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西斯廷礼拜堂天顶画》最大限度地展现了米开朗琪罗绘画的宏伟气魄。他以精妙的艺术手法、高超的绘画技法在一个个静止的画面中表现出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与生动活现的场景。画面的结构美、意境美以及富于节奏韵律的色彩美,再现着那个沸腾时代人们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  相似文献   

2.
黄宾虹的山水画是我国传统山水画的集大成者,表面上看,画面蓬头垢面,但在纷乱复杂的画面后面,更多的是他向我们陈述了他的人生,传达他对绘画的观点,讲解老庄哲学的精髓。他的绘画向后来者传递了他的山水世界的众多的绘画符号。黄宾虹绘画的面貌是“黑团团中墨团团”,黑、密、厚、重,厚到透不过气来,密到透不进风去;其次,他用笔的千变万化,乱草一堆,但笔笔分明,每一笔都严格遵循着绘画的法度。  相似文献   

3.
文人社会的"格物精神"使宋代绘画艺术登峰造极。宋人尚理,绘画亦重理。其中,宋之理学"格物致知"对宋代写实绘画风格的影响尤大。本文拟从"格物致知"的内涵演变论述其对宋代写实绘画的具体影响。  相似文献   

4.
西方美术史上的诸多流派一直在持续地影响着中国油画,在架上绘画已经不是主流的今天,仍有大批的中国画家仍在进行着风景题材的油画创作并在画面上呈现出独特的风貌。  相似文献   

5.
宋代杜诗学的发展历程,变动不居而异常复杂。在这一发展史的横剖面上,可以清晰地看到三个因素,即文献上对杜甫诗集的整理,文化上对杜甫人格的尊崇,文学思潮上对杜甫诗法的追慕,三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都包含了变的因素,共同构成三维一体的宋代杜诗学横向谱系。杜甫地位在宋代的确立,是三个因素的合力所致。文献流传、文化转型与文学嬗变,共同促成了宋代杜诗学的繁荣。  相似文献   

6.
宋代中央官学是全国士子向往的最高学府,肩负着为国家培养所需人才的重任。为了培养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的人才,宋代统治者在教育上积极推行各项改革,自上而下地推行了以教法改革活动为重点的三次大规模的兴学运动,推动了宋代教育的快速发展。庆历兴学中的苏湖教法和分斋教学改革,拉开了大规模兴学运动的序幕,熙宁兴学的太学“三舍法”引导宋代中央官学的教学改革走向深入,崇宁兴学恢复和发展了熙宁兴学的某些措施,促进了宋朝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教法改革活动是宋代中央官学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和兴学的基础,虽然受到政治因素的诸多影响,但是在推动宋代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上的价值还是应该称道的。  相似文献   

7.
刘可新 《职大学报》2010,(2):101-102
在现代艺术创作中,综合绘画材料使画面材质语言的表现突破了传统绘画语言的固有框架,形成了对传统绘画语言的强烈变革,开拓了艺术表现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8.
为了深切认识“整体”在绘画艺术中的自律性,首先要把握整体绘画的总体:一方面,探求看整体和整体看在画面上的具体表现,想整体和整体想作用在创作中的艺术生命;另一方面,分析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转化及其辩证统一的整体关系。  相似文献   

9.
元代观画理论承继宋代而来,在探讨如何欣赏“高人胜士”画作的问题上,汤垕《古今画鉴》标举“天真”之说,对宋代的士人画精神进行了有力弘扬,并初步建构出中国绘画史上追求“逸趣”的流派统绪。元人的题画艺术将诗性思维融入绘画欣赏中,在人品胸次、人格境界以及艺术精神等层面进行解读。题画艺术的情感性与观画品鉴的理论性相互辉映,共同推动着元代文人画的趣味发展与艺术诉求。  相似文献   

10.
陈华 《职大学报》2012,(6):61-63
中西绘画艺术应该相互取长补短,互溶互补,"光色水墨化,水墨光色化"是其绘画的一大特点。林风眠绘画运用独特的绘画语言,根据自己的个性、兴趣择取,将线条与色块、笔墨与光色、绘画性与诗境熔铸在一起。画面中洋溢着神秘、安宁、含混、自然的气息。  相似文献   

11.
宋代折杖法是宋代重要的刑罚改革措施,它的产生对宋代刑罚制度影响巨大,它的实施在一定程度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酷刑肆虐、法出多门的混乱局面,但同时又导致宋代刑种配置不合理、刑罚轻重失衡。近年来,学界从多个角度对《折杖法》进行了探讨,并已有不少研究成果问世。但对于宋代折杖法的性质,法学界一直争论不休。本文主要对宋代折杖法的性质加以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2.
法国著名哲学家和艺术理论家路易·马林借以古典符号学的阐释方法对绘画再现机制中“画框”的语义及研究价值进行讨论与梳理,通过捕捉图像中的“边缘”或“边界”元素,深入分析绘画作品中的画框生成过程,试图在绘画再现系统中对“画框”的自主性和概念化进行理论阐释。他认为,画框可以在一定意义上给予观者独特的凝视经验,使得绘画作品在可见空间内拥有最大限度的自主性,从而总结出关于画框与图像关系以及控制定位画面的方法论意义,最终在艺术哲学的场域下为绘画再现机制的系统性方法提供独特的阐释视角。  相似文献   

13.
中国画的写意性本质是建立在中国传统哲学基础上的.它在精神内核和表现形式上是完全不同于西方古典绘画写实主义的另一绘画范畴.在经历了上世纪末中国画发展的徘徊期之后,我们应该勇敢地走出西方写实主义和林林总总的现代主义理论遮蔽,在中国民族绘画与西方绘画平等进行对话的基础上,坚定地走自己的路.  相似文献   

14.
黄乐乐 《美育学刊》2020,11(2):116-120
现藏于南京博物院的一批无款写真头像《明人十二像册》,是中国写实画的一座高峰。对于这个像册的绘画风格,现当代学者多半都偏向认为是受到西方绘画的影响。但经与西方圣像画比较研究,像册仍属于中国本土的绘画传统,受到了宋代山水画和花鸟画高度写真精神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库尔贝的现实主义绘画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创作题材,他常选择农民的生活和劳动场景,这类作品再现了普通劳动者辛勤而贫苦的生活;而故乡的风土人情及一些肖像,风景、动物、静物的描绘,却从多个侧面反映了生动又非感伤的生活画面,体现出他对自然的精确观察.二是在绘画技巧上,他进行了大胆并卓有成效的创新,一生中始终使用浓涂的连续塑造和以黑色为基调的颜色作画.  相似文献   

16.
野兽派绘画是二十世纪艺术的首次变革。它为一系列的艺术变革开创了先例,而它的代表人物马蒂斯则成为现代画派的桥梁,他一生创造了大量杰出作品,其中包括油画、壁画、雕塑、插图、剪纸等。他集印象派、后期印象派优点于一身,融汇贯通梵高、高更、塞尚的精髓,在形体上吸收了印象派反对再现的绘画理论;在色彩上突破了写实主义的灰暗画面,获得了自印象派以来全新的明快色彩光辉。基于客观与内心的需要,他发展了东方绘画的平面观念及装饰因素,放弃了焦点透视,追求艺术"表现"的感受。他的绘画,不但表现了客观事物的本质与生命,同时也表现了画家本人的认识、心灵和个性。马蒂斯为二十世纪现代艺术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他的影响是深远的、多层次的。  相似文献   

17.
幼儿时期是创造力培养的重要阶段,而绘画则是行之有效的手段,因为绘画借助形象思维,符合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那么怎样在绘画教学中激发幼儿的想象力,最大限度地培养其创造力呢?我的体会是: 首先,具有美术氛围的活动空间设计是培养幼儿创造力的第一步。 幼儿对美的感受,对新事物的兴趣往往是基于非常直接的视觉形象,因而幼儿园的整体设计。教室内外的装饰,特别是墙壁的美化都应注意构思的形象夸张,画面的栩栩如生,色彩的鲜明调合,且符合童趣。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增设美术角提供一块可方便幼儿随意涂抹的瓷砖墙壁,使他们在园内园外,或节假日游玩时的所见所闻所感都能在这块园地上得到充分展示。有了这样的氛围,幼儿不仅可以随时  相似文献   

18.
曹明 《池州学院学报》2012,26(5):119-121
因为世界观的不同,中西古典版画在艺术表现和审美趣味上拉开了距离。西方古典版画遵循视觉中心主义的传统,强调画面空间的真实感和物象的立体感。中国古典版画的空间表现则在本体之"观"的引领下,承继绘画、篆刻的意象精神,营造虚实相生的心理造型空间。  相似文献   

19.
宋词承接唐诗,将景物描写发展到极致。它专注于写景,着力于营造优美的意境,景物描写数量空前增加。宋代词人们写词就如同画画,词就如一幅幅的画。词人们营造画面,十分注重景物的完整性,描绘的画面往往整体感很强?宋词在案物描写上手法也非常特别,它常常把景物放在最后——一首词的最后,或一层完整的意思的最后。本文对该描绘手法进行了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20.
印象主义画派在西方画坛的地位非常重要,它通过研究光色原理对画面的颜色进行变革,对色彩应用进行了前所未有的尝试,推翻了传统的棕褐色调,19世纪后期在法国成为画坛的主流。印象主义画家们使绘画变得自由,不拘泥于物像的形体结构,重视画家的主观感受,以绘画表现画家独特的情感。印象主义绘画在近代被一批思想先进的艺术家引进,导致中国绘画界重大变革,他们对外光及色彩的追求对我国现代派画家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