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学生心目中的科学家形象是其科学本质观的重要体现。不同年代、不同国家的研究均发现学生对科学家存在刻板印象,影响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未来从事科学职业的意愿。对小学二至四年级学生样本的科学家刻板印象开展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对科学家外在形象的刻板印象比以前更深,并依旧存在性别与年级差异;学生对科学家内在形象的认识整体上是积极的,更多地谈及科学家认知方面的特点;学生主要从互联网或参观科技馆等校外教育渠道了解科学家;学生对当代科学家,尤其是中国科学家并不熟悉。建议当下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作用,拓宽学生了解国内科学家的途径,让科学家精神进校园,促进小学生对科学家的了解、对科学本质的感知。  相似文献   

2.
学生对科学家形象的认知反映了学生的内隐科学观,因此树立正确的科学家形象,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同时也会影响他们未来的职业选择。本研究选取北京某中学初一年级两个平行班,采用科学家形象绘画测验( Draw - a - Scientist Test) 和相关调查问卷,评定了学生心目中的科学家形象,同时考察了学生了解科学家形象的渠道,最终检验了作为了解渠道之一的科技场馆学习经历对学生心目中科学家形象改变的影响。结果表明: 初中学生所持有的科学家形象在外貌、性别、人格特征上存在着刻板印象; 电视、网络和书籍杂志是初中生获取科学家形象的主要渠道; 科技场馆学习经历能显著改变初中学生所持有的科学家形象刻板印象,同时也让初中学生未来选择与科学技术相关的职业更加清晰化和具体化。  相似文献   

3.
语教学可以利用议论阐明事物直接性的特点,针对独生子女易于娇生惯养的现实,对学生进行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教育;利用记叙生动形象,寓情于景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辨证唯物主义等思想教育,利用说明严密精确的科学性特点和许多科学家献身祖国,献身科学的动人事迹,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科学,刻苦学习的思想教育。  相似文献   

4.
青少年学生群体是我国未来科学发展的储备力量,科学家是科学技术行业的精英形象代表。青少年学生心目中的科学家形象影响着他们科学学习的兴趣和与科学相关职业的认同。实证研究表明,青少年学生所认知的科学家形象总体上较为刻板。以社会建构主义的视角可以看到,这种刻板印象的认知受到其所处的社会文化情境的影响,也存在着文化的差异性。为了树立科学家在学生群体中的积极、正面和可及性形象,提供科学家的榜样角色和提供与科学职业有关的信息是两个重要的途径。针对我国科学教育现状,在向青少年学生传播和塑造科学家形象的过程中,应注意科学研究与科学传播、科普研究与科普实践、主流群体与边缘群体、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等的相互结合。  相似文献   

5.
学生对科学家形象的认知对其科学学习有重要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对科学学习的兴趣和对科学职业的认同。通过介绍在科学家形象认知领域内,以图形表征和言语表征为主的研究方式,分析了学生个体内在因素和外在环境因素(如榜样作用、学生所处年代、教育氛围和宗教环境等)对科学家形象认知的影响,并从研究方法的整合、研究视角的扩展和研究结果的应用三方面,分析了对科学家形象的刻板认知进行深入探索的切入点、必要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教科书中承载的科学家形象可能会潜在地影响学生的科学态度与责任。选取2019年出版的粤教版高中物理教科书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科学家形象建构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教科书整体上的科学家形象建构较为积极,突出了科学家团队的社会群体性、科学家人性特征的神圣性,力求逐渐改善对科学家的刻板印象,增加我国科学家的数量,平衡学科领域的分布,体现卓越的专业能力。基于研究结论给教科书的编写提出几点意见。  相似文献   

7.
孙芳英 《中学文科》2006,(11):101-101
一、教学做合一。构建班级管理氛围 1.注重榜样的激励力量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对学生来说,有很大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可以使学生改变认识,提高自我评价的能力。教师首先要为学生示范,要求学生做的,教师首先要做到。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名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修养到不愧为人师的地步。”教师虽称不上是名人,但也应如此。因此,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应有目的地选择榜样,树立榜样,强化榜样的形象和作用。其一,在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身先垂范,如见到地上有纸屑,教师要先拾起来;其二,要抓住各种时机f如集会、班会课),给学生讲科学家的故事,让学生知道科学家如何克服各种困难,刻苦钻研,献身科学;其三,经常利用各种机会,让学生介绍自己身边的榜样,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如让班上学习成绩优秀、品德良好的学生,介绍学习经验;其四,找个别学生谈心,以爱心、热心感化学生,使他们从榜样中吸取力量、获取源泉,激发学生积极向上、勇于拼搏。  相似文献   

8.
文学作品以塑造艺术形象来反映现实生活,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其最突出的标志就是它的形象性。作者意念总是通过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形象来传达,因此,新课标下文学作品的教学就是指导学生从语言文字入手,了解内容,感受形象;驱谴想象,再现形象;进入情境,理解形象;发掘意义,评价形象。文学作品的教与学,是对作品的第二次创造,在这一创造过程中,涉及到感知形象与尊重个性的问题,处理好这些问题,将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9.
在常人心目中,科学是深奥的、艰难的、枯燥的;提到科学家,眼前就浮现出爱因斯坦的形象——白发怒张、皱纹满面。科学怎么会是美丽的呢?不可思议!  相似文献   

10.
科学史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的一种宝贵资源,利用科学史材料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是科学科教学中的一种常用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应着重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科学家的研究过程,领悟科学家是如何发现问题、寻找证据、合理推理的;体验科学家不断深化对问题的认识过程和科学探索精神。这样既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  相似文献   

11.
在过去的五十年里,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方法,力图深入了解学生眼中的科学家形象.本文着重探讨各学者对DAST这一重要研究方法的改进和完善,分析比较科学家形象研究在性别、种族、年龄三个方面的差异性,并对能改变学生对科学家的"刻板印象"的方法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激发学生追求科学的兴趣。教师要善于运用科学家的故事去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利用多媒体电教手段,引导学生跨越时空隧道,走近爱因斯坦、张衡、爱迪生等科学家,为塑造学生的创造品格打下基础。   培养学生献身科学的情感。情感贯穿于创造活动的始终,教师要引导学生披情以入文,在多角度、多层面的品读中体会科学家们献身科学、生命不息、攻关不止的高尚情感,要培养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科学的热情,这是从事创造活动的必备条件。   磨砺学生意志。教师一方面要指导学生反复研读课文,学习科学家们追求真理、顽强不屈的坚强意志;一…  相似文献   

13.
在对待学生的问题上,班主任不要一味埋怨学生,要从自身上多找找原因,采用适当的教育方法。①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转化后进学生;②寻找差生闪光点重塑形象;③寻找最佳时机与学生谈话交流;④谈话要和蔼可亲;⑤关爱学生知寒知暖。  相似文献   

14.
在美术教学中应用多媒体能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兴趣;帮助教师把抽象的说教变为形象的演示,突破学生理解上的重点和难点;跨越时空,拓宽教师和学生的视野;降低制作难度,提高课堂效率。  相似文献   

15.
刘胜文 《课外阅读》2010,(11):187-187,210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诵读非常重要。“读”,可以体会文章的感情;可以再现文章的形象;可以理解作者的思想;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可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技能。  相似文献   

16.
语文教师要有发现美的眼睛,要善于挖掘教材美的内容,善于发现学生审美的特点,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让学生感知美;用新颖独特的教学构思,让学生理解美;用现代教学媒体,给学生展示美;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学生鉴赏美。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的发展,全面培养创新人才尤为重要。作为班主任,班级工作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务必塑造自身的形象,做学生的表率;用爱去滋润学生的心田,尊重学生;强化管理,开展活动,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增强集体观念,开好主题班会。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才能不辱使命。  相似文献   

18.
赵志良 《考试周刊》2010,(44):56-57
很多学生的作文内容干瘪、语言枯燥.根本原因在于不能用形象化的语言表述自己的观点。其实。在写作过程中只要注意到从内容和形式入手,用形象的内容诠释抽象的定义;用审美形象替代自然形象:用形象丰满的图景展现哲理逻辑;灵活运用各种修辞和表达方式,就能写出形象生动的文章。  相似文献   

19.
文学理论抽象难懂,常常使学生成到枯燥无味而产生厌学情绪。本文认为,教师要扭转这种局面,使学生能够比较轻松愉快、生动形象地掌握这门学科理论,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审美情感;运用形象思维,化抽象的理论为具体的形象;在比较中深入理解理论;在怀疑和发问中培养学生学习理论的兴趣。  相似文献   

20.
课堂教学中实践创新教育的几点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课堂教学中,除了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还应着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要通过创设新型的师生关系,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要通过介绍科学家的创新成就,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要结合探索性、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已任,有目的、有意识地长期坚持下去,做创新教育的有心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