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记者部落     
《青年记者》2005,(8):28-28
20岁,他开始投身心仪的新闻工作,但真正做新闻时已经将近50岁了。可以说,他的新闻生涯没有什么传奇的色彩,但是中间又充满了很多曲折。回首自己的新闻人生,他最大的心愿是,如果有来生还是当记。本期《传媒骄子》关注原《人民日报》总编辑、清华大学教授、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范敬宜。  相似文献   

2.
在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省委党校2003年12月15日举办的深入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职业精神职业道德学习教育活动第一期培训班上,《人民日报》原总编辑、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范敬宜同志应邀作了《谈谈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的报告,受到与会者的热烈欢迎。本刊分两期摘要刊登范敬宜同志的这篇报告,以供大家学习。  相似文献   

3.
如果有来世,还是做记者--范敬宜谈新闻记者的修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范范敬敬宜宜谈谈新新闻闻记记者者的的修修养养02年4月21日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正式成立 ,《人民日报》原总编辑、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范敬宜受聘担任首任院长。此前 ,范敬宜曾来到清华大学 ,与新闻本科班的同学座谈。范敬宜通过自己的经历 ,深入浅出地论述了做一个记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热爱新闻事业、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和良好的工作作风。当天 ,听课的同学在“水木清华BBS”上称赞范敬宜“风趣的谈吐 ,真挚的爱心”,是一位“可爱的长者”。下面是这次谈话的主要内容。如果有来世 ,还是做记者我对新…  相似文献   

4.
范敬宜是我国当代著名报人,是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开拓者之一,他早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中文系,1951年投身新闻事业,历任《辽宁日报》副总编辑、《经济日报》和《人民日报》总编辑等职,2002年4月被清华大学聘为教授、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范敬宜从事新闻工作长达半个多世纪,他的新闻作品生动地记录和反映了新中国历史的变动,其中很多评论作品是中国社会特别是农村的真实写照,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改革、社会发展的脉络。在新闻实践中,范敬宜逐步形成了其独特的新闻观。笔者从如何发现和采访新闻、如何写新闻,如何提高记者的素养等方面,把范敬宜的新闻观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对重大事故的报道是媒体的一项重要任务。由于种种原因,近年来“事故新闻”多了起来。只要稍一留意便会发现这类新闻绝大多数都是由两部分组成的。第一部分是事故的“五个W”(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即事故本身。第二部分报道事故发生后,地方和部门领导组织抢救,处理善后事宜的工作。后一部分内容用的几乎都是褒扬之词。如“高度重视”、“立即赶赴现场、亲自指挥抢救、做出重要指示”、“夜以继日”、“指挥正确”、“组织严密”、“措施得力”、“抢救及时”、“妥善处理”……笔者认为,这类新闻的第二部分不仅毫无必要,有时…  相似文献   

6.
首届中国传媒领军人物年会暨第三届中国传媒创新年会于1月17习在北京召开。年会由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传媒》杂志社主办,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联办。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李东东,全国政协常委、中国记协名誉主席、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邵华泽,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陈希,人民日报原总编辑、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范敬宜等领导出席了开幕式。  相似文献   

7.
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史学会(下文简称“学会”)于2008年10月25日成立。著名新闻史学家吴廷俊教授当选为首任会长。吴廷俊教授长期致力于中国新闻史和新闻传播教育的研究,他还长期担任华中科技大学新闻系系主任、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院长等职务。  相似文献   

8.
曾在原《东北日报》当过记者、编辑的范敬宜先生,经过十年动乱和多年的“右派”生涯,最后又先后担任《经济日报》、《人民日报》总编辑,现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从他丰富而又传奇的人生经历以及新闻从业经历中,我们可以深深体会到党的新闻工作者的崇高责任和使命。中国新闻事业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闻事业,到底该贴近什么,怎么样贴近?范敬宜先生给了我们最好的诠释,那就是要用心实践,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相似文献   

9.
范敬宜是我国当代著名报人,他早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中文系,1951年投身新闻事业,历任《辽宁日报》副总编辑、《经济日报》和《人民日报》总编辑等职,2002年4月被清华大学聘为教授、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范敬宜从事新闻工作长达半个多世纪,他的新闻作品生动地记录和反映了新中国历史的变动,其中很多评论作品是中国社会特别是农村的真实写照,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改革、社会发展的脉络。眼中时时有新闻一个记者的本领,首先体现在善于发现新闻上。范敬宜认为,第一,记者要有全局观念。不了解大局,只是一个文字匠。胸中有了大局,就会有比较…  相似文献   

10.
本刊讯(记者 杨嘉)首届中国传媒领军人物年会暨第三届中国传媒创新年会于1月17日在北京召开.年会由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传媒>杂志社主办,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联办.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李东东,全国政协常委、中国记协名誉主席、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邵华泽,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陈希,人民日报原总编辑、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范敬宜等领导出席了开幕式.  相似文献   

11.
春分时节,海峡彼岸传来一个讯息:台湾同行要利用春假的机会,组团到大陆来“踏青”。路线是北京、武汉、上海、广州,访问位于这几个城市的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暨南大学几家新闻院系和当地新闻媒介,并游览名胜古迹。代表团团长为台湾大众传播教育协会会长、文化大学新闻暨传播学院王洪钧教授,副团长为著名者报人成舍我的女公子、台湾新闻学会副理事长、世界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成嘉玲教授。顾问两人,一是台湾新闻学会会长、曾任蒋介石先生秘书的楚崧秋教授,一是台湾报业协会会长、《民众日报》董事长李瑞标博士。团员中有台湾政治大学传播学院、文化大学新闻暨传播学院、世界新闻传播学院、台湾艺专的院长、系主任、教务长和《联合  相似文献   

12.
2009年10月31日至11月1日.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借院庆80周年纪念日,盛邀近80位来自全球各国以及中国两岸三地的新闻传播学院院长、研究机构负责人以及20余位学者云集复旦大学,举办了一场为期两天、以“媒介化时代的新闻传播教育:理念、目标及对策”为主题的“全球知名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论坛”。此次论坛是近几年来国内新闻传播教育界规模最大的一次国际学术会议.旨在共商媒介化社会语境下的新闻传播教育大计。论坛由复旦大学新闻传播与媒介化社会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主任童兵教授主持。  相似文献   

13.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于2002年4月成立,学校聘请我国新闻传播界资深人士、人民日报社原总编辑范敬宜先生担任第一任院长。学院前身是1985年在人文学院设立的编辑学方向和1998年成立的传播系。学院以"素质为本、实践为用、面向主流、培养高手"为办学宗旨,  相似文献   

14.
本刊记者(以下简称"记者"):李院长,您好!我们知道,2010 年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更名为"全球新闻与传播学院",这是在您担任院长后的一次重要改革,那么学院更名后与之前在发展的目标及教育模式上有怎样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首届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国际论坛《北京共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新闻界》2005,(6):31-32
11月19日下午和20日上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50年庆典的内容之一——“首届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国际论坛”在逸夫会议中心举行。来自国外7所大学的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或代表与国内60多家新闻传播院系的院长、系主任进行了充分的交流。20多位中外新闻传播学院的院长或院长代表发言。与会者在发言中谈到,这是一次世界新闻传播教育界领导者的重要聚会,为新闻传播教育的国际交流翻开了新的一页。19日下午,来自世界各地的70家新闻传播院系院长、系主任和负责人共同签署了包括五项内容的《北京共识》。  相似文献   

16.
新闻广告,通过新闻的形式来做广告,完全是一种“挂羊头卖狗肉”的行为,比起赤裸裸的广告来,更令人厌恶。不管什么样的广告.以广告的面目出现,直接告诉你那是一个广告,要不要看随你,你可以喜欢.你也可以讨厌直接跳过。但“新闻广告”就不一样了,它是以新闻的面目出现的,让读者以为是新闻,看下去才发觉原来是一则广告。广告是真君子或者真小人,但“新闻广告”就是十足的伪君子了,  相似文献   

17.
9月4日,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将于2005年3月在深圳举办第一届中国国际新闻摄影比赛。首届中国国际新闻摄影比赛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组委会名誉主任由邵华泽、范敬宜、徐光春、吕厚民担任,主任是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长、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于宁。评选委员会主任由中国新闻摄影学会执行会长、新华社摄影部主任徐祖根担当,届时还将另聘世界著名的新闻学家、新闻摄影理论家、图片编辑、摄影记者14人(总数15人)组成具有国际水准的评选委员会,评选各国记者、摄影师在2004年度拍摄的新闻照片。组委会主任于宁9…  相似文献   

18.
本刊讯近日,武汉大学珞珈新闻与传播论坛2006年春季学术报告会开讲。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展江教授妙语分析“市民社会视野下的商界与新闻界关系”后,深圳大学文学院院长、传播学研究所所长吴予敏教授详解“作为现代性凝视焦点的媒介形象”,然后是深圳大学文学院教  相似文献   

19.
潘程 《青年记者》2007,(20):88-88
人民日报原总编辑、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范敬宜最近以自己丰富的新闻人生为线索,给中国电力报社全体员工上了一堂生动的教育课。  相似文献   

20.
谈新闻写作中的『物』『意』『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是对客观事物的报道,是主观反映客观的产物。新闻写作作为写作的一种形式,它是客观存在和大脑思维共同作用的结果,必然要经历一个由“物”到“意”再到“文”的过程。新闻中的“物”是客观事实,是记者的采访对象或观察对象。它是新闻的本质属性之一。从客观事实到新闻,要经历一个中间环节──作者的头脑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加工。这一过程就是新闻写作的“意”。人脑反映客观事物,不是机械、直观的反映,而是自觉的、能动的反映,它是指作者从客观世界中得到各种材料后,经过大脑的思考,形成某种思想认识,这是新闻“意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