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50年代提出的百家争鸣方针为我国学术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但在这方针的贯彻过程中却遇到了政治与学术的关系、政治上的“左”和右与学术评价以及百家争鸣的实质等问题的困惑。政治不同于学术。政治首先考虑的是利害,学术首先考虑的是是非。学术为政治提供思想和理论资料,政治为学术准备由理想变为现实的舞台,二者不宜混淆。“左”和右是政治领域的路线问题。评论学术思想的标准是人们的生活、实践的历史过程,不能用“左”和右来判断学术问题上的是非。而要正确贯彻百家争鸣的方针,就必须澄清百家争鸣的实质并不就是两家争鸣。这是为学术研究创造宽松环境,保证我们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2.
略论大学校史研究与编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校史是一所高校发展轨迹的真实记录,是教育史、学术史、文化史、思想史的一个重要交叉地带。大学校史研究和编纂首先是个学术问题,同时又极具现实意义,可“彰往而察来”,为现实服务,但不可因为现实需要而“改造”历史。校史追溯须遵循“整体性继承”原则,校史研究必须实事求是,校史编纂应该学术与人文兼具。  相似文献   

3.
文革中的学术研究比起文艺批评来要冷寂得多,这是由学术研究的特性决定的。文革学术离政治运动的前沿较远,但并不等于说,文革学术就与文革政治无关,恰恰相反,文革政治利用学术为其服务。论文从分析“评《水浒》”运动和“评《红楼梦》”运动这两场运动入手,看“文革”影射现实政治的学术研究。  相似文献   

4.
蔡元培大学教育理念对大学学术管理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元培的大学教育理念可概述为: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机关,“研究高深学问”是大学理想的价值取向;大学是“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民主、自由是大学理想的氛围;大学以“养成硕学闳材,应国家需要为宗旨”,培养“健全之人格”的大学生。蔡元培大学理念给当前大学的学术管理以启示:学术管理是大学内部管理的核心;在学术管理活动中必须建立以学术权力为主导的权力运行机制;必须确立教师在大学学术管理中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史学家对史学研究的目的一直争论不休。有人主张学以致用,经世治国,为现实政治和社会服务;有人则主张避开尘世的烦扰和争斗,为学术而学术,做纯学术研究。由此导致他们在文章的选题和具体研究方面,大相径庭。“现实派”有着强烈的现实关怀,关注国  相似文献   

6.
批林批孔运动,是上层建筑领域里马克思主义战胜修正主义、无产级阶战胜资产阶级的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在这场运动中,政治理论课如何根据批林批孔斗争的需要组织教学,我们有下面一些体会。 一、紧跟形势,调整计划,使教学直接为现实斗争服务 批林批孔是一场现实的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要使政治理论课教学直接为现实斗争服务,就要坚决贯彻“应确立以研究中国革命实际问题为中心,以马克尽列宁主义基本原则为指导的方针”,打破教学计划“不能改变”的老习惯,根据现实斗争的需要,及时调整教学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学者治学道德问题主要表现为:部分学者献身于科学的精神缺乏,大量制造“学术泡沫”;不顾研究的客观性,学术交易之风盛行;师生之间成为雇佣关系;学术抄袭剽窃现象屡见不鲜等等。这些问题之所以出现,既有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制度等方面的客观原因,也有学者个体自身的主观原因。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学者应该加强自身修养,真正成为社会道德底线的维护者;其次,学者的学术研究应使价值无涉的认识论方法和必须考虑价值问题的政治论方法达到平衡;第三。要完善、改革现行的学术制度,创新学术制度。  相似文献   

8.
○我想请先生发起谈一个您最有感触的话题……□我觉得,在中国,学术和文化的发展,传统上自来就不脱离政治,学术从来没有不为政治服务的。经世致用嘛。读书为什么,就是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上学最初念《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致善”等等,古人强调“内圣外王”,个人思想要符合圣人之道,入世办政事要按二帝三王那一套去做。但这是笼统的一个提法,本来并不错。但是,近几十年又提出的“为政治服务”,就不是像古人那样在大的方面“说明”文化、学术的作用,而是在一种非常狭隘的特定意义上来“要求”…  相似文献   

9.
对台港文学的研究,开始有从政治出发的倾向,表面在台湾文学研究中是重乡土派文学轻现代派文学,重怀乡爱国主题的作品忽略其他题材作品;香港文学研究中配合“九七”回归过于直接和简单化,对“南来作家”的作用强调过头。后来的研究跳出了为政治服务的框框,逐步回到文学本身的轨道上来,使这些研究论著具有自己的科学形态和学术品格。  相似文献   

10.
一、史学必须为现实服务 历史是现实的过去。现实是历史的发展。但历史与现实又分置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二者不能划等号。我们研究任何一个历史问题。既要考虑它的历史价值,也要考虑它的现实意义,并尽可能把二者统一起来。 历史研究为现实服务,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是必然的,不管你愿意不愿意,史学总是要为一定的现实服务的。虽然不能依据现实的政治需要去改造历史。但又要根据现实提出的问题研究历史。这并不  相似文献   

11.
在关于文艺本质的论争中,"审美意识形态"说和"可以有意识形态性的审美的社会意识形式"说的对诘很有代表性。前者对"审美性"和"意识形态性"及两者关系的论述尚欠完备。后者则质疑前者以审美消解意识形态,但其本身游移松动的表述也难免有淡化文艺的意识形态性之嫌。提出"审美性是文学的根本属性",但什么是审美性和怎样认识审美与意识形态的关系仍需深究。应该注意理解马克思意识形态的功能内涵和产生原因的论述,并且进而从人本生态观认识意识形态和审美各自的生态本性及其本源性的相互关系。意识形态的核心是价值观念,文艺不仅因对政治、道德、宗教和哲学等思想意识的反映和表达而获得意识形态性,更为重要的是,文艺审美作为人类重要的生态调节方式,其涵盖并超越真善的审美价值乃是文艺的意识形态性的内在根据。审美的生命和生态的价值比政治性和阶级性等传统观念更为本真和永恒。  相似文献   

12.
古代文学研究必然会带上当代意识,研究古代文学应当关注当代,但我们应该关注有进步意义的当代意识,应该是当代意识和学术意识,现实性和学术性统一。应该关注当代发现的新材料和相关研究成果,关注新的技术手段,关注当代新的观念。要用新的当代观念,提升古代文学研究的思维层次和认识水平。从当代意识看,古代文学研究有直接的实用的价值。但古代文学研究的价值更主要在文化的积累和传承。一些文化遗产的意义,可能更为深远,它不仅留给今天,而且留给将来,可能正因为是基础的研究,对于提高民族文化素养有着更为基础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通过可视化等多种方式系统梳理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的基本情况,可以发现,学界对“课程思政”概念内涵、关键难点及路径的研究日益清晰。现阶段“课程思政”研究还存在实证研究少、特色化体系建设薄弱等问题。高职院校要强化“课程思政”实践研究,着重研究“课程思政”建设的相关保障和落实机制,关注高职院校与研究型高校在“课程思政”建设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学术史研究在世纪之交繁盛一时,至今不衰,是中国当代学术研究更为深广的阐释诉求所致。学术史研究是从历史的角度看待学术,体现的是叙事者的话语建构。学术史研究应避免唯尊学术而排斥社会、政治因素的偏向。学科发展史的研究应成为当代学术史书写的一个范式。学术史研究对于一门学科的厘定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实证与史识、全面与客观,是学术史书写的基本原则。研究主体的学养是一种生命境界,与学术史书写状态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5.
本文将革命文学背景中形成的左翼散文理论称作“革命现实主义”的 ,首先是基于它对现实的关切 ,它所提出的真实反映现实社会的倾向 ,体现出“现实主义”的某种特征 ,但它反对散文高蹈的超越现实的精神、独立自由的个性论之上的文学主体性 ,并确立了散文作为政治意识形态宣传的工具论 ,使散文激进介入政治运作 ,既放弃了散文作为文学所倚赖的文学性 ,也悖离了现实主义的批判性。  相似文献   

16.
《源氏物语》是日本"好色"文学的代表作之一,其好色观具有唯美的倾向,与以道德为基础的中国文学的好色观相对立。从中国文学中的道德的好色观到日本文学中的唯美的好色观,是从负面好色观向正面好色观的价值转换,这一价值转换是在剥离或淡化好色与道德和政治的关系中形成的。如果说中国文学的好色观只是在某种情况下才有限地偏离了道德框架,那么《源氏物语》的好色观则相当地远离了道德与政治。远离了道德与政治的框架之后,日本的好色文学获得了相当大的发展空间,并形成了绵绵不绝的好色文学系列。  相似文献   

17.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以中国近现代史为载体,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引入地方史资源,能有助于大学生了解历史细节,增大历史可信度,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革命理想信念,增强历史责任感,激发他们探寻历史规律的兴趣,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当然,在教学中引入地方史资源应把握好适当性原则,以免产生以偏概全之嫌。  相似文献   

18.
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中国一开始就是“进口”而来的,人们形象地称它是“舶来品”。教育学的引进与教育学的中国化几乎是相伴而生的,教育学中国化经历了六个阶段。解决教育学中国化问题,应注意中国的教育实际,使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正确处理学术研究与意识形态的关系,提倡教育学原创性研究,正确处理传承民族文化教育传统与借鉴国外教育理论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从意识形态论到审美意识形态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国内关于文学与意识形态关系的讨论成为文学理论研究的一个热点.马克思对于意识形态概念的革命性改造和20世纪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发展的事实,说明文学是社会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本观点;新时期中国学者提出的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的文学本质论,是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本质观的重要理论成果,否定审美意识形态文学本质观的学术见解是没有根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