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1 毫秒
1.
我要讨论的是20世纪20、30年代上海带有现代主义元素的文学,范围包括新感觉派、象征主义文学、左翼文学和范围较为广泛的“唯美—颓废文学”。上海是现代主义全球旅行的一个重要驿站,但正如李欧梵指出,中国的现代前卫作家虽然在新文学运动中引荐了许多西方现代主义的代表作家,不过我们很难在这些中国作家本人的创作上找到标志明显的现代主义特色。  相似文献   

2.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个文学流派,已然是一个既成事实。它试图表现出对现代主义的批判和超越,但其"不确定性"内涵和创作仍然孕育于现代主义之中,还不足以意指一个新的"现实"或"世界观"。本质上,它与现代主义是并蒂共生的统一体。后现代主义作家唐·德里罗的文学创作向现代主义、甚至向传统叙事回退的态度,典型地表明:后现代主义作家已有的创作实绩和作品本身体现出的精神指向,尚不足脱离现代主义自成一统,一定程度上仍在现代主义的范畴之内,不过是现代主义文学内部一个分支的继续。  相似文献   

3.
现代主义文学,又名现代派文学,是现代西方文学中一支重要的力量。第1次世界大战前后,现代主义在欧美掀起第1次高潮。随后经过短暂的沉寂,在二战后再次以席卷之势,风靡整个欧美文坛。其间,涌现出一大批世界著名的作家作品,堪称西方文化史上的奇观。就其发生与发展的背景而言,对现代主义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本世界两次世界大战和两次革命运动。两次仅仅相隔20年的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巨大灾难;它们在毁灭着人类苦心积累多年的社会物质财富的同时,也毁灭了西方人们对“理性社会”所抱的最后一丝希望。亚非拉殖民地相继爆…  相似文献   

4.
我国文学和世界文学的传统现实主义,采用以再现性为主体的艺术手法。随着近年来的改革、开放和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引进,在我国一度兴起了一个现代主义文学热,这类作品则采用表现性的艺术手法。与此同时,个别对现代主义文学感兴趣的作家和评论家却大肆鼓吹,说什么现实主义早已过时, 现代主义即将取代现实主义等等。我国文学的发展趋势真是这样的吗?这恐怕是剃头挑子一头热罢了。  相似文献   

5.
论中国现代主义文学的人学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现代主义文学借助于西方的现代主义哲学理论来批判中国传统的人学观念,提出了现代主义的人学观念和文学观念,完成了人的第二次发现,确立了中国现代主义文学的哲学基础;通过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对人的自然欲望的合法化、对野性的张扬和对超人意识的倡导来完善中国人已残缺的人性,为中国现代社会和现代文学的转型提供了现代化的人学观念.  相似文献   

6.
西方现代主义的创作和理论自1978年以来被我国文坛重新引进.当时有许多因素促使新时期作家去接受现代主义影响:刚刚结束的十年浩劫真象现代主义展示的梦魇世界;一度弥漫全国的现代迷信反过来启发了他们怀疑否定的精神;长期的自我压抑使他们重申人的权利和人道观念;粉刷现实的“假大空”文学使他们寻求内心深处的真实;他们不满于机械反映  相似文献   

7.
在社会历史、文学史发展的交汇处,总有一些跨时代的人物处于新旧思想的交锋中,20世纪英国作家劳伦斯就是这样一位人,他的创作既根植地传统现实主义,又汲取了现代主义文学的精髓,价值取向呈现为传统力量与现代力量形成的合力,这种合力走势又表现在他对人的生命本能的大胆张扬上,有人把劳伦斯不加分析地列入现代主义作家中是片面的。  相似文献   

8.
现代主义文学是欧美有影响的文学流派之一,广泛地反映了现代社会的矛盾和人们的心灵状态。D.H.劳伦斯是二十世纪英国文坛伟大的现代主义作家之一,他的小说《恋爱中的女人》无论从创作题材还是表现手法都具有明显的现代主义特征,主要表现在:作者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批判和小说中主要人物的心理描写。  相似文献   

9.
史国栋 《农村教育》2007,(12):55-55
最近几年随着西方现代主义的文学作品人选高中语文课本,结束了长期在中学否定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历史。承认了独立的人性.承认西方现代派对文学观念和文学手段革新。当代中国经过三十年改革开放,社会面貌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由传统农业社会急剧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西方国家一百多年前出现一些问题到现在也在中国应运而生。现代社会在充分开拓人的视野,扩大人的选择天地的同时,也给人带来空前困惑。人们现在最常说一个词就是“机遇”,  相似文献   

10.
张学军教授的《中国当代小说中的现代主义》(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是当代文学领域研究现代主义的一部新的力作。作者从心理分析、存在与选择、意识流、荒诞意识、象征与寓言、审丑观念、叙事策略、形式实验、生存困境等九个方面进行切入,以大量的文本分析为基础,来考察现代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创作实践。这九个方面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最主要的特征,也是中国当代小说中现代主义的最集中体现,由此入手就可以展现当代小说中现代主义丰富而复杂的整体风貌。该书从比较文学的角度论析了中国当代小说中的现代主义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联系与差异…  相似文献   

11.
“小说是文学”这一命题近代始得普遍认同。“五四”后,在西方流行的小说原理、小说观念大规模引入中国的背景下,中国“小说”观念经历了一个通过知识背景转换而争取独立地位——取法美国、法国小说观念以图创新——融会俄苏现实主义小说理论、英法现代主义小说理论等外来资源而力图自创新路——酿造出作家富于个性特色的小说观念这样一个演化过程,从中可窥见现代历史文化语境的迁延。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30年代形成于上海的新感觉派为中国文坛引进了观察城市和城市生活的一个全新的视角,以现代主义的表现手法及时写出了“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所感受到的现代情绪”,使新文学有了真正意义上的都市文学。新感觉派三位主要作家由于各人的经历、文化素养和艺术趣味不同,个人观察都市表现都市的角度、方法、深度也就不同。本文简单分析了他们都市感觉的不同特点,并在与茅盾张爱玲两位都市作家的粗略比较中揭示新感觉派在都市文学发展中的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13.
赵昉 《语文知识》2010,(3):62-63
毋庸置疑,20世纪是迄今人类所遭遇的最为复杂、曲折的一个时代,相对恒定、整齐划一的“前现代”向着日新月异、革故鼎新的“现代”一路高歌猛进,而文学也理所当然地成为20世纪现代性景观的构成部分之一。文学与世界之间存在着远比机械模仿更复杂的互动关系,对现代主义文学的研读无疑是描述20世纪世界现代图景的一种有益探索。可从教学实践来看,裹挟在“人文学科危机”中的现代主义文学课程却往往深陷于尴尬之中。  相似文献   

14.
我国当代女性作家创作的活跃和女性文学的繁荣,与女性作家的生活态度及文学观念关系密切。当代女性作家的生活态度是积极而洒脱的,她们在享受生活的同时,着力追求生活质量。在文学观念上。她们把写作看作是生活方式的一部分,认为文学只能是作家心灵自由和真诚的自然表露,作家的责任感应该是对审美的自觉把握和在作品中熔铸作家一己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15.
徐訏被认为是一位现代主义作家,但是与西方现代主义作家不同的是,徐訏的创作思想和创作背景更具民族特性。他更多地关注了人生的审美关系,探索人性意义的空间,寻找人的生命标准,其目的依然是建立一个和谐理性的世界。通过把西方哲学的外在超越和东方哲学的内在超越结合起来,徐訏创造了一系列“中国化”的现代主义作品,为现当代文学提供了一种独具特色的现代性体验文学范本。  相似文献   

16.
二十世纪最后二十年由于政治环境宽松,中国新时期文学大量接受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及其思潮理论的影响,作家们开始注重文学的主体性特征,本文主要考察西方文学意义上的意识流小说作为进入中国的第一股现代主义潮流如何被引入中国、如何被中国当代作家吸收借鉴,在对它的运用过程中所发生的归化和嬗变及这种变化对中国当代文学融人世界文学潮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美国二十世纪文学史上,舍伍德·安德森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作家。本文以其代表作《小镇畸人》为研究对象,从现代主义视角分析其现代的创作题材、写作技巧及非凡的表现手法,充分体现出了作者的现代意识。  相似文献   

18.
二十世纪最后二十年由于政治环境宽松.中国新时期文学大量接受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及其思潮理论的影响,作家们开始注重文学的主体性特征,本文主要考察西方文学意义上的意识流小说作为进入中国的第一股现代主义潮流如何被引入中国、如何被中国当代作家吸收借鉴,在对它的运用过程中所发生的归化和嬗变及这种变化对中国当代文学融人世界文学潮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给中国当代文坛注入了新的血液,它丰富了文学创作的表现手法,为当代新老作家的创作扩大了艺术视野,促使文学观念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在这股思潮影响下产生的一种被称为“新潮小说”的作品最为引人注目。研究这类小说将有助于我们从整体上把握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发展历程及其给中国当代文坛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宿命观念在哲学和文学中源远流长,不能简单地判定它是对是错,尤其在文学中,“宿命论”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生发点。它赋予了文学以哲学的高度,而哲学高度也正是拥有终极关怀的人文学者、作家、诗人们的一种最高追求。宿命观念在中国现代文学中表现为神秘感、对自然的崇拜以及或强或弱的偶然性。这些现代作家在处理宿命题材时大都保持从容淡泊的心态,同时造就一种“平淡自然”的风格,这显然与西方不同。中国现代文坛上具有宿命观念的作家大多数都是独立于他们所处时代的主流话语之外的,且多具有哲学背景,但作家个体在宿命观念的理解和表达方面有很大差异。哲学范畴的宿命观念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现代文学作品的精神品格,值得当代文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