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9 毫秒
1.
<正>实践应用意识,一般是指把数学的有关概念、性质、法则等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相结合,使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思维倾向.纵观近几年来的中考试题,都凸显了"加强数学应用"的理念,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经历"问题情景——建立模型——求解——解析与应用的  相似文献   

2.
"植树问题"是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的内容,本课安排"植树问题"的目的在于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要从简单人手的思想.教材将"植树问题"分为几个层次:两端都栽、两端不栽、环形情况以及方阵问题等.其侧重点是:在解决植树问题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一种在数学学习和研究问题方面都很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化归思想.同时使学生感悟到应用数学模型解题所带来的便利.本课的教学,并非只是让学生学会熟练解决与植树问题相类似的实际问题,而是把解决植树问题作为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一个学习支点,以此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3.
无论是理解数学概念、推导数学公式,还是证明数学定理、解决实际问题,都需要数学记忆的参与.因此,不断地增强数学记忆能力,对于学好、用好数学是很重要的.俗话说“对症下药,药到病除”.我们要解决数学概念的有效记忆问题,就必须搞清楚学生记忆数学概念的困难,然后才能根据困难,采取有效的策略解决数学概念的有效记忆问题.因此,我们将在分析数学概念记忆困难的基础上,根据现代认知理论,提出一些有效的应对策略.一、数学概念记忆面临的困难分析调查表明,记忆主体——学生在数学概念的学习中,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困难.1.缺少针对数学概念记…  相似文献   

4.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指阅读的重要性。数学学习,也同样要学会阅读。有的学生之所以数学差,多数是阅读能力不够强所致,是因为他们没有完全掌握数学的名词、公理、定理、公式、定义、性质等,而这些概念既是组成数学问题的"细胞",也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桥梁"。在阅读中,只读不思,效果为零;只读不忆,混淆一片。在阅读中不仅要掌握相关概念,还要掌握相关概念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5.
高中数学在概念的学习、问题的解决和知识框架的形成过程中,处处显示着数学思想的光芒.其中函数与方程、分类讨论、数形结合、归类总结等思想的渗透,为学生学习高中数学指引了方向,从本质上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真正地做到了"增效减负".本文针对高考的热点问题——函数,浅谈在函数学习中对数学思想的渗透,以帮助学生顺利解决函数问题,提升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6.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数学反思性学习能力的重要渠道,数学课堂教学除了概念教学,例题讲解外,还有最重要的一部分是习题课教学.我们学习数学问题最终是要会做题,做对题.文章总结了习题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反思能力的几种方法:创设开放性问题情境,在积极思考中让学生感到"我能行";从一题多解方面进行反思;在问题解决后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7.
概念是表征数学问题、导出数学原理的逻辑基础,也是建立数学知识体系的中心环节,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基本前提,因此高中数学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概念建立.本文以"圆锥曲线"的概念教学为例,探讨了引导学生建构数学概念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8.
郑国平 《时代教育》2009,(6):138-138
在数学教学中,概念是数学所有知识的基础.做好概念教学是学生数学学习质量提高的关键.本文就数学概念的"引入"、"形成"、"本质"、"巩固"、"应用"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9.
数学抽象素养是高中数学教学需要培养的六大核心素养之一。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素养,笔者尝试建构以数学思维为核心的教学,形成研究一个具体的数学对象或解决一类数学问题的基本结构模式:素材探究(现实需要、数学发展的需要)——概念表征(表示及分类)——性质归纳——理解应用,让"数学抽象"螺旋上升,发展数学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0.
1问题的提出《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明显加强了数学应用和联系实际方面的分量,使学生体验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数学与日常生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促进学生逐步形成和发展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同样,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也要求考生:能综合应用所学数学  相似文献   

11.
杨云 《广西教育》2015,(5):38-39
数形结合思想是数学基本思想中的一种,主要是指通过数与形之间的对应关系和相互转化来解决数学问题的一种思想。数学家华罗庚说:"数形结合百般好,隔离分家万事休。"由此可以看出,数形结合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下面笔者主要从概念教学、找规律教学以及解决问题等方面谈谈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一、巧用数形结合思想,使抽象的数学概念直观化,帮助学生形成概念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有些概念比  相似文献   

12.
孙庆亮 《考试周刊》2013,(35):83-83
<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梳理出10个核心概念,"应用意识"是其中之一。还给出了明确的解释:"应用意识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有意识利用数学的概念、原理和方法解释现实世界中的现象,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另一方面,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与数量和图形有关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抽象成数学问题,用数学的方法予以解决。在整个数学教育的过程中都应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综合实践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一节渗透数学思想的复习课为例,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理念,对数学教学中如何将"问题解决"贯穿于课堂教学中,提出自己的一些见解.教师在数学问题引领中的教学过程,体现了精心设计问题,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经历"问题解决",强化"数学思考",体验"学习评价"的学习过程,使学生逐步感悟数学思想——分类讨论.  相似文献   

14.
概念是反映数学对象本质属性的一种思维形式,是数学内容的根基,是导出数学定理和法则的逻辑基础,是数学思想与方法的载体.学生对概念的把握往往不够透彻,易造成误判和误解.通过"做、辨、悟、醒"的方法进行概念教学,可有效地让学生把握数学概念的本质特征,体会蕴涵在数学概念中的数学思想方法,掌握数学概念在解决数学问题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操作",包括外在的活动操作与内在的智力操作.在数学概念导入的教学中,学生通过"操作",经历复杂而丰富的认知过程,获得数学概念的丰富表象,促进对数学概念的表征.本文阐述数学概念导入教学中"操作"的设计:在"直线、射线、线段"概念导入教学中实施动手动脑式的"操作";在"相交线"概念教学中实施问题解决式的"操作";在概率定义的导入教学中实施分组实验活动式的"操作".  相似文献   

16.
数学问题解决中的模式识别的研究视角,可以分为基于数学解题认知过程与解题策略角度、基于"归类"的视角、基于数学问题解决中模式识别与其他因素的关系的视角等,具体研究领域涉及几何解题中的视觉模式识别、几何问题解决中的模式识别、解代数应用题的认知模式、数学建模中的模式识别等.由于在知觉领域与问题解决领域"模式识别"的表述存在一定的混乱性,将基于数学问题解决的模式识别界定为:当主体接触到数学问题后,与自己认知结构中的某数学问题图式相匹配的思维与认知过程.并进一步通过其与"归类"的区别与联系、与"化归"的区别与联系使"基于数学问题解决的模式识别"的概念得以澄清.在范围上,把问题解决中的模式识别界定为一种思维过程的阶段或者思维策略,认为它是解题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并不是解题的全部.对于未来的展望,期望系统的理论研究、期望对学生问题解决中模式识别的认知过程与机理的实质性的研究以及对学生问题解决中模式识别的教学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17.
<正>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在总复习的时候经常会感到吃力,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困难:数学概念模糊不清,计算类型分辨不明,应用变式能力较弱,等等;主要原因在于:阶段学习掌握不牢固,变式练习浅尝辄止,缺乏科学分类能力。为能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有效地提高复习的质量,增效课堂,我通过研究,在运用图示进行复习方面有了一点收获。一、归纳出小学高年级数学"图式复习"的最佳时机1.梳理概念时在教学完一个单元或是章节的概念后,教师引导学生  相似文献   

18.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使学生"领悟"出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能用数学眼光去观察生活实际,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成为每位数学教师重视的问题。新编数学教材从概念的形成、方法的归纳、知识的运用等方面已为这方面的教学创造了很好的条件。但如何运用这些条件,创造性地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使数学教学更贴近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要我们不断实践和探索的。下面就谈谈这方面的体会。  相似文献   

19.
数学教学之"道"在于对数学教学之"根"的守望——把握数学课程特点,致力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创设自主平台,不仅能给学生以始料未及的体验,更能促进学生主动思维,创造性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一、自主建构促思维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之上.教学中,让学生借助已有经验,亲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发展. 《认识正比例意义》一课概念抽象,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根据学生由感知——表象——抽象的认识规律和教学的启发性、直观性等教学原则,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活动为主体,以创新为主旨",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建构正比例的意义,在学生初步理解归纳出正比例的意义后,教师安排了这样的环节.  相似文献   

20.
<正>数学建模是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观察世界的基本途径.数学教学要让学生经历"实际问题——数学问题——数学模型——数学结论——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如何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苏科版八(上)第六章第四节"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为学生感悟建模提供了很好的载体.笔者以中考中一道关于行程问题的一次函数图象信息题为蓝本,在理解教材用意,理解学生困难,理解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对这节课进行了重新设计.一、原题呈现题目 "低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