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窃国大盗袁世凯取代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后,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由南京迁到北京,其独裁面目日益暴露.竟于民国二年,即1913年2月,国会开会前夕,派人暗杀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于上海.4月,又非法向英、法、德、俄、日五国银行团签订“善后大借款”二千五百万英镑,并以国家的盐税、海关税及直隶(今河北)、山东、河南、江苏四省的中央税为担保.以此为发动内战的军费,消灭南方的革命力量.在此紧急关头,孙中山从日本归国,力主武装讨袁.但因国民党内部意见分歧,未能及时发动.6月,袁世凯借口江西都督李烈钧、安徽都督柏文蔚、广东都督胡汉民反对借款,不服从中央,下令免职,并派兵南下.在他先发制人的压力下,李烈钧于7月12日首在江西湖口组织讨袁军,发布讨袁檄文.其后,江苏、广东、上海、安徽、福建、湖南相继起兵,并宣布独立.这就是孙中山领导的被称为“二次革命”的反袁战争.  相似文献   

2.
一、时代背景《一种云》写于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夕,当时正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由于国民党反动派坚持卖国政策,帝国主义在我国大大扩张势力。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官僚资产阶级和国民党结成了反革命联盟,疯狂地向人民进行军事上文化上的“围剿”。中国  相似文献   

3.
1924年10月的广州商团叛乱,是帝国主义勾结中国封建买办势力,妄图推翻以孙中山为首的广东革命政府,破坏中国革命的严重反革命事件。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国民党左派和广大工农群众的支持下,平定商团叛乱,是巩固广东革命根据地的一项重大决策。 1924年国民党改组后,由于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工农革命群众运动的发展,使广东成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根据地和全国反帝反封建的中心。帝国主义和中国的封建买办势力为了破  相似文献   

4.
早在井冈山斗争时期,毛主席就提出了“对统治势力比较强大的湖南取守势,对统治势力比较薄弱的江西取攻势”的正确策略。一九二九年四月初,毛主席在赣南又提出了“在国民党军阀长期战争期间,我们要和蒋桂两派争取江西,同时兼及闽西、浙西”的行动方针。并特别指出:“赣南的希望更大,吉安、永新、兴国等县的红军第二第四团有日益发展之势。”(《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但这个战略宏图,受到了“左”右倾机会主义路线的一再破坏和干扰。红军党内存在着的各种错误思想倾向,也严重地妨碍了这个行动方针的执行。  相似文献   

5.
在三十多年以前,(一九二一到一九二七年)中国共产党领导我国人民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革命运动,就在那时候,武汉建立了第一个革命的儿童组织——劳动童子团。接着在广东、湖南、湖北、江西等好几个省都建立起来了。劳动童子团的建立说明中国共产党对少年儿童一代的关怀,那时候,参加劳动童子团的主要是工人的子女,他们在一起学习、唱歌、做体操和各种游戏,  相似文献   

6.
民国初期的一系列革命战争,从作战目的、作战对象到作战地域,都有一脉相承的关系,呈现出阶段性与连续性的有机统一。战争的基本形态是双方反复争夺湖南、四川、江西、福建等边缘地区。在作战过程中,各种势力组合变化较大,战前归附与阵地倒戈的现象层出不穷。作为中国近代军队的首战,比较成功地运用了近代战争的战略战术,体现了中国军事近代化的进步。  相似文献   

7.
在1925年至1927年湖南工农运动大发展时期,唐生智允许中共党组织及国民党在他所管辖的范围内公开活动,为中共党组织在湖南的发展以及中共领导的湖南工农运动走向高潮,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唐生智的反帝反封建倾向和行为,为中国共产党在湖南领导工农运动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唐生智率军北伐,横扫反动军阀势力,使湖南民众迅速觉醒,从而加速了湖南工农运动走向高潮。  相似文献   

8.
十六国时期的都督诸州军事制度上承西晋下启北魏,对于各政权巩固统治、进攻敌国、招抚周边势力都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战争的需要,都督诸州军事不但掌握了治军权还兼领统民权,且常通过加授散骑常侍、侍中、将军等职衔来显示所授都督诸州军事者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1926年7月举世闻名的北伐战争开始了.北伐进攻的首要战场是湖南和湖北,其次是江西,再次是福建.就整个战局来讲,这三个战场的军事发展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但对战局起决定作用的则是两湖和江西战场,特别是湖南战场,它开始最早,影  相似文献   

10.
李烈均是中国近代史上的著名人物.他率先发动“二次革命”,反对袁世凯的专制统治,在全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史学界对李烈均在“二次革命”中的活动多有研究,但对他任江西军政府都督期间所进行的改革却很少论及.李烈均担任江西军政府都督之前,江西政局一直动荡不定,军政府曾三易都督.李烈均继任都督之际,面临的困难很大:政治组织涣散,军队战斗力差,财政空虚,社会秩序不稳定,而且“形势较紧,阴谋夺取都督者颇有人在.”但这种局势没有吓倒李烈均,他上任后,即着手进行大幅度的改革,涉及的面较广.  相似文献   

11.
事件回放:今春以来,福建、“珠三角”、“长三角”等发达地区和江西、湖南等一些内陆地区都出现了招不到农民工的现象。  相似文献   

12.
1912年初,在中国的大地上出现了三股拥有全国影响的政治势力和三个鼎立的政权: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袁世觊掌握实权的清朝王室;黎元洪为都督的湖北军政府。抛开近代中国总的阶级力量对比(封建阶级力量大于资产阶级力量)和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不谈,单就当时资产阶级革命所波及的地区和声势而言,可以说革命势力已处于“三分天下有其二”的有利局面。但湖北军政  相似文献   

13.
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统治理论与主义之争空前激烈。改组派的陈公博与国民党元老吴稚晖围绕"国民党的改组"、"中国革命的性质"、"国民党的阶级基础"、"民众运动的存废"等问题展开一场笔墨官司。陈公博提倡以农工小资产阶级为基础,恢复民众运动,继续进行打倒帝国主义、封建势力的国民革命。吴稚晖则要求再度清党,进行全民革命。事实证明,此次笔战是改组派借助舆论的力量来打造自身政治立场的手段,是汪、蒋集团争夺"党权"的一次理论交锋。  相似文献   

14.
都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项重要的军事制度。它的建立、发展和演变,对当时政治、军事有重要影响。对魏晋时期都督制的研究,学界已取得不少成果,但仍有值得探讨之处。例如,对于都督制的形成,论者多从建安年间的政治、军事入手,较少注意汉魏易代这一事件与都督制建立的关系;对于都督制的演变,则着眼于西晋末八王之乱都督成为地方分裂割据势力这一点,较少注意八王之乱前这一制度的变化。本文拟就这两个问题进行探讨,不当之处,尚祈指正。  相似文献   

15.
一九一一年十月二十二日,以焦达峰、陈作新为首的湖南革命党人率先响应武昌起义,一举光复长沙。时过十天,原新军五十标三营管带梅馨发动兵变,湖南都督府都督焦达峰、副都督陈作新二人惨遭杀害,革命领导权转落于以谭延闿为首的立宪派和旧官僚士绅手中。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流血事件,正忙于指挥武汉保卫战的同盟会领导人黄兴匆匆致函湖南同盟会骨干谭人凤和周震鳞,要求“湖南局面不能再乱”,指示他们权且  相似文献   

16.
抗日战争的最初几年,湖南属于远离前线的大后方,在这里主要是开展抗日救亡运动,湖南人民的抗日救亡运动,在国共合作的条件下,由于我党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推动,由于各党派和各阶层爱国人士的共同努力,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由于国民党顽固势力的阻挠和破坏,也遭受过挫折和损失.总的来说,湖南人民的抗日救亡运动,从一九三七年七月到一九四○年八月,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曲折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7.
1932年,日本发动了“一二·八”事变,驻守上海的国民党十九路军爱国官兵,不顾蒋介石的阻挠奋起抵抗,深受人民的赞扬。蒋介石出卖淞沪抗战,十九路军被调往福建“剿共”,屡为红军挫败,处境维艰。该军领导人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等,联合国民党内李济深等一部分反蒋势力,于1933年11月在福州发动了著名的福建事变。  相似文献   

18.
<正> 抗日战争时期,我党和国民党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统一战线中,我党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坚持“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方针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原则,与国民党发动的反共磨擦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保证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相似文献   

19.
薛岳率领国民党官兵,以"必战、必死、必胜"决心,在江西、湖南与日寇决战,由于指挥得当,英勇杀敌,取得多次会战胜利,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粉碎了日本侵略者一个星期攻占长沙的迷梦.  相似文献   

20.
论魏晋南朝都督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东汉末年的州郡领兵制度,助长了地方势力的发展;魏晋南北朝的都督制度,更加剧了外重内轻的局面。都督制是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它关乎魏晋南北朝整整一个历史时代的盛衰,很有研究的必要。北朝的情况比较特殊,拟另文论述。这里仅就魏晋南朝的都督制作一扼要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