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近几十年来的中外史学论著中,几乎众口一词地认定黄兴在宋案后不实行武力讨袁,而是消极地静候法律解决,甚至说他贻误了讨袁时机,造成了二次革命失败。我认为这种责难不符合历史实际,有失公允。本文仅就黄兴在宋案后的讨袁方略问题,为其一辩。暂缓用兵以观其变宋案发生后,黄兴目睹自己的挚友、民国要人无辜惨遭杀害,悲愤难平。当即表示要  相似文献   

2.
袁世凯在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之后大肆实行其专制独裁统治,妄图实现复辟称帝的梦想。1913年3月震惊中外的“宋案”发生后,其反动面目愈加暴露无遗。面对袁世凯的种种阴谋,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忍无可忍,毅然决定兴师讨袁,并由江西李烈钧率先在湖...  相似文献   

3.
黄兴和蔡锷在日本留学期间,因参与革命实践活动相识相知。嗣后,黄兴在领导东南沿海反清武装斗争时,蔡锷配合默契,暗中予以支持。武昌首义后,两人此呼彼应,黄兴领导的阳夏之战刚刚开场,蔡锷领导的云南“重九”起义旗开得胜。在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同盟会领导下,在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最终推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建立了南京临时政府。在反袁护国战争中,黄兴流寓美国,幕后策划反袁斗争方略;蔡锷则在云南前线亲自领导护国战争,彻底粉碎了袁世凯复辟帝制的阴谋。黄兴和蔡锷在创造共和、再造共和的伟大斗争中都建树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对清末民初政局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奠定了他们彼此之间生死与共的战斗情谊。  相似文献   

4.
1913年8月宋教仁被刺身亡,以往学者依据孙中山事后的说法,认定黄兴是法律解决的首倡者,本文爬梳史实证明,孙本人才是法律解决的首倡者;在对待宋案上,孙也远不及黄。  相似文献   

5.
史学界在分析二次革命失败原因时,一般都将其归结为客观因素的影响,即国民党领袖意见不一及南北兵力的悬殊。在国内有较大影响的中华书局编《中国近代史》中是这样指出的:“国民党人被迫应战,他们一开始就不能统一行动,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袁世凯以江西、南京为进攻重点……南京方面,由于部分讨袁军被袁世凯用金钱收买,发生内变,被迫退守临淮关。黄兴于7月29日潜离南京,江苏都督程德全便宣告取消讨袁。”①以上的说法,也可以代表国内史学界有关二次革命失败原因的一般意见。但是这样的见解却无助于说明在二次革命期间,革命…  相似文献   

6.
民初江苏的首任民政长应德闳,是民国江苏历史上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人物。他在任期间,曾主持或参与了江苏民政府的建立、整顿税收以解决民政府的财政困难、查处“宋案”将真相公诸于世、宣布江苏反袁独立等重大历史事件,在民国江苏的历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黎元洪与民初政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孙中山、黄兴、袁世凯并称“民初四巨头”的鄂军都督黎元洪,因拥兵八镇,在民初政坛上的地位举足轻重。在民初政争中,黎元洪频频发表政见,提出自己的政治意向。在定都问题上,欲定都武昌,左右南北局势;在组阁问题上主张南北混合;张振武案为袁世凯所掌控,逐渐倒向袁世凯;在借款问题上抑南扬北;对待宋案主张和平解决,反对南方用武;二次革命支持北方动武。文章还分析了黎元洪支持袁世凯的原因.并指出黎元洪并未完全与袁世凯同流合污。  相似文献   

8.
陈其美主谋杀宋说系"刺宋案"发生后,在国民党人与袁世凯政府激烈斗争过程中,由袁世凯一方、应夔丞及其党徒,以及支持政府的《国报》等共同罗织、构陷而成,而后又经袁世凯之子袁克文于《辛丙秘苑》中杜撰情节,从而为一些不明内情者所信。袁世凯一方构陷陈其美的目的,是为了应对"刺宋案"发生后国民党对政府的攻击;应夔丞及其党徒陷害陈其美的目的,是为了讨好政府,从而寻找机会脱罪;袁克文杜撰情节的目的,则是为了证明其父并非杀宋幕后主使。由于各方动机不纯,各种所谓陈其美杀宋的"证据",极尽猜测、虚构之能事,完全与事实不符。  相似文献   

9.
1915年末,正当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北洋军阀统治集团加紧进行复辟帝制活动的时候,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一场全国性的革命运动——护国运动。在全国人民的支持下,护国运动最后粉碎了袁氏洪宪帝制的美梦,使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得以复生,避免了巾国近代历史的一次大倒退。在这场反袁斗争中,地处祖国边陲的东北各族人民亦奋臂相从,他们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先后在奉天的辽西、辽东、辽北等地组织了反袁护国军,进行了讨袁活动,有力地配合、策应了国内其它地区的反袁斗争,这其中以辽东护围军起义的规模、声势为最大。多年来,史学界限于缺乏历史材料等原因,未能  相似文献   

10.
1913年3月,“刺宋”事件发生后,革命党内出现武力讨袁与和平解决的意见分歧,孙中山力主讨袁,赣都李烈钧态度坚决,积极拥护孙中山主张,于7月12日率先在湖口发动起义,史称“二次革命”.本文在查阅梳理大量民国史料基础上,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分析了李烈钧率先发动“二次革命”的原因,即李本人坚定的革命意志、江西的“半独立”状态、革命党人的反袁方略与南方的局势变化.  相似文献   

11.
《华章》2007,(Z1)
期中考试最后一天的上午,袁老师所带班级的一位女学生神色凝重地告诉老师:自己存放在宿舍柜子里的手机不见了。袁老师在仔细询问了详细情况之后便让该学生回到了教室,自己也匆匆赶往教室监考。由于一整天的考试日程安排得很紧,直至下午考试结束学生全部离校后,袁老师才想起了“手机”事件,并为错过了最佳的调查时间而懊悔不已。出乎意料的是:后来这位女学生告诉老师,丢失的手机又在自己的床上找到了。正在袁老师为事情的突变而深感蹊跷时,意外地收到了这样一个纸条:  相似文献   

12.
《宜宾学院学报》2019,(9):85-93
善后大借款是袁世凯政府以办理"善后"为名向五国银行团举借的巨额外债。国民党密切关注借款动态,基于现实考量与政治博弈的需要,其对待借款的态度经历了一个由摇摆不定到坚决反对的过程。借款谈判前期,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对借款的态度处于游移状态,甚至某些党内人士意见完全相左。直至"宋案"发生及善后大借款合同签订后,国民党内部才摆脱游移状态,团结一致反对大借款。国民党对善后大借款的态度演变,不仅折射出国民党政治斗争方向的不断明确,亦能从中透视出民初的政局走向。  相似文献   

13.
近30年来,大陆学界对宋教仁案从多个角度和学科领域展开研究。在宋案真凶问题上,很多学者不再认可袁世凯主谋说,提出了陈其美主谋说、应桂馨主谋说、洪述祖主谋说等多种新观点。一些学者考察了宋案后黄兴发给袁世凯"哿电"的真实作者问题、孙中山对处理宋案的真实态度等与宋案的有关重要问题。还有些学者运用传媒学和法学理论考察了宋案的媒体效应和司法背景等。总起来看,近30年大陆学界对宋教仁案研究进展巨大,成果丰硕,但在吸纳前人研究成果、多学科综合研究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不足。  相似文献   

14.
欧阳武在民初本是赣督李烈钧手下健将,但反袁态度并不激烈,加之其兄众议院议员欧阳成等在幕后积极活动,因此得以在袁世凯罢免李烈钧后出任江西护军使,并经黎元洪保荐兼代赣督。他一方面暗中表示拥护中央,另一方面公开谋求赣省自保,故他对北军以震慑"乱党"为由入赣,竭力阻止。二次革命在湖口爆发后,欧阳武在袁世凯方面笼络、施压下,一度表示要派兵进攻湖口,但很快他又接受讨袁派推举,出任赣督。随着北军逼近南昌,欧阳武的态度再次发生变化,他以"不忍使南昌为战场"为由弃城而去,并以"止戈和尚"名号入山为僧。为了脱罪,他将自己就任赣督及其后所为一概称之为"被胁",将讨袁派称之为"乱党",从而彻底倒向袁世凯一方,并通过多方活动,最终获得袁世凯特赦。他保住了性命,但丢掉了气节,结果两面皆不讨好。  相似文献   

15.
1993年下半年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革命史试题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鸦片战争后,鲜明地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的人是。2.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宪法是《》。3.1912年8月,宋教仁在黄兴支持下,以同盟会为基础,联合...  相似文献   

16.
实践成大师     
你生来就有幸福的权利遥你是活着的人袁所以享受生活吧遥想说野不冶的时候你就说野不冶袁想说野是冶的时候你就说野是冶遥你有权利做你自己遥只有充分展示自己袁你才能做你自己遥如果不充分展示自己袁你就是在剥夺你做自己的权利遥  相似文献   

17.
黄兴和孙中山一样,都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民族民主革命家,辛亥革命的主要领导者,中华民国的开国元勋。他们从1905年东京相识到1914年两情分手,其间共同合作达九年之久。在反封建斗争、争取民族独立、把中国建成一个民主共和国这一总目标,两人基本上是一致的,但在具体斗争策略和进行方式上,诸如清廷推翻后推举袁世凯当总统、"宋案"真相查明后如何处理解决、"二次革命"失败原因及中华革命党的成立等问题上彼此意见严重分歧,终于从当初的"相见恨晚"到不得不"两情分手"。他们的矛盾分歧源于各自对当时中国国情的不同理解,折射了中国近代政党政治运作存在的缺失,民主革命政治理论的不成熟。同时也反映了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艰巨和复杂。  相似文献   

18.
《滇声报》是在袁世凯镇压了“二次革命”,进一步加强专制独裁统治的情况下,于1914年5月在昆明创刊。除星期日及纪念节日停刊外,每日出版两大张,省内外均有发行。由“奉孙总理密令回滇,运动讨袁”的云南籍革命志士马幼伯、杜韩甫分别担任经理长和副经理。另外,由黄玉田任编辑长,熊(石咢)生任代理编辑长。其后,任编辑主任的还有李右佛、徐虚舟、唐质仙等人;任代理编辑长的有董玉书、李方城等人。该报在护国讨袁时期,连续发表社论、社说、选论、时评,旗帜鲜明地进行反袁斗争,抨击袁世凯的罪行,在维护孙中  相似文献   

19.
晚明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变化使个性之风崛起,在尺牍中,袁宏道真实地展现了自身的生活状况以及喜怒哀乐、嗜好情欲,呈现了一个在个性与世俗环境、仕进与隐退的矛盾冲突中,不断追求自适的自适者形象。袁宏道不是不食人间烟火、全然不顾地追求自己所向往的自适生活,而是努力实现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平衡,使自己真正能够在生活中自适,这体现了袁宏道对个体生命的主动把握,彰显了个体的生命意识与力量。  相似文献   

20.
3月下旬,历史系与湖南历史考古研究所联合举行学术讨论会,评论近代杰出的革命家黄兴。在提出的论文里和讨论会上,一般都认为,从黄兴毕生事功看来,大体可以辛亥武昌首义为界标,分为前期和后期。与会者认为,前期的黄兴,是一个英气勃勃、勇往直前的革命家。还在1903年时,他就站在革命的前列,组织华兴会,领导发动反清武装起义。1905年,由于孙中山的倡导,中国的革命者在东京组成同盟会。其间,黄兴赞衰辟划,极有建树。同盟会成立后,黄兴首先以他那刻苦磨励、矢志笃行的革命家本色给予人们以深刻的印象。1907年后同盟会举发的历次武装起义,黄兴都曾参与筹谋,并多次亲自领导,表现了不辞劳瘁、舍生忘死的英雄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