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8 毫秒
1.
冀平  王罡 《新闻知识》2005,(12):56-57
社会热点类新闻包罗万象,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能引起各级领导重视,社会极大关注,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有时看似一个很小的事件,却能引发出很大的社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团结与稳定。陕西日报社会法律部在报道这类新闻时,始终坚持自己原则,那就是“关注热点,绝不盲从”、“适时出击,引导舆论”、“明确职责,押樨重点”。  相似文献   

2.
服务大局心贴群众———兼析《让欢笑重回“大姐”家》系列报道王郁一张报纸,若不关注“热点”问题,不重视“热点”问题的引导、报道,势必陷于平庸、了无特色。然而,并非所有的社会“热点”都能成为新闻。“热点”问题的选择、分寸的掌握,都是需要认真对待的,否则,...  相似文献   

3.
缪毅容 《新闻记者》2006,(11):22-25
“话题新闻”近来在媒体上频频出现。作为一种新兴的新闻表现形式.“话题新闻”增强了新闻报道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实现了“大”(党和国家的大局)与“小”(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之间的良好沟通。标志着媒体对新闻事件、新闻现象的关注,从传统、单一典型宣传.开始转向更宽广领域,使社会深处涌现出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成为广泛报道的对象。一年一度的全国人代会、政协全会(以下简称“两会”),审议、讨论和制定的方针、政策、法律,以及所关注的社会热点,决定着国家一个时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走向,影响着广大人民群众未来的生活。来自各地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会上的建言献策,大量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心声和社会关注热点。同样。上海市的“两会”在地方上发挥着类似全国“两会”的重大作用。因此,“两会”新闻报道,作为时政报道的一个重要内容,具有极大关注度。而“两会”中的热点话题,又为话题新闻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内容。研究“两会”话题新闻报道。不断提高“两会”新闻报道质量,创新时政新闻报道手段和表现形式,能更好地满足读者的阅读心理,提高党报等主流媒体影响力和辐射力,也能使党报等主流媒体在激烈的新闻竞争中,更具生命力和创造力。  相似文献   

4.
特色。但我们同时也应看到,目前各城市台的新闻节目中,大量的还是会议新闻、领导新闻、机关新闻等官方新闻,真正面向基层,关注群众热点、难点、群众喜闻乐见的新闻还不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新闻的收视率。因此,要靠新闻立台还有待时日。笔者认为要真正发挥新闻的竞争优势,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多做工作:城市台新闻的报道内容要坚持贴近基层、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增强服务功能。真正做到“眼睛向下”,盯的不是会议也不是机关,而是社会新闻。一方面必须做到“小题大做”,更加关注百姓身边事,对诸如衣食住行、社区卫生、商品质量、…  相似文献   

5.
热点,指引起广大群众关注、产生一定社会影响的人或事;教育新闻热点就是与教育有关的、新近发生的、引起群众关注或产生~定社会影响的人或事。热点报道已经成了各新闻媒体的重头戏之一,写好热点报道是新闻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能否推出成功的热点报道也是对新闻工作者政治、业务素质实力的一个考验。旗帜鲜明地报道热点作为专业新闻媒体的教育报,其职责是为与教育有关的一切群体服务。这种服务不能只满足于一般性“白开水式”的报道,道理很简单,群众不欢迎,社会效益无从谈起。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对群众感兴趣的“热点话题”不能视…  相似文献   

6.
关注热点,在热点中充分挖掘新闻,这是新闻采编活动中的常理,这些热点是新闻信息资源的富矿。但应该看到,新闻无处不在。信息和新闻的“冷”与“热”是相对而言,可以在变化中相互转化。在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进程和建设新农村的现实活动中,关注热点的同时,切不可忽视“冷信息”和“冷新闻”的存在、挖掘及策划报道。  相似文献   

7.
刘斌 《青年记者》2000,(4):28-28
新闻需要热点,新闻离不开热点。热点有两个特点。一是广泛的社会性。一件新闻只为少数人所关注,没有引起更多群众的反响,不能称为热点。当然,热点也不能简单地以一件新闻知道人数的多少而定。因此热点还有第二个特点,这就是它的“热”度。所谓热度,是指一件新闻,对广大群众来说,是他们颇感兴趣、迫切想知道的事件。  相似文献   

8.
舆论监督:《黄河新闻》的热点南晓明黄河电视台的《黄河新闻》在舆论监督方面是以“报道社会热点、反映群众呼声”为定位,以社会新闻为主体,既起到“喉舌”作用,又发挥“桥梁”功能,受到社会各界的欢迎。在山西电视台的各类节目中,它的收视率一直名列前茅,普通老百...  相似文献   

9.
浅谈记者的新闻敏感与热点报道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峰 《新闻传播》2009,(9):123-123
新闻敏感是新闻工作者所具备的一种发现新闻事实及其价值,判断最佳表现形式、报道时机和预测报道效果的能力,是衡量新闻工作者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而“热点”问题.是指公众普遍关注的、社会舆论强烈的涉及到多数人切身利益的问题。搞好“热点”问题的新闻报道与新闻敏感的培养是分不开的。“热点”是社会生活发展进程中的必然现象,它往往比较集中地体现一个地区、一个时期、一个问题上的政治得失.人民群众的要点.反应社会生活某一个方面矛盾的焦点。由于“热点”具有上述特征,它在各种新闻媒体中占有一席重要的位置也是势所必然的.  相似文献   

10.
受众普遍关注的“热点”、“焦点”新闻背后未曾引起人们重视的,或由热点、焦点而衍生出题材之外的称之为“冰点”新闻。相对于“热点”新闻而言,“冰点”新闻的采写报道要求记者具有更敏锐的嗅觉。一些看似不起眼的无新闻眼可抓的事件,却在不知不觉中成为公众未来所关注的热点的“冰山一角”。可见,只要找准新闻的信息点,一次偶然的不经意的撞见或许会成为一则深度新闻的背景材料。  相似文献   

11.
参加博鳌亚洲论坛成立大会报道,我第一次领略到“抢”新闻的感觉。博鳌亚洲论坛筹委会和成立大会虽然为期只有两天,新华社参与报道的字记只有6个人,但发了近百篇不同类别的稿件,这些稿件最大的特点是时效快,大部分抢在海内外媒体之前。新华网因新闻既多又快,成为关注的热点,许多国内外媒体都盯着“新华网”下载稿件编发新闻。  相似文献   

12.
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的报道,在党台、党报宣传中占据极为重要的位置。新闻单位党的喉舌作用是通过大量对党政机关、领导的重大决策、重要活动、重要讲话与各种工作部署的报道而实现的。会议尤其是一些重要的会议,一直是人民群众比较关注的内容,如每年的全国“两会”可谓万众瞩目。关于会议和领导人活动报道,胡锦涛同志曾明确指示,新闻单位要“多报道对工作有指导意义、群众关心的内容,力求准确、鲜明、生动”,“努力使新闻报道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  相似文献   

13.
所谓“热点”,即一定的时间中,大多数群众特别关注的社会现象、社会事件、社会问题。笔者认为,根据“热点”所源于的领域不同,大致把“热点”分为政治热点、经济热点、文化热点、社会热点等几大类。这样有利于使“热点”问题细致化,也可使记者在对“热点”的把握上有充分依据或提供方便。 “热点”的宣传报道是新闻媒介较难把握的问题,报道好“热点”问题,也是一个称职的新闻记者应该追求的较高境界,更是一个新闻部门领导应有  相似文献   

14.
武宁电视台自2000年起开办了新闻类专题节目《月季花》和《啄木鸟》。这两个栏目以“关注百姓冷暖、解答百姓疑难、匡扶人间正义、鞭鞑社会丑恶”为宗旨.运用灵活多样的报道形式对百姓身边事进行报道.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拥有一大批收视群体,被群众称为武宁的《焦点访谈》。总结几年来的工作体会,我们觉得《月季花》《啄木鸟》栏目之所以受到大家关注,得到广大市民的喜爱.归根到底是因为坚持了“三贴近”的原则,并以平民化视角真实报道了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相似文献   

15.
新闻工作者报道新闻要做到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所以对于热点新闻进行报道.首先要知道什么是热点,什么样的内容是热点新闻。对于热点的定义很多,大家都各有己见.总结起来对于“热点”定义可以这样理解:一段时间内伴随着社会的主旋律而产生的.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紧密相关的,并受到社会普遍关注的,一种客观的现象。  相似文献   

16.
每年“两会”都是全国主流时政新闻的巨型“集散地”,代表委员关注的热点是中央新闻单位“必争之地”,参加报道的省级地方媒体一般都局限于随团报道,较少触及全国性热点题材。 今年“两会”报道,《南方日报》立足广东代表团,大胆出击,做话、做大了一批全国性热点题目。我  相似文献   

17.
热点问题·热点报道·热点引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热点是公众的热切关注之点,公众议论的集中之点。热点报道,是新闻传媒围绕社会热点所展开的有一定力度和深度的持续性报道。传媒进行热点报道,目的是为了进行新闻舆论引导。以热点报道引导舆论,应当注意:①精心组织好热点报道;②严格地遵循新闻规律;③辩证地处理好聚与散、疏与堵、浓与淡、续与断等几个方面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发现典型、总结典型经验是新闻工作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新闻媒体通过典型报道感染群众、教育群众,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重要内容。但地市级报纸因为覆盖的区域有限,有时推出的先进典型影响力往往不是很大,难以产生轰动效应。有人因此说地市一级“小媒体”开展典型宣传“很难大有作为”。此论笔不敢苟同。如果做大做强区域特色新闻,把典型报道做深做透,地市级报纸就能提高典型报道的新闻传播值,提高报道的转载率,由此引起更高一级、更多媒体的关注与进一步的采访报道,从而提高地市报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9.
孙世恺 《新闻界》2001,(1):10-12
江泽民同志谈到新闻工作时曾指出:“在坚持党的新闻工作的基本方针和原则的前提下,新闻工作者应当不断开拓新的报道领域,不断探索新的报道形式,不断采用新的报道手法,不断写出富有新意的优秀作品。”怎么实现江泽民同志这些要求呢 ?一句话回答:那就是新闻报道要创新。本文只就新闻文体写作的创新,略论一得之见。   新闻文体写作要创新,也是时代的呼唤。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社会前进的形势日新月异,新闻传播的飞速发展……在这样的新时代,有些实际工作的难点、群众关注的热点以及社会上出现的一些敏感问题,往往同一些复…  相似文献   

20.
选择最佳报道角度,可从三方面入手: 第一、从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中去选择最佳报道角度。 新闻报道最终是为了吸引更多的读者关注新闻事件,为了群众能够更有效地理解新闻事实,记者在报道时就需要选择新闻角度,新闻角度选择的好坏直接影响群众对新闻的关注程度。因此,新闻记者在选择新闻角度时,应本着群众需要什么、企盼什么、关心什么,新闻就要反映什么,就要从哪个角度去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