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唐君毅是现代著名的哲学家,也是现代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以阐释儒家学说之思想价值为己任,尤其重视中囱文化中的人文主义精神。他高扬起人文主义的旗帜,以批判的态度重新审视中国的传统文化,肯定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寻求中国传统文化之现代转换的最佳途径,这对于克服民族虚无主义,妥善地解决传统与现代、中学与西学、冲突与融合等方面的矛盾,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文化体系,无疑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闻一多在国难当头之际,透过现实的腐朽镜像,看到中国儒家传统文化最虚伪和最丑恶残忍的一面,并认清了当时黑暗现实的本质,于是由原来崇尚中国儒家传统文化转变为批判中国儒家传统文化,并声称自己读中国书是要戳破他的疮疤,志在摧毁那病入膏肓的封建精神堡垒乃至现实社会制度.纪念五四运动、发扬民主精神,要努力发掘闻一多对当今时代具有认识价值和教育意义的品行.  相似文献   

3.
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加坡的成功崛起打破了现代化的"西方模式",在精神层面确立起符合现代化需求的文化价值观,这得益于新加坡对中国儒家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传承。本文重点剖析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加坡儒家伦理课程的开设与当代传统文化课程的发展,并得到如下结论和启示:明智的文化战略对新加坡现代化的成功发挥了不可取代的作用;儒家传统文化是消除现代人精神层面问题的一副良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必将成为现代文化价值观的有益因子。  相似文献   

4.
《文化宣言》是当代新儒家的理论纲要。从一本性、宗教性和学术精神三个方面掘发了中国文化的特质,周详地论证了中国文化的发展与科学、民主的关系,并积极探寻世界文化的未来趋向。其学术价值在于,展现了当代新儒家对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雄心与壮志。拟对宣言进行深入剖析,以期廓清他们强烈的忧患意识与救世情怀。  相似文献   

5.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它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便一直居于主导地位,且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民族历史的各个时期。中华传统武德正是在儒家文化的熏陶下逐渐发展起来的,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伦理文化。中华传统武德彰显了儒家"仁"的精神内核,蕴涵了儒家"义"的伦理精髓,富含了儒家"礼"的精神要旨,凸显了儒家重"信"的伦理观念,映示了儒家尚"勇"的仁德践履。当前,加强武德教育,对提高习武者的道德修养、培育人文精神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保守主义思潮主要是指自近代以降迄及五四前后,在强烈的民族生存危机意识的刺激下,一部分以承续中国文化精神为使命的现代知识分子,力图恢复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传统的本体和主导地位,重建中国文化的伦理精神象征,并以此为基础来吸纳、融合、会通西方文化,建构起一种继往开来、中体西用式的思想文化体系,以谋求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现实出路的一种思想文化倾向。在20世纪中国历史上,保守主义主要是从文化的意义上来说的,文学上的保守主义只是作为文化保守主义的一个次要部分而存在,它与文化紧密相关。在中国新文学发展的历程中,文化保守主…  相似文献   

7.
论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传统文化精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文描述了20世纪的中国作家在创作实践中对中国传 统文化精神的继承和创造性阐释,分别论述了儒家、道家精神对现代文学的深刻影响,显示了传统精神与传统文化的紧密联系,这对于我们感悟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现代因素,对于进一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积极精神,实现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转型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8.
儒家教育理念是一种和谐的教育模式.它强调仁厚之风的道德约束,重视有教无类的个人培育,体现了一种和而不同的合作精神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对于既定信念目标的不懈追求.传统儒家的这种教育理念塑造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形象,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进步.因此,准确地解读儒家经典的内涵,深入研究中国自己的教育与文化,以理性的态度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强化对自身文化的认同,从而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9.
从中国传统文化入手,深入地分析和批判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指出了市场经济特征与儒家伦理道德精神相结合的极端重要性,同时阐明了继承和发扬儒家伦理的优良品德,是贯彻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基本方略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0.
儒家传统思想的诞生和发展过程可以看作是儒家产生、发展以及吸收本民族、外来文化的一个过程,儒家传统思想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而且对现当代文学教学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和至关重要的。在教学过程中,抱着兼容并蓄的博大胸怀,理智地对待儒家传统文化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而言不仅是一种历史的传承,而且也极大地丰富了现代文化思想体系。更为重要的是,对现当代文学教学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极大地提升了学生学习现当代文学课程的综合能力和素养。本文主要围绕儒家传统思想在现当代文学教学中的重要性这一话题详细而有序地展开。  相似文献   

11.
论中国山水画的阳刚之美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中国古典山水画中所体现的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贯穿着整个中国山水画史。阳刚之美在中国文化与自然山水中都有非常明显的体现,这对中国山水画有着深刻的影响。中国山水画的阳刚之美给人以雄强奋进、积极向上的艺术享受,是我们自强不息、不畏强暴的民族精神的象征。  相似文献   

12.
韩愈素以儒学传人自居。他的执着的儒学精神集中体现在他对传统的儒家礼乐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无论他居朝还是在野,主敬明德,以孝悌为本,严守礼仪,以礼治国是他一以贯之的礼治思想。刺潮八月,礼治精神尤显。不但劝帝封禅、置办乡校体现出其治国以礼、整饬朝纲之本怀,其祭神、祭鳄都彰显出寓儒家礼乐精神于民俗文化之中,借以敦亲睦俗之目的。他是真正的儒家礼乐文化的呵护者。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建筑思想及装饰风格深深植根于以儒道思想为主干的传统文化精神土壤里;现代室内设计也积极汲取儒家以人为本、和而不同、尚中之道,以及道家师法自然、天人合一等文化精神,巧妙地调动色彩、空间、材料等因素,设计出具有传统文化底蕴的空间造型。对于现代室内设计来说,儒道文化精神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张璘 《教书育人》2010,(5):108-109
一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 文化的概念是指一切与政治、经济、科技、艺术、风俗、宗教、建筑、历史、国家、民族等有关的精神和知识的总和。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各阶层人民的价值观念、精神和知识等。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是以儒家的政治伦理道德哲学为核心,以“诸子百家”思想为辅的一个传统哲学体系。它基本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  相似文献   

15.
儒道文化对中国人的深层文化心理有着深刻的影响,《西游记》在长期流传过程中经过无数人的加工改造,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思想情绪,也反映了中国人的深层文化心理,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儒道文化的印痕。吴承恩是一个典型的儒家知识分子,并对道家文化也有一定的研究,由此我们也认为在他的人物身上肯定也熔铸了作者的儒道思想。现从猪八戒的为我与唐僧的利他、猪八戒的阴柔与孙悟空的阳刚、猪八戒的精神逍遥与沙僧的道德自律来分析儒道文化。  相似文献   

16.
我很早以前,就想写一部中国政治制度史。一则我认为政治乃文化体系中一要目。尤其如中国,其文化精神偏重在人文界。更其是儒家的抱负,一向着重修齐治平。要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绝不该忽略中国传统政治。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文化的求共性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具有追求事物共性精神的特质。如儒家在价值观、人论等方面、道家在本体论、辩证法思维等方面都明显表现出对共性精神的追求;中国传统文化对“合”、“同”、“通”等范畴的追求也是对共性精神的追求;中国传统艺术的特点也反映出对共性精神的追求。  相似文献   

18.
拟通过一批具有"侠义精神"的古典舞作品作为切入口,阐述当代古典舞创作与传统的崇侠文化心理具有紧密联系:一、与古典舞脱胎于戏曲、武术的文化源流有关;二、与弘扬阳刚美学的审美追求有关;三、与追求强烈的舞蹈视觉冲击效果有关。四、与弘扬民族传统的文化精神有关。侠文化精神是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研究挖掘古典舞剧目创作中的崇侠文化心理有利于这种精神财富在新的时代里继续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的伦理道德、等级文化借助统治阶级的政权力量,形成一个在结构功能上落后的、排他性极强的稳定而僵化的体系,严重地阻碍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巴金深感传统文化的封闭保守与愚昧落后,尽力打破与走出传统文化的束缚,开始了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与突围。在《寒夜》中,巴金从旧社会常见的小家庭出发,在广阔的社会生活场景中叙述一个小人物屈辱的生和孤寂的死,为读者展现了一幅抗战末期普通知识分子的悲惨生活图画,解构了儒家修齐治平的精神和温柔敦厚的中庸,批判了儒家伦理教化对人性的扭曲和对正直之士的毒害。  相似文献   

20.
推动儒家义利观的现代转化,是新时代增强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课题。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中国共产党对传统儒家义利观的改造,经历了以破为立的伦理觉醒、破立结合的内涵重构、辩证统一的科学阐释、守正创新的价值拓展四个阶段,并科学地回答了义利的价值基础、辩证统一等问题,进一步肯定和发展了儒家义利观在个人道德修养、振奋民族精神、国际交往等方面的重要价值。中国共产党对儒家义利观的传承与发展,既体现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礼敬自豪的态度,又显示出立足现实、改革创新的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