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儿童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这就是说,只有点燃学生心灵的火种,才能感动学生学习数学,在数学课程中只有超越"科学世界",关注"生活世界",才能感动学生学习数学。  相似文献   

2.
魏华 《甘肃教育》2013,(22):54-54
古罗马教育家普鲁塔古所说:“儿童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要点燃这颗火种,就需要创设与学生学习相适宜的环境,使学生致力于合作学习的探索与实践中,为学生提供小组合作学习的机会。由于部分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缺乏研究,趋于形式.  相似文献   

3.
蔡全会 《宣武教育》2007,(10):32-34
古罗马教育家普鲁塔克说:“儿童的心灵不是一个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要点燃儿童心灵的火种,除了改变以往单调枯燥的知识传授教学方式,变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活动的同时,教师运用多种评价方法,形成个性的评价,也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古罗马教育家普鲁塔克指出:"儿童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这句话生动地告诉我们,教师的激发调动对儿童的发展是多么重要!那么,教师应如何点燃这心灵的火种呢?想像正是这火种得以熊熊燃烧的助燃剂,它是儿童主动投入、参与学习的驱动力,能使儿童在学习活动中始终保持着学习的热情.  相似文献   

5.
正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教育要回归生活,品德培养更要回归生活。品德来源于社会生活,是"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教育。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因此,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在学生的生活过程之中进行。为此,新课程理念倡导品德教学要回归生活,强调以儿童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在教学中做到让品德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一、立足生活需要,确定教学目标《品德与生活课标》指出:"教学活动在内容上既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提倡和鼓励教师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  相似文献   

6.
正古罗马教育家鲁塔克指出:"儿童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他告诉我们,教师的作用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创造一种良好的情境,运用灵活,且适用的方法去点燃学生心灵的火种,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去接受知识、提高能力,熏陶自己的情操。让课堂教学真正能充分地关注生活,又超越生活,并能充分接触身边科学世界。为达到这一目的,"构建和谐有效课堂"不失为一条捷径,因为和谐能产生美,和谐能产生最佳效益。  相似文献   

7.
为什么学生越学越没有了灵气和活力?为什么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不能体验到快乐?问题的根源是缺乏对学生“生活世界”的关照,难以体现全新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迫使学生在数学课堂学习中戴着面具做痛苦表演,没有真实生活的愉悦体验,不能满足学生完满的精神生活的需要。古罗马教育家鲁塔克指出:儿童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这就是说,只有点燃学生心灵的火种,才能感动学生学习科学;在数学课程中只有超越“科学世界”,关注生活世界,才能感动学生学习数学。那么,究竟如何感动学生学习数学呢?一、创设体验过…  相似文献   

8.
古罗马教育家鲁塔克曾指出:儿童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需要点燃的火种"。我们清楚地看到,整堂课中徐老师成功地扮演了"火种"点燃者角色,学生的学习自始至终表现出在老师的引发下自主学习的积极状态。  相似文献   

9.
古罗马教育家普鲁塔克指出:"儿童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这句话生动地告诉我们,教师的激发调动对儿童的发展是多么重要!那么,教师应如何点燃这心灵的火  相似文献   

10.
课改背景下的小学《品德与生活》课以儿童生活为基础,引导学生比较全面、客观地发现和认识生活,是从儿童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儿童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生活的体验性课程。因此《品德与生活》课必须是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要让儿童在体验中拥抱生活,要在活动中升华品德。[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课程标准》还强调: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针对这些要求.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因素.精心设计.将教育活动置身于现实的生活场景之中.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感悟。  相似文献   

12.
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品德与生活》(4册)《品德与社会》(3册)是我省通过教育部审查的第一套同类教科书。该教材以其鲜明的特色获得了有关专家的肯定。一、教材编写思想充分体现了教改新理念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新颁行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都十分强调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因此,山东人民版的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始终遵循着让品德培养回归生活的理念,并创造性地提出了教材要“源于儿童生活、贴近儿童生活、引导儿童生活”的新理念。每册教材都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使学生的认知在现实生活中提升;…  相似文献   

13.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中小学课堂教学在本质上是一个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主动参与、自主发现和探索、独立思考和不断创新的过程,而不是去简单、被动地接受教师和教材提供的现成的观点与结论。这也诚如古罗马教育家普鲁塔克所说:“孩子们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颗需要点燃的火种。”与今语文课堂教学应积极顺应新课程变革,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点燃孩子们心灵的火种。下面我就此谈一谈我的几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4.
张启建 《中国德育》2013,(11):31-33
品德新课程标准指出:"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品德教育的事实证明,脱离学生生活实际、没有走进学生心灵、缺少人文关怀的教育是无效的。一次,我在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借班上了三年级《我想要,我能要》一课。课后,大家一致认  相似文献   

15.
品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师生共同提高认识,从思想上重视《品德与社会》课的学习。结合学生实际,让道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课堂教学,必须常抓不懈,要多方位多角度地展开,将课堂延伸至生活。只要下苦功夫,就能将《品德与社会》的教育"假、大、空"的问题迎刃而解,使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能够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目的和要求,从而让品德与社会真正走进小学教育教学中。  相似文献   

16.
《品德与社会》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因此,课程要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要贴近儿童生活,反映儿童需要。要让儿童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相似文献   

17.
贴近儿童生活: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基本要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这是2002年5月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所确立的一个基本理念。《标准》指出: “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贴近儿童生活是品德与社会课的基本要求,这是课程性质所决定的,是提高该教材对各地区适切程度的需要,是提高课程有效性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教育源于生活,因为生活的存在,才形成了生动有趣的品德教育素材,帮助学生寻找生活世界中相关的教育主题与内容,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对引导学生热爱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与价值观大有裨益。因此,如何让学生在生活化的课堂中,增强学习兴趣,是新课程比较关注的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摒弃以课堂宣讲为主的僵化模式,从儿童心理生理的特殊性出发,直击孩子心灵,唤醒生活体验,联系社会生活,创设生活情境,达到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教学效应。  相似文献   

19.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科书努力成为一种对话的文本,而不是“独白”的文本。教科书在儿童面前就好像跟他进行对话的另一个人,通过教材中的儿童与教室里的儿童对话,学生的生活经验不断地与教科书的思想观念融合;通过这种对话,教材中的儿童与教室里的儿童相依相伴,共同成长。在使用新教材时,我们不仅要在教材与学生之间树立这种对话观,作为教材的使用者——教师同样也需要树立这样的对话观。在新课程中教师与教科书的关系应该是“合作伙伴关系”,教师不是一味地在学生头脑中复制教材上的一切,而是通过与教科书平等对话以求得专业支持。教材虽然不是课堂教!学的唯一资源,但它依然是重要的资源。教师与教材之间的对话是推进“教学创新”的重要途径,教师有必要通过与教材对话来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和创意,提高创造性地“用教材教”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正如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生活即教育。"并强调:"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事实也如此,如果课堂教学离开生活,那么教学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指出: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薄薄的教科书只是课程的一个支点,每个支点支撑一个主题,而这些主题又涉及到学校、家庭、社会的方方面面,生活才是品德与社会课的教材。因此,在《品德与生活》教学过程中要立足于学生生活实际,选用一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课堂,缩短教材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距离,变抽象思维为感性认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我就立足于学生的生活,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浅谈自己的几点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