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目标是使幼儿乐学、会学、会用。为此教师不仅要精心设计有组织的集体教育活动,还要注意把握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中的重要因素。大致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为幼儿提供丰富的、蕴含科学因素的材料幼儿对科学活动特别感兴趣的原因是有可供操作的材料,因此,教师为幼儿准备材料时不仅要考虑材料体现哪些教育意图,蕴含哪些科学因素,还要考虑材料能引起幼儿什么样的探索,是否便于幼儿选择,数量种类是否充足齐全。如:“沉与浮”的实验。为了让幼儿理解沉浮与物体的关系,就应为幼儿准备许多大小不同、轻重不一的材料;另外,在操作过程中有的幼儿认为皮球浮在水面上是因为它轻,那么教师就为幼儿提供曲别针或玻璃球,分别让幼儿称量后,确认曲别针比皮球  相似文献   

2.
活动目标一、让幼儿亲自动手操作,配合教师的演示与引导,自我发现不倒翁不倒的原因(不倒翁不倒的原因属于物理学中的稳定平衡的原理,即离开平衡位置后,物体重心升高。这里需将过深的概念换成幼儿可以接受的语言,但要注意这种换法仍应注意科学性,即注重“准确”而不苛求“精确”)。二、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增加活动的技术性含量,是科技活动的重要特点)。三、激发幼儿探求科学的兴趣(根据教育学中激发兴趣的四个层次,依次展开)。活动准备教具:小、中、大、特大号不倒翁各一个(自制),装满油泥的中号不倒翁一个,油泥一盒…  相似文献   

3.
盖瓶盖     
耿兵 《学前教育》2006,(2):26-26
《纲要》中提出,幼儿园的教育应通过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活动。可在区域活动、小组活动中有目的地投放材料。比如钥匙与锁,幼儿用的各种带盖的餐具,不同质地、不同形体的杯子、瓶子和盒子等操作材料。这样可使教育更具生活化、游戏化和目标化。但是,原来教师为了丰富幼儿探究的材料。把一些不能物化教育目标的材料投放到活动中,有时不但不能支持幼儿,而且还会影响幼儿的探究的成功。材料的提供应引发幼儿探究的问题。为了让教师能体会到材料投放和幼儿活动之间的关系,我们设计了《盖瓶盖》的教研活动,让教师当一回“幼儿”。  相似文献   

4.
该活动以学习使用筷子为重点,以锻炼手部肌肉的灵活性和手指配合的协调性为主线,融入科学、健康、艺术等领域的内容,丰富多彩。但我认为操作环节还应更多地考虑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要。中班幼儿的小手肌肉发育还不完善,使用筷子夹大小不同的豆粒,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1!幼儿“偷工减料”不按教师的要求做,直接把豆倒进碟里。2!幼儿始终只夹自己能夹住的豆。我认为教师应尽可能提供多种材料且体现不同难易程度,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求,避免上述情况的出现。比如,第一次活动可提供虾条、薯条等长条形立体材料,它们既容易引起幼儿的…  相似文献   

5.
幼儿团科学活动是培养幼儿创新精神的沃土。科学活动中培养幼儿创新精神应从课题制定、材料准备、设计问题、组织交流等着手.尽可能地帮助幼儿获取有关环境的充分的科学经验,并适当地将部分科学经验上升为初级概念;设计指导幼儿操作活动的问题要讲求开放性与可控性想结合;从理念上对幼儿的奇思异想变否定为鼓励;树立“过程”重于“结果”的观念,正确评价活动效果。  相似文献   

6.
幼儿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使他们特别乐于摆弄和操作物体,操作活动对促进幼儿掌握初步数学知识意义重大,它是儿童在头脑中构建初步数学概念的起步,是儿童获得抽象数学概念的必经之路。引导幼儿“走”好这条路的关键,我认为应该是挖掘丰富而有意义的数学活动材料。因为这是幼儿学习数学知识的物质前提和必要条件,它能使幼儿在操作和支配材料的过程中获得数学经验。本文拟就如何挖掘幼儿数学活动材料谈些看法。一、生活中处处有材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下简称《纲要》)中“科学”部分从目标的定位到内容要求及指导要点,都强调…  相似文献   

7.
翁敏 《福建教育》2014,(5):50-51
儿童是在操作、摆弄材料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给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和适宜的工具,支持幼儿在游戏过程中探索并感知常见物质、材料的特性和物体的结构特点。”在科学区域活动中,  相似文献   

8.
科学活动“插花”,是我们对导向式教学活动进行的一次尝试。“插花”来源于生活,先抛给幼儿一个明确的任务——“插花”,让幼儿围绕任务去尝试探索。从中发现问题——“怎么插花瓶都会倒”,教师激发幼儿解决问题的欲望——“怎样使花瓶不倒”,并提供材料支持幼儿完成。探索过程对幼儿很有挑战性,“任务=材料+创意”在活动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9.
活动背景: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科学领域的内容与要求中提出“从生活中幼儿熟悉的科技成果人手,引导幼儿感受科学技术对生活的影响,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对科学家的崇敬”。“缩”是物体由大变小、由长变短的过程,人们通过“缩”的方法有了很多新的发明,给生活带来了许多的便利,这一现象引起了一些幼儿的关注,因此我们想通过本次活动让幼儿在操作探索各种日常材料中,感受到科学其实就在我们身边。  相似文献   

10.
一、创设开展幼儿科技教育的适宜环境 科技教育的环境应体现为丰富的物质材料与和谐的心理环境相结合的共同体。作为科技教育的物质材料应注重“具体、安全、美观、可变、系统又能操作”。作为心理环境应考虑到“尊重幼儿人格、兴趣、需要和保障幼儿的权益”。力求达到人、自然和科学之间的和谐统一。1.提供能启发幼儿探究的丰富的物质材料为了充分调动幼儿参加科技活动的兴趣,我园开辟了“科学发现室”,提供了大量能引发幼儿探究并物化教育目标和内容的玩具、实验用品、操作材料和工具,为幼儿的自由选择、自由取放、自由操作、自主游戏…  相似文献   

11.
一、结构游戏的概念及其特点幼儿结构游戏是从建筑游戏发展而来的,是以“构造”为活动方式的游戏。在游戏过程中,幼儿可利用各种不同的结构材料,经过动手操作创造性地反映周围现实生活。其实质是幼儿可以在游戏活动中融入自己的思想活动,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构思、去构造,有利于培养幼儿动作的准确性和手眼协调的能力以及想象力、创造能力。幼儿通过亲自操作,获得了有关结构材料的大小、颜色、性质、形状和重量等方面的知识,并获得了一些空间概念和数学概念。同时,幼儿为了构建自己想构建的物体,需要不断地努力,这有利于培养幼儿勇于克服困…  相似文献   

12.
在科学活动室,教师提供丰富的、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的材料是幼儿进行操作与探索的前提条件。下面谈谈提供活动室材料的几点做法:一、强化材料的操作性能能动手操作是幼儿喜欢到科学活动室的重要原因。通过操作,幼儿对各种事物和现象有了较为深刻的了解,并获得了丰富的经验。因此准备材料时,不要只提供适合于观察的材料,而要尽量提供能让手和各种感官共同参与活动的材料。例如,我们把“认识哈哈镜”活动变为“我做哈哈镜”。在幼儿尽情地用哈哈镜照看自己的怪模样之后,我们  相似文献   

13.
设计背景:大班幼儿十分喜爱玩具“不倒翁”,常常对其“不倒”的现象感到好奇并展开讨论。“不倒翁”现象蕴涵着重心和平衡的科学原理。本主题活动教学资源丰富,实验性较强,比较符合大班幼儿的操作水平。下面介绍其中两个活动。主题目标:1.通过多种方式的探究,发现“不倒的娃娃”不倒的原因,体验探究的乐趣。2.学习运用比较的方法进行实验研究。3主动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发现与想法,认真倾听他人的表述。活动一目标:通过实验,发现“不倒的娃娃”不倒的原因:娃娃的底部中心处(即娃娃的重心所在处)有重物。准备:1实验材料:自制的蛋形娃娃(由玩具套…  相似文献   

14.
设计意图要使大班幼儿领会看不见、摸不着的“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如果不改变过去传统的“灌输”的方法,幼儿是难以接受的,还可能扼杀了学习兴趣。《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的空间、设施、活动材料等应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这份设计旨在通过开发本园的特色教育资源———感觉统合训练,将科学探索与快乐体育融汇贯通起来,让幼儿在快乐体育这一载体中感受、发现科学现象,萌发探究兴趣。活动目标遵循“跳一跳,够得着”的原则,“活动延伸”意欲将正规的科学活动与非正规科学活动有机结合,让正规科学活动起指…  相似文献   

15.
幼儿园科学活动是培养幼儿创新精神的沃土。帮助幼儿尽可能多地获取有关环境的充分的科学经验,并适当地将部分科学经验上升为初级科学概念;设计指导幼儿操作活动的问题要讲求开放性与可控性相结合;让幼儿动手操作在先,教师操作验证在后;让幼儿观察表达在先,教师归纳小结在后;耐心对待幼儿提问;既要做好确定课题、准备材料、设计问题、组织交流等宏观调控.更要做好微观指导;正确评价幼儿、正确评价活动效果;重视自然角、科学桌、科学宫、饲养角、植物园地等非正规科学活动的作用等……是科学活动中培养幼儿创新精神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在一次科学活动中,教师提供了松紧带、弹簧、蹦蹦床、乒乓球等材料,让幼儿探索弹性的特征。在幼儿操作的基础上,教师总结了弹性的概念,接着引导幼儿区分弹性材料。一幼儿说:"乒乓球也有弹性。"另一幼儿立刻反驳道:"乒乓球没有弹性。"乒乓球究竟有没有弹性呢?教师愣住了。过了一会儿,教师解释说,因为乒乓球弹起来时并未改变形状,所以乒乓球没有弹性。可那个幼儿坚持说乒乓球能弹那么高,就是有弹性。我们知道,弹性是指物体在力的作用下改变形状,在力消失后物体又能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在幼儿园科学活动中,有的概念(如"弹性""力"等)讲深了幼儿听不懂,讲浅了不科学、模糊。您遇到过类似困惑吗?针对这种情况,您是怎样处理的呢?  相似文献   

17.
活动背景最近,我班有一幼儿带来一个手转塑料陀螺,引起了很多幼儿的好奇,他们争先恐后地抢着玩。在玩的过程中,有的幼儿发出疑问:“为什么我转得慢,你转得快?”“我怎么转不起来呢?”“呀,转快了,陀螺上的四个角变成一个圆啦!”……为了满足幼儿探究的欲望,培养幼儿对转动这一科学现象的兴趣,生成了此次活动。我尝试让幼儿使用记录的方式,从预测———观察———记录———讨论———进一步发现,整个过程由浅入深,步步紧扣,从而激发幼儿对“转动”这一科学现象的兴趣,同时,充分发挥幼儿的想像力。活动目标1.在操作活动中,让幼儿获得物体转动…  相似文献   

18.
材料是幼儿游戏的物质支柱,是幼儿活动的基本工具,幼儿的发展更依赖于对材料的操作。区域活动的教育功能主要是通过材料来实现的,材料不同,幼儿操作方法不同,幼儿在活动过程中所学到的知识经验也不同。因此,教师应在合理设置区域环境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各区域所需的材料,并尽可能探究和发掘每一种玩具或游戏材料所具有的多方面的教育功能,从而有目的、有计划地投放、  相似文献   

19.
蔡荔 《成才之路》2014,(20):94-95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儿只有对科学小操作、小活动有了兴趣,才能主动投入活动。教师该如何来培养幼儿科学活动兴趣,化被动为主动呢?通过以班级特色活动进行探索,是一个好形式。根据幼儿园的课题内容,再结合本班幼儿实际情况与生活经验,将班级的特色活动的活动内容定为—初探区域游戏中的科技小操作活动。通过区域游戏的形式来设计多样化的科技小操作活动,培养中班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要让幼儿进行有价值地探索,就要给幼儿提供丰富的可操作材料,丰富的可操作材料可以让幼儿在活动中动起来,有利于激发幼儿探索欲望,同时也要注意这些材料投放的位置以及顺序也是相当重要的,这些零零碎碎的东西都将影响到幼儿参与科技小操作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通过区域游戏活动中对活动的目标定位来发展幼儿的科技小操作能力,培养他们对科学活动的兴趣。要通过分层创设环境,有选择的来投放材料。给予幼儿充分探索的自由以及让他们去积极主动地感知、发现的权利。要在区域游戏活动中引导幼儿将自己感知到的事物现象、特征以及是通过怎样操作、发现、推理的过程,与同伴进行交流,大胆地进行科技小操作活动。要通过区域游戏活动来促进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对科学的认识以及操作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20.
赵荣 《甘肃教育》2009,(22):29-29
一、在幼儿科学教育中组织操作活动的作用 1.可以激发幼儿学习科学的兴趣 在幼儿科学教育中,运用实物、图片等组织幼儿动手操作,既能激发起幼儿学习科学的兴趣,又能增加课堂练习的密度和广度。比如,在组织活动“磁铁的奥秘”时,准备的材料不是人手一份,而是将各种各样的材料,分别放在几张桌子上,让幼儿自己去选择,自己去摆弄。过十几分钟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