术带头人。1968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现任中国自动化学会智能自动化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控制与智能管理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北省自动化学会副理事长、湖北省计算机学会理事。1986年被原冶金部评为"全国冶金教育先进工作者",1995年被评为"湖北省优秀共产党员",1998年被教育部评为"全国优秀教师",2000年被评为"湖北省劳动模范",2003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4年被授予"湖北科技精英"等荣誉称号。2004年获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相似文献   

15.
正湖北理工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是我国最早开设环境工程专业高等教育的教学点之一,经过30多年的建设,现已发展为师资力量雄厚、教学和科研条件完善的专业教学学院。学院现开办环境工程、环境科学、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安全工程、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五个本科专业。其中环境工程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和湖北省品牌专业;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是湖北省本科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被评为"十二五"湖北省重点特色学科、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群被评为"十三五"湖北省属高校优势特色学科群。此外,学院已建  相似文献   

16.
张洁  陆艳 《科学大众》2013,(Z1):22-25
人物简介王晓东,华裔生物化学科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教授、美国霍华德-体斯医学研究所研究员、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所长。自1995年以来,主要致力于人体细胞凋亡的研究。2004年被评为美国科学院院士,并获得多项国际生物研究奖,其中包括2004年美国科学院分子生物学奖、2006年"邵逸夫生命科学与医学奖"。  相似文献   

17.
武汉地震科学仪器研究院有限公司是在武汉东湖高新注册的高新技术企业,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是集科研、开发、生产为一体的高新技术科技实体。其自主研制生产的地震和前兆仪器,达到国内外同类仪器的先进水平。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省部级奖37项。武汉地震科学仪器研究院有限公司下设多个专用实验室和实验基地,在研制开发地震专用观测仪器和设备的基础上,近年来承接了多个国民经济建设中大型工程的地震监测相关仪器和设备的研制生产任务,其中,与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合作研发的核电地震仪表系统和高速铁路地震监测系统,在国内核电站及高速铁路等重要工程的应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8.
唐守正,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信息研究所研究员、首席科学家、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著名森林经理学家、林业数学家。1991年被授予“有突出贡献的博士学位获得者”称号,1994年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2000年被评为“全国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2004年被授予“全国归侨侨眷先进个人”荣誉称号,2004年获“林业重大贡献奖”。  相似文献   

19.
福建省数字地震科普馆是一个全新的地震科普宣传平台,分为网络版和单机版,其成果既是一个地震科普宣传作品,又是一个地震科普宣传的平台。该平台应用数字化网络化的技术,利用福建省漳州、泉州、莆田等地的实体地震科普展馆和地震台站等实景,采用360度全景技术,结合视频、音频和图文等方式,将实体的地震科普馆虚拟数字化。融入地震科普知识,建立虚拟仿真的地震科普展馆,并通过互联网和光盘形式向民众提供地震科普知识宣传服务,以实现科普宣传受众的最大化。福建省数字地震科普馆荣获福建省地震局2012年防震减灾优秀成果一等奖,被评为中国地震局“十一五”以来最具应用实效的十项科技成果之一。  相似文献   

20.
现任地理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的郑度1989年底被中国科学院授予先进工作者称号。但这并不是第一次走上领奖台。他还曾于1963年和1977年分别被地理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评为先进工作者,又在1984年获中国科学院首届竺可桢野外科学奖。他长期奋战在沙漠、高寒缺氧的青藏高原、道路艰险的横断山区和渺无人烟的喀喇昆仑和昆仑山脉,为我国自然地理学,特别是高原和山地研究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成为我国中青年地理学家中的佼佼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