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柳永是北宋著名词人,一生坎坷,困顿潦倒,表面放荡不羁,内心则充满了对功名的强烈向往。柳永词中的孤雁意象,凝聚了他对京城生活的回忆,对知音故人的怀念,对才情佳人的思念,对仕途功名的追求,展现了他轩冕与罗绮对冲的矛盾人生,极具时代特点和个人风貌。  相似文献   

2.
柳永放浪风流的生活态度与宋代文人以天下为己任的济世情怀格格不入,他寄意世俗的审美趣味更是与典正高雅的士大夫情调迥然相别,这使得他无论是人品还是词品都很难得到当时士大夫阶层的认同。然而表面放荡不羁的柳永,胸中跃动着的是一颗向往功名的心。无法割舍的功名情结和难以改变的浪子习性,构成了柳永充满矛盾的悲剧人生。  相似文献   

3.
柳永有着极其矜持的内心世界:既崇尚人格自由、鄙弃功名、蔑视权贵又渴求功名、期望经世致用,既离经叛道又继承了儒学优良传统,其人格中呈现出封建主义文士人格、狂士人格、艺术家人格的某些特征,虽复杂多重,却光彩夺目。  相似文献   

4.
羁旅题材常用于表现封建士大夫追求功名不果后的心情与思绪,或表现追求功名的文士的失志之悲和飘零的孤独。《乐章集》中描写羁旅行役的作品约40余首,主要是柳永后期的作品。柳永求仕的道路,一直是坎坷辗转,而真正意义上的柳永,他的思想灵魂只存在于他的文人身份中,作为登科入仕之徒,并没有很好实现士的价值,反而因为其曾经的词人身份,正史上只字未提。北宋的文人士大夫,能顺利由学而仕的士子是少数,更多的士子如柳永一样在政治上寂寂无名、落魄一生。柳永身在其中,其个人价值和当时的政治文化氛围紧密联系,他在漫游干谒的道路上,用羁旅主题表达对人生和理想的冥思,是最自然合适的方式。柳永的求仕之路,使其羁旅词有别样的色彩,这与他的个性、际遇有关,更与他所处的北宋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有关。  相似文献   

5.
柳永词屡屡出现“伊”字,时“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理解历来意见不一。对这个“谜”,该文通过引用大量的史料和剖析柳永有关词作,破解了这个“谜”,认为柳永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读书、考试、为官乃其人生三步曲,词中的“伊”不是指具体某人,而是指其人生目标,词刻画柳永功名未就的苦闷和为实现自已理想不懈奋斗的决心。  相似文献   

6.
柳永一生有着强烈的仕宦意识,但他仕途受阻,落寞失意,又经历了一番羁旅宦游的艰辛生活。在他的羁旅词中,多表现的是悲秋之情,漂泊之苦和对昔日恋人的负心悔恨,痴心爱情。正是功名使得文士的悲情色彩与浪子的市井趣味在柳永的羁旅词中表现出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7.
柳永一生有着强烈的仕宦意识,但他仕途受阻,落寞失意,又经历了一番羁旅宦游的艰辛生活。在他的羁旅词中,多表现的是悲秋之情,漂泊之苦和对昔日恋人的负心悔恨,痴心爱情。正是功名使得文士的悲情色彩与浪子的市井趣味在柳永的羁旅词中表现出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8.
柳永的词大量吸收民间俚俗的语言,写俗人,写俗世.同时他的词也不乏雅言,常化前人诗句人词,巧妙用典,写景抒情,抒发了对功名理想的深蕴的情感,达到了雅俗共赏之妙.  相似文献   

9.
20世纪柳永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首先对20世纪以降百年来柳永研究的成果进行检索统计,并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对百年柳永研究的进程和布局进行了宏观考察和描述,在此基础上,又分从柳永生平事迹考证、柳永思想人格探讨、柳永艺术成就论述等热点、重点问题,对百年柳永研究进行了回顾与反思。  相似文献   

10.
柳永向来被看作是风流放荡的浪子,但浪子身份所包涵的人生意蕴实际上是丰富而复杂的。浪子无根,思乡怀人之作在柳词中虽不为人注意,却蕴涵着深厚的人生悲哀。浪子又富有才情,当求取功名不得时便发为牢骚,逃于歌酒,而其对时代、人生的忠实歌唱其实更具生命姿采。浪子天生疏狂多情,在与歌妓们的泛爱之外,他对真情的执着追忆与咏叹,更是人生最动人的篇章之一。  相似文献   

11.
王崇简在明朝灭亡之前考取进士,未及授官,李自成军队便进入北京,遂携家眷流寓南方,两年后返回北京。自顺治初年授官后,仕途顺遂,康熙初年以原官致仕。可以说,在明亡前夕,王崇简虽然参加复社,对时局感悲不已,但并没有抱定"君亡与亡"的决心;清军入关后,他南奔避祸,期望南明政权恢复旧土,但无望而北返,也无意隐居埋名,最终投效清廷,荣宠备至。  相似文献   

12.
唐末社会动乱,吏治大坏,罗隐看透了科举的本质,用血泪和生命写下了许多“落第诗”,揭露鞭挞官场的黑暗,控诉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从这些诗作中,可以感受到诗人疾恶如仇的品格和不屈不挠的精神,认识到唐末社会的腐败本质以及唐朝灭亡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康軿,是晚唐时期两年连登两科的文坛著名人物。可随着岁月的流淌和各种不良环境的冲涮。他一生的著述,大都荡然无存,对于他这个人,也逐步为后世淡忘。历史文献的疏误与讹传,令其籍贯故里不清,功名时间不明,仕途官职参差,甚至连名字也混淆难辨。千余年来。康軿被人为地“酿就”成了一个复杂人物。文章在史海钩沉、排比考证和源流梳理中,将这些错乱不清的问题,一一加以考证、确定和廓清。对康骈《剧谈录》一书价值,亦作出简扼评述。呼唤今日社会将这一著名人物的遗著,作为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加以研究,将其铸就为先进生产力。  相似文献   

14.
辛弃疾作为弱世英豪,填词大家,千余年来一直没有远离人们的历史视野,后代很多人认为他是一位注重功名的豪侠。但是如果我们细想其人、细品其词就会发现辛弃疾归根结底还是一位儒士,只是他不同于那些充满犬儒主义思想的儒生,也不同于特别急功近利的儒生。在他的思想中实际是将事功伦理和动机伦理有机结合,既崇尚修养内在道德义理,又主张权宜行事。他是为实现自身功利性目标而不断进取的真英雄。  相似文献   

15.
北宋帝王崇重道教对科举考试产生了一定影响,主要表现在道典成为科举考试命题的来源之一和举子的梓潼神信仰两个方面。前者促使北宋文人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形成阅读道典的读书习气;后者则是文人举子面对科举考试的激烈竞争,将本为战争英雄的梓潼神与道教文昌信仰附会为一,从而借助神灵力量满足功名欲望所采取的心理调节方式。  相似文献   

16.
戴显群 《教育与考试》2013,(5):34-40,96
明代福建科名十分兴盛,继两宋之后再度出现繁荣兴旺的局面,及第进士2418人,名列全国各直省第四位,若以人口数平均,却遥遥领先,名列全国第一位。明代福建还出了11名状元、12名榜眼、10名探花、12名会元,创造了一榜三及第的科举奇迹,显示了福建科举大省的地位。但是,明代福建科名的地理分布极不平衡,呈现出东南沿海府县兴盛与西北山区府县衰败的趋势。究其原因,除了沿海地区自唐宋以来文教事业就相对发达之外,明代福建沿海地区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以及一系列的地域特点,当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7.
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玲 《甘肃高师学报》2008,13(4):123-125
科举制度是隋唐以来的封建统治者设立科目,用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它创立于隋,确立于唐,延续至元明清,前后经历了1300年之久。本文从特权等级、婚姻门第、现代教育三方面,来探讨科举制度对于中国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红楼梦》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贾宝玉就是其中最精彩的一个。他的身上有叛逆精神,表现为不爱读书,不愿走科举考试的道路,追求自由平等,鄙弃功名利禄,反对仕途经济的叛逆性格等等。但他对封建思想、观念、道德、礼教的主要方面有时不持反对态度,对于父辈和贾母等人十分顺从,对于忠君和孝亲十分重视,与年轻女子的交往是讲究平等的,但有时还会摆出少爷姿态对待他们,最后与黛玉的爱情也无法坚持地走下去,种种迹象表明其叛逆精神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即叛逆中有妥协倾向。要充分认识这种妥协性,以便更完整地看待贾宝玉这个人物。  相似文献   

19.
在封建社会,士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他们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当然,随着社会政局、经济状况、文化思潮的变化,士人的心态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笔者认为,由于东汉末期政治腐败黑暗、卖官鬻爵成风、自然灾害频发、外族不断寇边,士人的心态也由一心追求功名、汲汲富贵变为参政热情骤然锐减、人生价值的冷静反思、亲情爱情的格外珍重。本文以《古诗十九首》为例,对秦汉时期士人心态的变化进行深入分析,以便深刻理解士人的精神世界和情感历程。  相似文献   

20.
叶宪祖是晚明著名戏曲家,他的仕进之路坎坷不平,曾九赴春闱以求功名,在五十四岁时才考中进士,又因得罪阉党魏忠贤而被贬回乡,这样的人生际遇促使他晚年皈依佛门。他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和对生活的深切感悟,以及对佛法的精深独到的理解,创作了反映他处世态度的佛教剧《北邙说法》,剧作采用问答式妙解人生真谛、阐发佛门宗旨,阐释了人生中生死荣辱、恩怨得失的矛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