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于连与德·瑞那夫人的关系经历了三个阶段:首先是瑞那夫人爱上了于连,而强烈的阶级意识阻止于连去爱瑞那夫人;其次是于连为了报复和反抗德·瑞那先生以及上流社会而去占有瑞那夫人,最后才是真挚的相爱;于连与玛特儿的关于是一种斗争、征服和占有,主要是为了反抗贵族阶级和等级制度。以往把于连与瑞那夫人和玛特儿的关系看作是为了金钱和权势向上爬而勾搭、诱惑她们,这恰巧是当时教会以及上层社会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红与黑》中作者司汤达描述了德·莱纳夫人对于连的充满真诚的激情之爱,而于连对德·莱纳夫人的爱却是虚伪之爱,于连的性格身份地位及所处的时代,出人头地的欲望远超对爱情的渴望。他们之间爱情的不对等,最终导致了他们的爱情以毁灭而告终。  相似文献   

3.
《红与黑》作者司汤达认为小说中主人公于连与市长夫人德·瑞纳夫人的爱情是真正的爱情,是“心灵的爱情”,然而这样真诚的爱却无法继续,最终结束。本文从两方面分析了这种爱结束的必然性:一是这种爱不完全真诚,有其目的和动机;二是从于连的出身、性格和当时的社会环境出发,指出其爱情远不及其勃勃野心。最后指出即使于连复活,他和德·瑞纳夫人的爱情仍会因为其野心和荣誉而无法继续。  相似文献   

4.
德·瑞那夫人和安娜·卡列尼娜幸福生活的背后隐藏着家庭妇女生活的悲剧.本文从四个方面剖析了悲剧的起因,希望能给现代女性以爱情启示.  相似文献   

5.
《红与黑》不仅是一部反映复辟时期法国社会生活的政治小说,更是一部洞察爱情、展示人物心灵的艺术杰作。它的出现开启了爱情描写的新天地。对书中三位主要人物的爱情观进行了初步的探讨。认为作者司汤达在小说里描写了三种不同的爱情观:于连的爱情观是吸血的爱,德.雷纳尔夫人的爱是真诚的爱,拉莫尔小姐的爱是折磨的爱。  相似文献   

6.
于连是司汤达名著《红与黑》中的主人公。他的性格是复杂的,这在他的生命最后阶段尤其表现得集中:一声枪响,德·瑞拉夫人倒下了,于连琅珰入狱。枪响前后,于连判若两人:自幼就支配他整个身心的狂热野心如今灰飞烟灭;昨日还占有他心灵的对玛特尔小姐的爱情已换作厌倦冷漠;而对“出卖”他的仇人德·瑞拉夫人,却重修旧好,热恋如狂;尤其令人不解的是,他贪恋着前所未有的爱情的欢娱,却又断然拒绝情人的恳求,不求赦免,唯求速死;此外,不久前还是统治阶级忠实走卒的他,几天后竟在法庭上慷慨陈词,俨如为民请命的造反英雄。如此复杂的矛盾集中于一人身上,无怪乎历来的评论家们对之争论不休。  相似文献   

7.
在《红与黑》中,司汤达怀着极大的热情塑造了对主人公于连的命运产生了重大影响的德·雷纳尔夫人这一艺术形象。他认为德·雷纳尔夫人对于连的爱情是“心坎里的爱情”,在小说中谈到德·雷纳尔夫人时也说:“她的灵魂是一个高尚而热情的灵魂,由于未能完成它认为可能完成的壮丽行为,几乎就像犯了一桩罪恶那样感到内疚”,并安排她在最后独享了于连的爱情。 许是因为作家的态度再明确不过,或者因为于连这个人物过分的光芒四射以致人们根本就忽略了他的似乎并不具有复杂性格特征的第一个情人,文学批评界众口一词给她下了这样的评语:她是个美丽纯洁、端庄善良的少妇,富有同情心和自我牺牲精神。 然而,对于这个没有争议的人物,我却有新的理解。中国有一句老话叫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之我不揣冒昧地讲出我的意见。  相似文献   

8.
爱情在司汤达的生活和创作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一生都在孜孜不倦地追求爱情,他的每部作品都涉及这一主题。本文以司汤达的《红与黑》为例,通过分析于连与德瑞那夫人和马特儿小姐的爱情,来认识小说中所透露的司汤达的爱情观。  相似文献   

9.
于连·索黑尔是一个木匠的儿子,自小便想出人头地。一八三○年的法国,拿破仑刚刚垮台,代表贵族、僧侣、资产阶级利益的波旁王朝复辞,象拿破仑那样从平民到穿“红色”将军服的道路被堵死。于连便想当一名身着“黑色”教士服的大主教。他有惊人的记忆力,能全文背诵拉丁文的《新约全书》,因而被维立叶尔市市长聘为家庭教师。贵族出身的市长自然瞧不起平民,于连也仇恨上流社会。为了报复市长,于连开始打市长夫人的主意。瑞娜市长夫人是有名的淑女,过着平庸孤寂的生活,根本不懂什么是真正的爱情。于连在她内心唤起了全新的感情,尽管她比于连大十岁,依然爱得热烈爱得深沉,这便深深打动了于连。这种  相似文献   

10.
于连整整一生都生活在悲剧中。其出身是悲剧,作为最小的儿子,他的出生对他穷困的家庭是多余的。加上他的体弱多病,他备受全家的憎恶和厌弃。他的父亲不爱他,他的兄弟忌恨他。他奇迹般地进入贵族社会,并赢得美丽善良的德瑞那夫人的钟心挚  相似文献   

11.
“凡是伟大之艺术品, 初见时必觉不十分舒适。”由于《红与黑》本身的复杂性和涉及的多是一些历史转型阶段的敏感问题, 所以, 影响了我们对瑞那夫人这一典型形象的深入认识。瑞那夫人是一个非常丰富的妇女形象, 同时也是一个需要我们用时间和学识来理解、认识的形象。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这一形象进行再认识。  相似文献   

12.
一个人的成长环境对他的爱情观有着深刻的影响,尤其是自己亲人的影响。于连的生活中缺乏亲情的关爱,以至于他对爱情有着片面的认识,甚至可以说他不懂什么是真正的爱情。于连从小生活的环境,使他甚至背弃自身的本善,带上罪恶的面具来向这世界发出怒吼。德拉莫尔小姐身上维系的,不仅是于连对物质追求的实现,还有伴于这种实现而来的于连心灵上的强烈满足感。他为此欣喜若狂。我认为,这就是于连之所以会对德拉莫尔小姐产生类于爱的情愫的原因,但这根本就不是爱。  相似文献   

13.
法国作家莫泊桑的《项链》是语文教材中的传统篇目,为之写续也是传统的写作训练项目。《项链》主人公玛蒂尔德为赴舞会,从好朋友佛来思节夫人处借来挂项链,舞会后却不慎丢失,为了赔偿这挂价值上万法郎的项链,路瓦载夫妇倾尽家资,债台高筑,以美貌为骄傲资本的玛蒂尔德悲苦劳作十载,青春娇颜褪尽。当她还清了债务,偶遇佛来思节夫人时,却得到这样一句回答:“唉!我可怜的玛蒂尔德!可是我那一挂是假的,至多值五百法郎!”故事至此戛然而止。有一篇经过精心批改的习作,相当成功。续作如下:佛来思节夫人感动了,抓住她的手,说:“唉!我可怜的玛蒂尔德!…  相似文献   

14.
《红与黑》中的悲剧人物除主人公朱利安(另译为于连)外,还有德·雷纳尔及夫人,德·拉莫尔先生和玛蒂尔德小姐。先说德·雷纳尔,身为一市之长,妻子却和别人去偷情,岂不悲哉!我们暂且不论妻子的品德如何,作为男人,作为丈夫是否有失职之嫌?男人的职责之一,就是对于女人的管教和需要的满  相似文献   

15.
德·瑞那夫人是法国作家司汤达长篇小说代表作《红与黑》中塑造得较鲜明的一位女性形象,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三大长篇小说之一的《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同名主人公。两位大师笔下的这两位女性形象,虽然由于作家国籍不同,社会体制的发展阶段不同,社会风俗不同,作家笔下不可能出现完全雷同的人物形象,但以他们对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的理解,作家笔下的两个女性形象,也就有着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甚至有人认为德·瑞那夫人就是法国的安娜·卡列尼娜。首先,两位女人公的形象都是在作家创作成熟时期的作品中塑造出来的。司汤达…  相似文献   

16.
探讨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的主题应从"假项链"入手, "假项链"代表了玛蒂尔德渴慕已久的上流社会, "假"正表明了上流社会的虚伪.小说的基本冲突则是玛蒂尔德浪漫的梦想与现实生活的 "假"的冲突.随着法国自大革命以来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 "浪漫"产生的土壤和气候都已消失殆尽,玛蒂尔德的梦想必然显得不合时宜了.与玛蒂尔德一样, <一生>中的雅娜、<包法利夫人>中的爱玛的浪漫之梦也被残酷的现实摧毁了.因此,在以金钱为法则的资本主义社会中, "浪漫之梦"已没有了它的立身之地,成为不合时宜的梦想.  相似文献   

17.
“什么?珍妮你说什么?你再说一次?”玛蒂尔德紧张地反握住佛来思节夫人的手,一脸的惊愕。“我可怜的玛蒂尔德,项链是假的,至多值五百法郎!”  相似文献   

18.
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中的女主角玛蒂尔德富有个性,可关于《项链》的主题,众说纷纭。本文试将玛蒂尔德与俄狄浦斯、包法利夫人作比较,以探寻《项链》的主题内涵。  相似文献   

19.
朱莉、德·莫尔索夫人都是追求爱情的女性,都是贤妻良母.卢梭把朱莉写成了理想的人物,启发人们怎样理智地生活和相爱;巴翁的莫尔索夫人是一个现实主义典型,她的爱情追求是一个悲剧,表现作者科学的爱情观和对家庭、婚姻问题的深层思考.  相似文献   

20.
在世界文学人物画廊中,个人主义奋斗者不胜枚举,男女均有,或成功,或失败,不一而足。于连和克莱德就是其中两者。于连是十九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司汤达的小说《红与黑》中的主人公;克莱德是二十世纪美国进步作家德莱赛的小说《美国的悲剧》中的主人公。两个人物形象出自不同国籍,不同时代的作家之手,却有惊人的类似,又存在明显的差异,而结局又一模一样,形成有趣的相异—相同—相异现象。 于连是法国维里埃尔市一个锯木厂主的儿子。由于身体瘦弱,不堪繁重的体力劳动,在家庭中倍受歧视,毫无温暖。但他自幼喜爱读书,接受了法国大革命中雅各宾党的革命思想,因而,他崇拜拿破仑,渴望立功沙场,名扬四方,成为“世界的主人”。但于连生不逢时,波旁王朝的黑暗统治和门弟观念,粉碎了他三十六岁当上将军的美梦。在给德·瑞那市长当家庭教师时,他怀着强烈的平民意识和不可动摇的飞黄腾达的决心,大胆追求美丽的市长夫人,招致整个上流社会的非议,他被迫离职,来到巴黎,很快得到木耳侯爵的信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