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平乐·村居》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5课《古诗词三首》的第三首,作者是宋代词人辛弃疾。辛弃疾的作品不仅内容丰富,风格也随着内容的变化而变化。这首小词,便全然不同于他那些激昂慷慨的作品,呈现出一种清新、温馨的风格。  相似文献   

2.
《望庐山瀑布》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第七册第2课《古诗三首》中的第一首诗。作者李白的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畅自然,韵律和谐,富于变化。他的许多诗描绘了祖国壮丽的景色,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望庐山瀑布》就是其中非常有代表性的一首,它充分体现了诗人的浪漫主义风格。  相似文献   

3.
李娟 《文教资料》2011,(16):14-15
凌廷堪所作《论曲绝句三十二首》,是我国戏曲理论著作中不可多得的珍贵遗产,其中第十一首是论述戏曲语言的。他主张戏曲语言不能隐晦深奥、令人费解。这种观点作者十分支持。  相似文献   

4.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这是诗人杜甫住在成都草堂时写下的《绝句四首》中的第三首。《语文知识》1997年第1期发表的一位作者写的《杜甫<绝句四首>之三赏  相似文献   

5.
<正>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感受作者在文学作品里表达语言所采用的形式。以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为例,笔者以为这一课在语言表达上比较突出的是首段的对比手法运用,以及第三、四段的虚实写法的结合。先来看首段的对比手法运用。这篇散文的核心是表达作者的情感,从首段的最后一句话可以明确济南在作者的心中是一块宝地。"宝地"一词带着鲜  相似文献   

6.
《山行》是小学语文第7册人教版第21课《古诗三首》中的第二首诗,这是一首唐诗,作者杜牧,唐代文学家,其诗豪放疏朗,清新俊逸。语言明丽隽永、豪迈爽朗,独具风格。杜牧的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相似文献   

7.
《孕》、《娩》是作者组诗《孕、生命、宝贝——给我亲爱的儿子西蒙》中的第一首和第六首,全诗由八首小诗组成:前4首是准妈妈唱给腹中宝宝的歌,后3首是分娩时母亲对宝贝的倾诉,最后一首是年轻的母亲对宁馨儿的呢喃。它细腻地展示了母亲从怀孕到分娩的全部心理历程,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圣洁无私的母爱,表现了母亲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体现了母亲对生活哲理的思索。  相似文献   

8.
《古诗十九首》有多重意蕴,我们今天就是要讲它意蕴的丰富。不知作者是造成《古诗十九首》多义性的第一个原因,因为你无从比附,这使它的意思反而丰富起来。  相似文献   

9.
《早发白帝城》是人教版第七册第三单元《古诗两首》中的一首,作者是李白。公元758年春,已到晚年的李白因参加永王李磷幕府之事被牵连,流放夜郎(今贵州省),行至白帝城忽然赶上全国大赦,重获自由。这正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惊喜万分的诗人立刻驾舟东还江陵,途中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作。  相似文献   

10.
高中语文(人教版)第六册《香菱学诗》一文节选自《红楼梦》第48回,文中有香菱两首写得“不好”的咏月诗。文末,作者写她又“忽于梦中得了八句”,这便是到第49回出现的第三首“好”的咏月诗。这三首诗都咏月,又都是七律,但写得有优劣差等,细细玩味,别有一番意趣。下面试作比较鉴赏。  相似文献   

11.
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其创作的154首十四行诗更是文学的瑰宝.本文作者通过对莎士比亚的第19首十四行诗进行主题、艺术、结构、意象四个方面的分析,深入地探讨了诗人是如何表现十四行诗的优美和诗人内心的情感的.  相似文献   

12.
《考试周刊》2016,(51):45-46
<正>一、教材解读《诉衷情》是长春版教材第十一册第六板块的一首包含悲壮沉郁之感的词,作者是宋朝词人陆游。这首词是作者晚年闲居山阴所作。积贫积弱、日渐窘迫的南宋是一个需要英雄的时代,但这又是一个英雄"过剩"的时代。陆游的一生以抗金复国为己任,无奈请缨无路,屡遭贬黜,晚年退居山阴,有志难伸。"壮士凄凉闲处老,名花零落雨中看"。历史的秋意,时代的风雨,英雄的本色,艰难的现实,共同酿成这一首悲壮沉郁的《诉  相似文献   

13.
教材简析及教学建议: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13课《古诗两首》中的《绝句》是杜甫《绝句四首》中的第三首,内容为: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首诗描写的是公元759年春末夏初成都浣花溪旁杜甫草堂前生机勃勃的景象,抒发了作者难以抑制的喜悦之情。整首诗虽只用28个字,就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妙的画,一幅春天的画,一幅有声有色的画,一幅动  相似文献   

14.
张先堂  李国 《家教指南》2023,(4):144-155
通过对敦煌研究院馆藏莫高窟第108窟所存2首五代题壁诗真迹的考察,利用红外线照片对以往2首诗文字的误录、漏录进行了校正,考证第2首诗的作者为五代敦煌僧人灵俊,阐释了张盈润、灵俊2首题壁诗的创作背景和思想内涵,揭示了敦煌五代文人、僧人题壁诗创作情况,为古代文学史研究提供了原生态的珍贵史料。  相似文献   

15.
2000年高考第8题要求赏析一首古诗《约客》,它的作者是南宋诗人赵师秀。赵师秀为“永嘉四灵”之一。  相似文献   

16.
小学语文第十册课文《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诗。这首诗以类似遗嘱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收复中原失地的坚定信念和统一祖国的强烈爱国热情。  相似文献   

17.
在教学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教科书《语文》第七册中的《望天门山》这首诗时,我遇到了这样的情况:教材的“预习”是说这首诗赞美了雄伟的长江,而《教师教学用书》的“教材说明”却说这首诗是“诗歌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赞美了神奇壮丽的天门山景色,表达了作者乐观豪迈的情感”  相似文献   

18.
村居(改写)     
第十二册习作二要求:请根据《村居》这首诗的内容,想象诗人高鼎看到了怎样的美景,透过古诗的字里行间,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然后再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把这首古诗改写成记叙文。  相似文献   

19.
霍新艳 《课外阅读》2010,(9):129-130
一、“以点带面”读诗歌 《观沧海》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古代诗歌五首》中的第一首,选自《乐府诗集》,是乐府诗《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作者是曹操。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现存最早的一首完整描绘自然景物的诗篇,但诗人的趣味并不在单纯写景,是一首很有分量的诗。  相似文献   

20.
现行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教科书语文第八册十四课《古诗三首》中第一首是叶绍翁写的《游园不值》,第二首是苏轼作的《饮湖上初晴后雨》,第三首是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科书预习提示中讲“这三首诗,是唐宋诗歌中千古传颂的名作”。经查,这三位诗人都是宋代人,显然,历史的车轮不会倒转。这三首诗也不是由唐、宋时的作者所写的。所以,课本如此讲是不妥的。因此,建议再版时能把“唐”字去掉。筻我的一点建议$河南淅川县九重镇第三中心小学@张本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