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修平个子很高,站在那里,坐在那里,都静得如远处的一株秀竹。 李修平天生丽质。风过来了,风过去了,她的逸在两边的头发,就轻轻地曳过来,曳过去,随着风飘逸着。 李修平是赶来参加“十万人游铜川”开幕式的。那时,在铜川的宾馆,陶玉玲、庞敏、黄梅莹都在听歌、唱歌,李修平走进来了——她是才下飞机赶来的。此时,人们的眼光都去看李修平。李修平也看大家,很静、很平;握手、微笑、问候,毕了,人们都觉得厅里有一支歌,这“歌”不是歌,这“歌”就是李修平自己。  相似文献   

2.
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拥有众多观众。它已成为人们获知新闻信息的主要来源,是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朋友。名牌栏目培养了优秀主持人.李修平便是其中之一。1989年10月13日,李修平第一次踏进“新闻联播”演播室。从那一天起,她的工作与生活便紧紧围绕“新闻联播”的工作流程而展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小小播音间如同一个浓缩的世界,成了她的广阔天地。面对神圣的使命和责任,面对荣誉和名利,李修平又是如何对待这一切的呢? 周末,离中央电视台不远的一个茶艺馆里。灯光摇曳,轻声细语,悠扬的轻音乐抒发着牧歌般的情调。…  相似文献   

3.
1985年8月12日,部队送我到青岛电视台学习编辑、摄像。我在青岛台的第一站是新闻部。在这里,我结识了如今就职于中央电视台的著名女播音员李修平。 大约在我到青岛电视台的一星期以后的一  相似文献   

4.
夜深人静的时候,我总要看一看姐姐生前留给我的那本《新闻与成才》。在我的心目中,姐姐是一位善良文静的女孩,她很爱写作,时常对我说长大要当作家。在她的影响下,我也对新闻写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由于当时家里穷,姐姐只上到初三就辍学了,但她一直没中断过自学。1986年秋天,我高考落榜,万念俱灰。然而,不幸接踵而来,姐姐经医院诊断患了血癌,已到晚期。那是一个令我终生难忘的晚上,姐姐深情地对我说:“小军,你不能气馁,你有文化,往后会有出息的,这本《新闻与成才》是我上初中时李老师送我的,现在送给你,她会给你带来好运…  相似文献   

5.
终于见到李副区长了. 在崇文区档案局会议室,戴着眼镜,袭一款深驼色风衣,系一条咖啡色小花巾,五十开外的她兴致勃勃地踏了进来,热情地与先到的同志握手.当看到我时,她笑着摇头:"忙啊,太忙了!"  相似文献   

6.
日前,用电子邮箱给《老年日报》“旅游指南”专刊编辑李由传稿,发送完毕,立即收到李老师邮箱的自动回复。打开一看,不但知道她收到了稿件,而且出现了她所编辑的各个版面栏目设置、稿件要求及当前急需什么稿件的情况。这是我们通讯员迫切需要的东西。我把它存起来,有时间就打开看看。李的这一做法,我举双手欢迎。  相似文献   

7.
第一次去伍宇娟家的所见所闻,我至今难忘。当时她主演的《几度风华几度愁》正在京上映。与此同时,她还在本剧院正排练的话剧《桃花扇》中演李香君。从中央实验话剧院宿舍的大门一直朝北走,在一片废墟和简陋的厕所旁,我迟疑地站住了。我不敢想象,一个年轻漂亮正走红的女演员竟住在这种环境中。在一排低矮,摇摇欲坠的旧房子中居然就出现了伍宇娟的身影! 紧靠厕所的第一间小房子就是她的家。她有自知之明:“真不想让你们记者来我这里。咱们自己人还好说,海外记者几次想来这儿采访,我都拒之门外了。我怕人家笑话咱们。”她的这个“咱们”显然是指咱们的国家。真是身居陋室,心忧天下。  相似文献   

8.
在六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广东代表团的住地,记者访问李坚真代表的时候,任仲夷代表也正好来看望她。李大姐端上广柑招待客人。记者的牙齿不好,吃了一个就向主人道谢。于是,牙齿便成了我们的话题。任仲夷代表用风趣的口吻说:“我昨天掉了一颗牙,我的孙子最近也掉牙。我们两人掉牙有本质上的不同,我掉牙是衰老的表现,而他却是成长的象征。”八十岁的李坚真十分机敏。她爽朗地笑着,接过  相似文献   

9.
1997年3月初《河南日报》总编室接到了安徽省界首市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张士德的一封来信.来信说:“两个月前,我采访了我市一对父母义务抚养一个失散女孩的感人事迹,但在采访过程中,失散女孩李小可(现名范鑫鑫)一再请求记者帮她找找她的亲生父母.然而我台只是一个县级新闻单位,影响力只限于当地,希望能与贵报联手,帮助传递这位少女对亲情的呼唤,同时宣传范子红夫妇无私抚孤的优秀品质,因为据李小可讲,她的家可能就在河南.”  相似文献   

10.
《视听界》2002,(Z1)
我之所以选一位老先生写给李婵的一幅字作标题,是因为我听了几次李婵的节目,又听了别人对她的评价,加上与她聊了一个多钟头,感觉到,这个女孩有许多有别于他人的地方。李婵主持南京音乐台的《零点有约》和《午间快乐时光》两档节目各有特色,很多听众打进电话都会问:“两档节目的主持人会是一个  相似文献   

11.
报纸的走向     
牧惠 《传媒》2001,(9):22-22
前不久,美国一位精通汉语、对中国的新闻事业很有研究且有专著的人类学家来访。我们漫无边际地聊天。其中谈到中国特色的杂文,谈到杂文的园地副刊。我告诉她,我刚刚在《传媒》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我看副刊》,对一些报纸削弱或取消副刊的做法表示遗憾。她马上表示完全同意我的意见,并索取了文章的剪报。她认为,报纸有副刊,副刊有杂文,是中国报纸的特色。她在南方某城市访问  相似文献   

12.
春节前夕,记者赴辽宁阜新市采访。在市记协,听到一串让人笑出眼泪的故事。 “狐狸请客” 离开阜新时,市记协的有关领导为我饯行。做东的是市广电局的李局长。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张万勤讲了一个段子。她说,今天能吃上李局长的一顿便饭,是借了王记者的光。李局长也请我吃过饭,那是我和一位同志参加李副主席(李局长是市记协副主席)搞的活动。散会时,我问到哪儿吃饭,他说去广电局食堂吧。到了食堂,人家实行早晨预订,中午按人头供应的制度,根本没有我俩的份儿。他说,让司机自己想办法。咱们仨吃我和司机的那份饭。李局长人高马大…  相似文献   

13.
另一种污染:谈电视节目主持人风格之抄袭方红有人说,这是一个浮躁的年代。也不知从哪年起,当我们看腻了屏幕上危襟正坐,字正腔圆的罗京、李修平、沈力、李瑞英们,渴盼着充满活力、贴近观众的“新型”主持人的时候,我们的视野却一下子又被一大群花花绿绿、手舞足蹈的...  相似文献   

14.
尴 尬的 赔偿 我没 有出 过 国,出 境旅 游的 知识等 于零 。有 位 同事 出 过国 ,听 说我要 到西 欧去 ,特地 来 看我 。她 看见我 的 行 李箱 没有用 带子 捆绑 ,特地叮咛 我一 定 要有 箱带 ,否 则抵 挡不 住 飞 机 场 装 行 李 时 的 摔 打 与 挤压,她有过这方面的教训。我遵照她的嘱 咐,第二天买来 5米长的带子,对箱子 进行 了 五花 大绑 ,蛮 以为 这样万 无一 失了。 到了 巴黎 戴高 乐机 场, 将行 李从传 递带 上取下一看,傻眼了,行李箱 一 个 角 上 裂 了 一 个 长 长 的 口 子 ,别的 地方 也有些伤痕。导游一看,说应该 赔偿 。因他…  相似文献   

15.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4-1快九十岁的郝奶奶病得很重了。我去看她,她躺在床上,身上盖着被子,她看见我后眼睛放亮,嘴唇剧烈地抖动,我以为她要说什么,但最终我发现,她是在对我——笑。是的,我的郝奶奶在用力地对我笑,她,她本不必这样的,但这就是她的……习惯。我坐在她的旁边,她艰难地和我说了几句话,"我盼着,盼着能像妈妈那样。"大约一个多月前,每次去看她,她都要  相似文献   

16.
翻开今年第七期《新闻战线》,《好党员刘衡》这个题目吸引了我,我一口气把它读完,心情非常激动。对于刘衡同志,我既陌生,也熟悉。说陌生,因为我没有见过她,同她没有过任何来往;但是我对她又是熟悉的,因为二十年来,我常听人们谈起她,大家说她“犟”、“死不承认自己是右派”、“太吃眼前亏”……逐渐地我对她产生了兴趣,有机会就要打听她的消息。当时人们在谈起她的时候,语气间没有憎恨却是同情,是呀,这么一个老党员。……被错划为右派分子的,象刘衡同志这样坚决不承认的是少数,因此她吃的苦头也最大,作为一个女的,我也就特别同情她。后来听说刘衡同志的右派问题被改正了,我由衷地为她高兴,但是她后来又怎样了呢? 凡是刘衡同志写的文章我都读,我的好奇心变为亲切感,我对她产生敬意,从她身上受到  相似文献   

17.
正李怀宇这本《知识人》价值,不仅仅在于她为我们勾勒了十六位台湾"知识人"的形象,更是因为她对中国文化、知识人群体进行了一次很有意义的"补充"和"开拓"。很荣幸,2012年我读的第一本书,是这本《知识人:台湾文化十六家》(以下简称《知识人》)。对于"知识人"这一说,我不知道有没有官方或坊间的定义,宽泛一点来说,有文化有知识的人都应该算是知识  相似文献   

18.
我眉飞扬     
我认识一位女子,相貌身材肤色连牙齿,哪里长得都美丽。但她对我说,对自己的长相很自卑。我不由得又上上下下左左右右地将她打量了个遍,就差没变成一架B超仪器,将她的内脏也扫描一番。然后很失望地对她说.对不起啦.我实在找不到你有哪处不够标准.还请明示于我。她一脸沮丧地对我说,这么明显的毛病你都看不出.你在说假话。你一定是怕我难受.故意装傻,不肯点破。好吧.我就告诉你,你看我的眉毛!  相似文献   

19.
刊中报     
老师邓军江一纸调令将我推到新闻干事的位置上。从未涉足新闻工作的我,顿时慌了手脚,感到肩上担子突然沉重了起来。一个多月过去了,我没有只言片语变成铅字,心情别提有多糟糕了。一个晨曦微露的清晨,满怀委屈和苦恼的我,第一次给她──我的女友写了一封报忧信。得知了我近况的女友,居然一改往日的恬淡,变得分外热情。她来电话说要我立即参加解放军报社的新闻函授,我颇纳闷地问她是怎样知道部队有这个中心,她格格地笑而不答。把学费寄出去的那个星期六下午,我在办公室里加班,竟意外地接到女友的电话。她问我是否已参加函授,又问…  相似文献   

20.
放弃出国甘当打工妹 1996年,李天田17岁。那年.美国的一所大学到中国来招生。经过多项考核,李天田被美国俄亥俄州大学相中。在同学羡慕的目光中,她于7月来到北京补习英语。到北京后,随着接触的人和事物增多,眼界日渐开阔的李天田反而茫然了。看着周围的人忙碌地为生存奔波.她想:“如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