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从而对健康的要求日益提高,但是根据调查发现,都市人的健康消费观念与个人经济和文化程序有着相关关系,归根到底取决于市民对于体育的认识水平,故要提高都市人的健康消费水平,必须加强现代体育意识教育。  相似文献   

2.
都市人的健康消费观念与现代体育意识教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健康的要求日益增强;但是据调查发现,都市人的健康消费观念与个人经济基础和文化程序有着相关关系,归根结底决定市民对体育的认识水平。为此要提高都市人的健康消费水平,必须加强现代体育意识教育。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中国经济增长方式正向消费服务业转型,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体育消费领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健康投资将更为人们所关注。为此,当今高校体育教育应更好地引导体育消费,使大学生未来能按其自身体育消费方式进行健康投资。就在高等院校中引导大学生树立体育消费观念和健康投资意识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论余暇体育与我国人民的生活质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90年代,随着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和自身价值的认识。导致人们开始追求生活质量,于是,人们的消费观念,余暇体育意识增强。本文对余暇体育的多元化功能及推进社会文明建设的作用作了一些探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运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数理统法计等研究方法,对山西省大学生的体育消费现状、内容、意识、行为和结构五方面进行调查,分析认为,山西省大学生体育消费存在一系列的问题,文章建议改变体育消费观念,增加体育消费的意识,端正体育消费动机,以期为大学生的体育消费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为体育消费在全国形成市场做准备。  相似文献   

6.
采用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研究我国城市消费者个体差异对体育消费观念和体育消费行为方面的影响.个体差异主要采用3个指标衡量,即收入、受教育水平和职业.结果显示,收入和受教育程度正向影响人们对体育消费的认同、体育消费支出以及体育参与时间.在不同职业中,国家公务员无论在消费观念上,还是体育消费行为上,比其他职业群体表现得更积极.研究提出促进体育产业健康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休闲体育与经济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休闲体育产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休闲体育属于国民经济的第三产业,和经济的发展形成了密不可分的关系,经济是休闲体育发展的基础,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以体育为主的休闲健身娱乐业的发展,增强了人们的体育消费意识,促进了休闲体育相关产业的发展,体育消费观念的增强,又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和发展体育消费的思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树立积极的健康的体育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有利于推动我国体育消费和体育事业的发展,更有利于推动国民经济建设的发展。应树立正确的适合我国特点的体育消费观念,要按照价值规律要求将体育消费纳入市场经济轨道,要建立完善体育产业体育市场和形成良好的社会环境推动体育消费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普通大学生体育消费的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国祥  叶亚云 《湖北体育科技》2006,25(6):631-632,635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对武汉市部分高校大学生参与体育消费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认为普通大学生体育消费目的明显,体育消费动机是健康的;实物消费高于其它消费,消费水平较低,消费方式单一;影响体育消费的主要因素是消费价格太高、消费场地少和学习任务重.并针对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消费观念,进一步深化"花钱买健康"的消费观念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0.
体育课与健康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 体育课与健康意识的教育健康意识是人们对健康的概念、意义及其重要性的认识与反应。健康意识的教育是健康教育的基础、前提、核心 ,是进行健康教育的内在动力 ,没有健康意识教育的健康教育犹如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健康教育 ,这一点恰恰是体育工作者容易忽视的问题。在体育课的教学中 ,一般一堂体育课的任务有三个方面 :使学生学习体育理论知识、掌握运动技能、增强身体素质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与健康意识 ,这是体育课最为重要的任务 ,但往往被忽视。体育课也是进行健康意识教育的最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体育锻炼是增强人体健康的主要手段。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应讲究生活质量,强健身体。通过强化体育锻炼意识的论述,为人们增强体育锻炼意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但爱兰  黄腊秀  周东  李涛 《湖北体育科技》2004,23(3):419-420,F003
“非典”后健康已成为人们最敏感的问题,而体育与健康又是紧密相联系的。抓住这一契机,对咸宁学院学生健康意识与体育行为进行了调查与分析。调查表明,目前大学生的健康意识呈多维的表现形式,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呈直线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采用问卷调查、定量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我国城市大众乒乓球健身参与者的消费现状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男性人群的参与数量和消费投入高于女性,以20-50岁的中青年健身消费者居多;个体消费水平不高,年消费金额在1000元以下占到60%以上;消费动机依次为健康、兴趣和娱乐;年龄、学历、体育消费观念和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均影响着大众的消费行为。据此提出,应积极发挥政策和舆论宣传作用,引导大众加强健康投资意识,发挥乒乓球运动的娱乐化属性吸引大众参与乒乓球健身消费,开发多层次乒乓球产品,提升乒乓球经营场所的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14.
运用文献资料、调查访问和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皖西革命老区城市社区体育消费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老区小康社会进程的加快,社区居民表现出了多元化的体育消费需求,但总体消费水平偏低、消费结构欠合理;且不同社区体育消费水平存在差异等现象。建议:政府部门应加大全民健身宣传力度以引导社区居民积极的健身意识和健康的体育消费观念;应逐步平衡社区间体育消费、合理配置体育资源以满足社区居民体育消费的多元需求等。  相似文献   

15.
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统计分析法等方法,对我院150名男女大学生的体育消费动机、体育消费水平及其体育消费结构进行了调查研究.认为我院大学生体育消费目的明显,体育消费动机是健康的;但体育消费仍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体育消费以实物消费为主.影响体育消费的主要因素是消费价格太高、消费场地少和学习任务重.并针对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消费观念,进一步深化"花钱买健康"的消费观念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6.
“体医融合”是促进群众体育健康意识的必然产物,是实现人们身心健康发展的终极目标。文章基于体医融合的视角,分析了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的现状、发展的需求以及群众体育健康意识分层等问题,提出群众体育健康意识提升的社会行动策略:树立“体医融合”思维,打造群众科学健身新模式;建立“体医融合”平台,营造运动健康知识共建共享环境;完善“体医融合”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与时俱进共谋运动健康理念。以期为群众体育与健康发展指明方向,满足群众健身与健康的需求,推进全民健身计划的实现。  相似文献   

17.
通过问卷调查、访谈、数理统计等方法对鲁西南地区普通高校学生体育健身消费观念、水平、动机及制约因素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鲁西南地区普通高校学生的体育健身消费观念较强,但消费水平还不高,主要制约因素为经济来源少等,针对普通高校学生体育健身消费的现状从个人、家庭、学校、政府4个方面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以促进大学生体育健身消费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山西大学与山西省实验中学学生的体育消费状况进行调查分析,通过了解大学生与中学生体育消费的特点和种类,找出大学生与中学生之间体育消费的不同及其原因,从而建立正确、合理的体育消费行为方式,丰富体育经济学的理论。研究结果表明:两所学校学生整体的体育消费水平仍然不高;体育消费支出的内容仍比较单一;大、中学生的体育消费动机存在着差异;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水平与家庭收入、生活消费支出的水平不相符,而中学生的体育消费水平与家庭的收入水平相符;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健身意识和体育消费观念,而中学生缺乏健身意识的培养同时没有形成正确、合理的体育消费观念。希望通过本文能够使大、中学生正常认识体育消费,建立正确、合理的体育消费观念及行为方式.  相似文献   

19.
梁昱 《体育世界》2010,(12):56-57
通过对郑州市居民体育消费意识、支出、结构水平及影响体育消费的因素等现状进行了调查,发现郑州市居民体育消费意识还有待加强;其体育以实物型消费和参与型消费为主;制约体育消费的主要因素为时间缺乏、体育场馆、设施不足、消费观念落后等。政府部门应当加强体育消费的宣传力度,引导居民进行体育消费。  相似文献   

20.
从农村体育消费观念和意识、农村体育消费水平、农村体育消费结构和消费方式、体育消费心理、体育消费行为和农村体育消费需求和价值取向对农村体育消费研究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了研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