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记者,在一定的意义上说,就是一个专职的调查研究人员。记者的调查研究和一般工作性的调查研究的区别在于,记者的调查研究主要是为了向全社会公开报道或评述。而且,常常是大主题,大手笔。20世纪70年代末,《辽宁日报》的那篇著名的记者述评———《莫把开头当过头》,就是这样的大手笔之一。当年,作为正确而又及时的政治警钟,那篇述评的声音曾响彻中国大地。如今,当时的历史背景已经压缩成了薄薄的一页装入了浩瀚的史册,可人们还常常提起那篇记者述评。这是因为,它的产生实在是太值得寻味了。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一…  相似文献   

2.
一证走中国     
除了去银行,王学和很少用身份证干过别的事情。“我不像你,整天飞来飞去,还要住宾馆,那当然到处都要用身份证。如果有一天我也要出远门,那肯定得带上。”他对《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说。  相似文献   

3.
孟丽娟打从工作开始,就没有离开过广播这块阵地。从记者、部主任,一直到走上辽阳人民广播电台主要领导岗位,哪一个台阶都没有落下过。正是这种“执子之手”的特殊经历,孟丽娟对广播事业有着非同一般的感情——她深爱着那飞扬的电波,那神奇音效,那亲切的频率呼号,还有那透过音响而呈现出的每一个空灵的与画面。  相似文献   

4.
难忘的时时刻刻王冬梅敬爱的小平同志虽然离去了,可他那一代伟人的光辉形象和不朽的业绩却永远地留下了,留在了每一个敬仰他的中国人和外国人的心中。作为一名有幸多次采访过他会见外宾活动的记者,对小平同志那和蔼可亲且气度非凡的音容笑貌,那潇洒自如的谈吐、那纵横...  相似文献   

5.
孙春龙 《青年记者》2009,(13):32-34
我的所作所为.已经超出了一名记者基本的职责范围,但是,从更深的层面来讲,这些事情共同的地方,是和记者的职责相通的,那说是对生命的尊重。  相似文献   

6.
周青先 《青年记者》2008,(13):81-82
5月12日下午,第一时间在网络上看到汶川地震的消息,我就立刻给部门主任汇报,报社应该派记者前往灾区。我对那一带情况比较熟悉,请求参加。  相似文献   

7.
记者写书近年渐成风气。与上世纪80年代那一拨记者主要将自己的新闻作品结集成书不同的是,现在的记者写书,集中在调查记者的调查和写作生涯上,其中充满着惊险和刺激。这方面,以赵何娟的《天下有贼》及高昱的《人民需要放鞭炮》为代表。  相似文献   

8.
《新闻界》1995,(2)
“客观报道”手法的运用路透社的报道我们已经选过不少,那是因为它的许多报道确实写得有特色。比如本文。日本政坛的变化频繁早已不是新闻。但是,如果一个外国记者直接去对此加以正面揭露,那恐怕不是上策。那么上策是什么呢?还是西方记者们已经烂熟于心运用自如的客观...  相似文献   

9.
不求闻达是一个好记者该具备的品质。当记者如果老想着当官,那这记者肯定是当废了。当记者如果心存旁骛,那这记者肯定要走样跑偏了……——郭建跃获选长江韬奋奖的那个晚上,儿子从妈妈电话里得到消息后,给爸爸发来一条短信:"恭喜老爸完成职业生涯一大目标。这是对你在这个奋斗了半辈子的事业上最大的肯定。儿子为有你这样的父亲感到骄傲。"  相似文献   

10.
元月3日,一支不寻常的队伍从北京来到南昌,他们是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等十一家中央新闻单位的记者们,这些记者组成中央新闻单位邱娥国事迹采访组,对人民的好警察,南昌市筷子巷派出所户籍警邱娥国的先进事迹进行采访。这批记者走南闯北,见多识广,在他们笔下的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不计其数,然而,当记者们走进筷子巷派出所辖区的大街小巷,与居民群众促膝交谈后,邱娥国那一桩桩感人的事迹,却给他们带来近年来少有的心灵的震撼。《中国妇女报》记者孔庆芸说:“经过采访以后,和居民接触,他们亲口所说出…  相似文献   

11.
军事记者在军事领域里驰骋,用妙笔生辉的文章,把军人与军营的风貌展示给世界。所以,军事记者的形象是高大的——但是,他们不能一条腿。   这是什么意思 ?原来文章的“文”不等于文科的“文”,如果以为写的文章只需要两大类知识之一的文科知识,不需要两大类知识之二的理科知识,那就大错特错了。   记得,高中时一位同学酷爱作文,立志当记者,但对数理化课程也不放松,理由是:“不能少掉那一半形容词”。虽属笑谈,但似比今人聪明,至少为摆脱“搜索枯肠”的窘境多留了通路。   何况,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就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  相似文献   

12.
记者的求新思维德阳人民广播电台李新当今,我国正处在社会大变革的宏观背景下,变革的社会向从事新闻报道的记者提出了一个严峻的课题,那就是记者要突破传统思维定势的束缚,运用新的思维方式来完成自己的使命。新闻要新,这是常识。求新,就是“力求用新视角、新内涵、...  相似文献   

13.
《今传媒》1995,(6)
行吟黄土地──中国青年报主任记者张文彦和他的新闻追求正善,晓斌,颜咏早在中学时代,我们就将自己阅读新闻的注意力自觉不自觉地投向了他——《中国青年报》陕西记者站站长、主任记者张文彦。记者,是他追求的无怨无悔的职业也许是血脉里涌动着那漫漫黄土和酉部文化的...  相似文献   

14.
刘群峰 《新闻窗》2010,(6):62-63
也许当记者都是貌似风光与灰头土脸相伴吧!做了那么多年记者且略有些疲惫之后,时常浮上心头的,还真是只有那牛栏江,那已近20年前采访过的地方,而随着时光的流逝,它已很接近于一个传说了。  相似文献   

15.
董岩 《新闻窗》2005,(6):32-35
今年7月,我们在北京专访了身为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的梁衡,感悟作家、记者、学者、官员的梁衡,聆听在新闻、文学与政治的广阔天空下他那博大、雄浑的心灵之声,那激越、奋进的生命四重奏。  相似文献   

16.
当一个好记者赵洪松背着一床棉絮、提着一捆书,我从武汉来到湖北日报恩施记者站报到了,夜枕清江的汩汩涛声,那一夜我做了一个自己仗剑行侠的记者梦,睡得好香好甜──回想12年前自己大学毕业开始记者生涯的第一天,仿佛就在昨天。1985年7月,我从华中师范大学中...  相似文献   

17.
俗语说得好“万事开头难”,新闻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开头,所以在写新闻的人里边流传着一句话“千斤采访四两写”,来表明采访在新闻写作中的重要性。一个多年从事新闻写作的老记者说过一句话:“笔下的功夫不强,照样能当一名出色的记者,但不善于进行访问是绝当不好记者的。”那  相似文献   

18.
王桥 《新闻窗》2005,(5):44-44
前段时间出去采访,有人开玩笑说:搞新闻时间长了,我们记者都快成"熟练工"了。虽是玩笑话,却令人深思。如果记者只满足于把手上的材料,按"程序"简单地拼装打磨一下,就当作新闻成品交差了事,事前不积累,事后不琢磨,胸中无大局,那这篇稿件多半成不了"气候"。一个有追求的记者,不会这样写新闻。优秀记者的作品,尤其是代表作品,从中可以让人看到其思想的深度。  相似文献   

19.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需要培养具有创造精神、创造才能的人才。知识经济对新闻记者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那就是要提高记者的综合素质。未来社会不仅需要记者在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上不断创新,而且需要记者在思维方式上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20.
《今传媒》1997,(7)
记者的新闻兴趣与新闻活动文/辽宁·赵维一、记者的新闻兴趣是记者新闻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名记者为什么写这篇报道?那名记者为什么用那种方式报道那个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当然,可以回答说,这是当前的中心工作,这是当前社会的热点,这个人物身上较集中地体现了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