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高奣映是清初姚安府世袭土官,是一位学术上有巨大成就和影响的少数民族文学家和学者,他“高才卓识,著书八十余种”,晚年潜心读书写作,从事学术研究,培育人才,在云南获得崇高声誉。  相似文献   

2.
鹤庆高土司的研究相对滞后,有待加强.永胜高土司的研究和他留文化、毛氏文化相结合,研究主体不够突出.姚安高土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高奣映的研究,忽略了其它内容.云南的高氏三土司研究仍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3.
论清代云南彝族学者高奣映的诗歌创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奣映诗歌题材广泛,涵盖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抒发忠君爱国的情怀;对统治者穷兵黩武行径进行批判;抒发热爱家乡本土的情怀,赞美云南壮丽的风光;抒发高尚的情操,赞颂有功于云南开发的有功之臣。其诗歌不刻意雕琢,而是“山鸟鸣春,谷虫应候”,随口而出。然而高葫映又是一位学者,其诗歌又充盈着思辨的色彩,有的诗句中往往杂夹着历史、文化、哲学等专业名词。而显得不够通俗。  相似文献   

4.
映潮先生对中学语文教学的研究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是国内很有影响的教育专家。他从荆楚脱颖而出,这是我市基础教育界的骄傲!  相似文献   

5.
元好问的诗学主张一方面继承了中国古代优秀的诗学传统,倡导风雅精神,另一方面他对西北少数民族的优良传统有着本能的热爱,充分肯定了汉族文学对少数民族的影响。他的这些诗学主张,同他所处的社会时代、他的家学传统、与汉族学者的交流和他作为鲜卑族独特的民族文化心理和文化特质有关。  相似文献   

6.
四十多年前,从福建海滨走到北京的戴庆厦,没有想到他会学习民族语,并同它打了一辈子交道。作为全县第一把“少年二胡手”,他的梦原本属于音乐。可在后来的人生道路上,他却把心底最真挚最深情的歌献给了少数民族。汉族学者爱上少数民族语言语言的隔膜,像遮挡视线的高...  相似文献   

7.
吴泽霖是中国民族学人类学奠基与发展时期的重要学者,对贵州苗、布依、水等少数民族都进行过深入调查研究。抗战时期,他积极开展民族学学科建设和田野调查,搜集民族文物并编辑出版研究成果等;新中国建立后,他到贵州民族地区访问、主持贵州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20世纪80年代,他两次到贵州参与中国民族学学科恢复重建工作,对贵州民族学研究及学科建设作出重要贡献,评述他的贡献,能从侧面反映了民族学研究在贵州的发展历史。  相似文献   

8.
北方少数民族南下的原因多元而复杂,以往学者对其南下入侵的原因多有探讨,但对其南下内附的原因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北方少数民族从部落联盟到民族政权的发展过程中所固有的阶段性、民族首领的扩张掠夺意识尤其是“大一统”思想意识、北方少数民族地区自然生态环境短时间内的剧烈变化、中原历代王朝统治者推行的民族政策、中原王朝的治乱兴衰以及立国思想等,都对北方少数民族的南下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9.
旨高喻深,貌闲心戚。——李审言:《汪容甫先生赞序》汪中(容甫)是清乾隆一代杰出的学者。他生于乾隆九年,卒于乾隆六十年(1744—1795)。汪中著述留传下来的有《述学》及文若干篇和诗百四十余首。汪中是近代少有的既富有学识又有文采的学者,在他专著以外的文中,他的情感是如此之奔放,文固然美,而潜存于文中的情实在更胜于文。本文拟就此探索一下作为学者的汪中,他文章中所显露的这种情感跟他的经历、他的内心究竟有怎样的联系,换言之他所隐存着的内心世界能否通过对他文章的剖析为我们所窥见。  相似文献   

10.
透过“他者”视角China’s National Minority Education—Culture,Schooling,and Development一书,记录和再现了20世纪90年代国外学者眼中中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教育的社会文化图景,聚焦了教育人类学领域关注的核心议题:族群、文化和教育,其中对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入学优惠政策、少数民族学生学业成就归因理论、少数民族文化与学校教育等问题的探讨,在时下仍有其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本书凝聚了一批研究中国民族教育的国际著名专家学者,包括本书的引介者、译者在内,这一代教育人类学人对中国民族教育相关政策、成功案例、研究成果起到了推介、传播等积极作用,并在20世纪90年代,推动了中国教育人类学学科发展和民族教育研究。  相似文献   

11.
大慧宗杲是两宋最杰出的禅师,他的成就离不开对苏轼的接受。通过结交受苏轼影响很深的惠洪、唐庚、李彭、张商英、韩驹等,宗杲实现了对苏轼的间接接受;而通过对苏轼人品的称赞、置苏轼像于佛殿、对苏轼作品的熟悉评述,宗果实现了对苏轼的直接接受。  相似文献   

12.
谈小说《人生》的爱情悲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路遥小说《人生》中,主人公高加林与刘巧珍和黄亚萍的爱情,从结果来看都是悲剧。高加林与刘巧珍爱情悲剧产生的原因,是文化上的差异和环境的变化。高加林与黄亚萍爱情悲剧产生的原因是城乡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高欢在晋阳缔造霸府,控制东魏的军国大权,掌握实际的权力,东魏皇帝成为傀儡,东魏朝廷形同虚设。经过高澄、高洋发展,霸府统治日益成熟。高欢父子霸府机构庞大,僚佐众多,保障了霸府的顺利运转。高欢父子霸府统治运转的方式有:京台机务,情寄深远;晋阳霸府机构和职能的扩充两个方面。东魏、北齐的更替,在高欢父子的霸府统治基础上得以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14.
章对高老头形象作如下解读:第一,高老头是为女儿奉献了一切的“父爱”的典型,第二,高老头是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人物,是完全“值得人们同情的对象”,第三,作在高老头悲剧中谴责的主要对象是他的两个女婿,第四,高老头悲剧的直接意义在于揭露了王政复辟时期贵族和大资产阶级互相勾红,一面不择手段地攫取金钱,一面把中小资产一步步逼上绝路的残酷现实。  相似文献   

15.
清代沈德潜在《明诗别裁集》里,评价高启诗歌"蹊径未化","未能直追大雅"。以这一评价为视角来反观高启诗歌,可视为一次对高启诗歌另类的审视。沈德潜作为诗论家,自有其评价"大雅"的标准,但其"大雅"标准过于狭隘,不能正确评价高启诗歌。其实,高启诗歌拥有秀逸的辞句,清新的音韵,齐全的体例和洒脱的气度,而这些方面的特色符合更广泛意义上的"大雅之作"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美"是黎族称呼汉族的汉语音译,它最早源于黎族对临高人的称呼,临高人称母亲和特定女性为"美",并产生了大量以"美"贯首的临高人地名,黎族据此称临高人为"美"."美"在黎族的语境中是指与"我"不同的先进的人或先进的群体,后演变为对汉族的固定称谓并延续其寓意.由于汉族文化具有先进性,使其在黎族社会的发展中扮演重要的推手,黎族社会由此产生巨大的变革.  相似文献   

17.
阎真的小说《曾在天涯》成功塑造了高力伟这一新时期留学海外的知识者形象,在百年中国留学生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价值。小说的表层叙事是高力伟在中西方文化的撞击中对于本土文化的坚守;深层叙事是高力伟文化身份的焦虑,而身份的焦虑则与他东方式的自我意识有关。高力伟形象从一个特殊的侧面反映了社会转型期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  相似文献   

18.
呈现在读者诸君面前的这本文集,是笔者多年来在学术报刊上公开发表的有关高拱的哲学思想、政治思想、改革功绩、著作考辨及其研究概况的论文选编,故书名取为《高拱研究文集》。在序言中,拟就高拱研究的缘起、高拱从政历程和学术发展以及本文集的主要内容加以简略叙述。  相似文献   

19.
高适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边塞诗人,人们一提到高适,首先想到的便是他的边塞诗,并常常将他与岑参并列。实际上高适的诗歌有着鲜明的个性特色。因为他是沧州渤海人,历史上属于燕赵地区,他的诗歌相应也表现出燕赵地区独有的地方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