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据台湾报纸报道,台湾《自立晚报》“自立副刊”于去年底举办了一次问卷调查,显示台湾文坛去年发生的十件大事,大陆作家钟阿城作品的出版被列为第四,该报称之为“大陆作家钟阿城登陆台湾”。《自立晚报》“自立副刊”的调查,以1986年《台湾文坛十大事件》为题,向台湾地区抗战后(1945年)  相似文献   

2.
20年前的9月14日台湾《自立晚报》记者李永得、徐璐”抢跑”.到大陆进行了两岸分隔38年之后的第一次新闻采访.轰动一时. 当年的中共决策层.面对不期而至的来自台湾民间媒体的采访要求.从促进台海交流、增进双方了解的大局出发.以乐观其成的心态和开放自信的姿态,给予了充分的配合和帮助,并明确指示“自由采访::台湾记者想采访谁,到什么地方采访,都要尽量满足,开放。” 在这样宽松的氛围中完成破冰采访之旅的两位记者日后回述道:”亲眼看到真实的大陆之后,不禁令我们感到过去几十年中.台湾当局所做的反共宣传是多么的僵化。”而他们的报道,经过大陆《参考消息》的转载,让平时看惯了大陆记者文风的读者们,闻到一股新鲜之风。 《自立晚报》抢先大陆行促使蒋经国加快开放台湾民众赴大陆探亲案的实施。自此.”台湾社会要求与大陆交流的力量.如万马奔腾,沛然莫不能御。”台湾老兵返大陆探亲、台商投资大陆、汪辜会谈达成“九二共识”、“江八点“提出、连宋络绎访问大陆……事实证明.尽管20年来两岸关系中有着这样那样的挫折和不和谐音,但由两岸新闻交流开启的台海民间交流之路越走越宽.目益成为保障台海和平的稳定器和促进两岸共同发展的推进器。 20年回眸,如何进一步发挥两岸媒体在促进台海和平互动中的角色.值得两岸同仁深思. 仅以此文纪念2007年中国记者节.[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台港澳一瞥     
「吴三连台湾史料基金会」成立去年11月30日,以吴三连命名的一间台湾史料基金会在台北市成立。吴三连先生是台湾省台南县人,1898年生。日据时期,由于抨击日本殖民政策而被捕入狱,出狱后潜往天津市避难,台湾光复后返乡,1947年任「国大代表」,后曾任台北市长、台湾省议员、「总统府国策顾问」等职。此外,吴还任《自立晚报》发行人,并创办过多家工商企业和学校,1989年末去世。据台《自立早报》报道,「吴三连台湾史料基金会」将以收藏、研究、整理台湾省史  相似文献   

4.
9月11日,台湾自立晚报刊登了一条引人注意的消息:“本报特派记者李永得、徐璐,已于今天搭机飞往日本东京,再从日本搭机进入我国大陆,进行短期探亲旅行采访。”消息称,他们是第一批进入大陆探访的台湾新闻记者,“他们跨出的一小步,将带动历史向前迈进一大步……”刹那间,这份创刊于1947年10月,现发行20万份的晚报,以及它的二名记者,成了人们注意的焦点。  相似文献   

5.
如果说一个单位也是个大家庭的话,那么,台湾的《自立晚报》便是我的老家。最近,《自立晚报》记者李永得、徐璐联袂到北京采访,引起了全球新闻同行的瞩目。记者追踪记者,记者采访记者,倒是饶有兴味的事。由于李、徐绕道跨海而来,使我对当年在《自立》任职的往事,勾起了深切的回忆。我想,把那一段生活做一回顾,也许有些国内同行,可以从中更加认识《自立》在台湾报界的独特风格。1965年以前,我原在《动狮文艺》月刊工作,并为“中国青年写作协会”客串编书。德高望重的钟鼎文先生,是作协元老,对青年朋友爱护备至。钟先生身兼数职,当时除了作协常务理事之外,同时还是  相似文献   

6.
自从台湾当局开放台胞赴大陆探亲以来,海峡两岸交流日趋频繁,来上海采访的台湾记者也络绎不绝。近几年来上海新闻工作者协会(市记协)已接待了24位来沪采访的台湾新闻界人士。从已收到的材料来看,他们回去后,在台湾报刊上发表了不少介绍上海情况的文章,为沟通两岸的相互了解,促进两地新闻界及各个领域的交流起了一定的作用。台湾《大华晚报》记者边纬文1988年1月来上海进行专题采访,要求了解当年国民党74师台籍老兵的经历和生活状况。他认为这些在大陆的老兵也存在一个“回乡探亲”的问题。上海记协接待人员协同台湾  相似文献   

7.
石湾 《传媒》2001,(12):18-18
我没有去过台湾,不知道台湾有多少家报纸。但我准确无误地得知,从1O月3日开始,台湾少了一家曾经很有影响的报纸,目前收到的《新民晚报》是这样报道的:“近来因财务危机纷扰不断的《自立晚报》,由于缺钱及资源用尽而被停电,《自立晚报》在烛光中正式宣布停刊。”蜡炬成灰泪始干。我想,在烛  相似文献   

8.
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台湾《自立晚报》记者李永得、徐璐打破两岸媒介38年的隔离,成为第一批公开到大陆采访的台湾新闻记者至今,海峡两岸的媒介已经陆续交流了27年,虽然中间由于两岸关系的发展变化出现过停滞阶段。大部分的台湾民众是通过台湾媒介了解大陆、了解两岸关系的发展现况、参与两岸关系的交流互动。当前,海峡两岸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以良好的势头进行充分的交流,媒介既是参与交流的内容也是各种交流推动的因素之一。本文旨在以中天新闻台大陆新闻中心为一个窗口,了解海峡两岸媒介交流的现状,了解台湾电视媒体对大陆新闻议题的选择,分析这种选择背后的原因,并探讨新媒体时代特别是社交媒体的出现对于两岸电视媒介进行新闻交流可能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张煦棠会兄     
在大陆的东方门户翘首而待。 3月19日,从日本和香港飞沪的航班还没有到达,大陆的东方门户,上海虹桥机场的出口处,等待着许多接客的人们。文汇报副总编、本刊社务委员张煦棠,也已等侯多时。他等待的是与他已经阔别四十多年的嫡亲哥哥张煦本。说来也巧,兄弟两人,都是报人。哥哥是因首次派出记者赴大陆采访而轰动世界的——台湾自立晚报的主笔  相似文献   

10.
“阿郎”大名苏俊郎,是台湾最大的一家报纸《中国时报》的摄影组组长。我有幸和他相识并成为好朋友,是这次在新加坡采访“汪辜会谈”的时候。 4月22日,赴新的第一场采访是台湾海基会秘书长邱进益抵新并举行新闻发布会。我们提前赴会,台湾记者早已爆满。互相边寒喧边交换名片,免不了客套一番。这时一个眼睛大大的、个子不高的台湾摄影记者来到面前。“我叫苏俊郎。”我抬头一看,只见他眼角弯弯的,似乎总要笑的样子。“以后就叫我阿郎好了。”阿郎说他去过大陆四次,包括采访“亚行”会议和北京亚运会等等。“以后有事找我”,言毕粲然一笑,风风火火地走了。  相似文献   

11.
《大地》地理杂志隶属于台湾锦绣文化企业,是一份图文并茂的刊物它以专题报道世界各地的地理人文景观、世态风俗人情见长,不仅深受台湾读者青睐,还行销亚欧美诸国。近年来,随着海峡两岸交流的增加,《大地》对大陆的采访选题也越来越多。1990年12月,该刊摄影记者王志宏先生获许随“极地”号探险船赴南极采访,成为第一名实地报道大陆南极科学考察活动的台湾记者。而在此之前的1990年夏季,王先生的《大地》同事,林美枝小姐与黄东升先生,到苏州采访,作为向导的我,曾与他们朝夕相处,度过了紧张美好的时光。古城水乡访名桥按约定,林小姐与黄先生将自行下榻苏州,然后与我商定果访的具体日程。由于林小姐已有年前到四  相似文献   

12.
1992年9月5日至12日,我国大陆17家新闻单位的18名记者,应台湾海峡基金会的邀请,正式组团访问了隔绝40多年的祖国宝岛台湾。此次大陆记者组团访台,受到大陆和台湾两地传播媒体的高度重视。尤其是大陆记者采访张学良、赵一荻女士,使这次赴台采访进入高潮。我作为工人日报的记者,根据本报的需要,及时发回了《小小瓶盖闯天下——台湾金属开发股份有限公司见闻》、《台湾富豪王玉云希望能在大陆发展拆船业》、《何日两岸庆团圆》等电讯。这些都在工人日报上及时刊出。  相似文献   

13.
周幼非是台湾《人权论坛》的记者,每当和别人谈起与大陆前总理朱镕基的交往时,他就眉飞色舞,兴奋不已。“我和朱镕基的认识并非靠什么重要人物牵线,而是放了他一炮,这一炮,不仅没有轰远朱镕基,相反成了近水楼台,每次到大陆采访,他都接见我,让我再放炮!朱镕基真是个胸襟宏大又平易近人的政治家啊!”周幼非如此评价说。周幼非先生与朱镕基的认识是在1988年的4月,当时他是第一次到大陆采访,准备到北京采访第七届人大会。那天,他乘坐的飞机在上海降落时,已是晚上十点左右,他原想转搭的飞往北京的飞机因误点而停飞了。周幼非先生又是第一次到上海…  相似文献   

14.
信息速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策 台湾记者来祖国大陆采访手续简化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日前公布新修订的《关于台湾记者来祖国大陆采访的规定》,该规定将于2003年1月1日起实行。 新《规定》对1996年12月颁布的《关于台湾记者来祖国大陆采访的规定》进行了适度的修订,进一步下放审批权,减少环节,简化手续,提高效率;同时,简化了台湾记者《采访证》的申领手续。  相似文献   

15.
媒体脸谱     
新政台湾记者采访可聘大陆居民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公布《台湾记者在祖国大陆采访办法》,台湾记者可以通过有关部门指定的服务单位聘用大陆居民从事辅助工作。  相似文献   

16.
大陆记者组团赴台湾采访应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邀请,大陆17家新闻单位的18名记者3日乘飞机离开北京赴台湾采访,5日抵台,在台北、高雄、台中、新竹、花莲等地进行为期7天的参观采访活动,采访了33个机构和个人。张学良先生等知名人士接受了大陆记者的采访。这是海峡两岸分隔43年后,  相似文献   

17.
6月16日在香港出版的《亚洲周刊》发表对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的独家专访,并称这是他23年来首次披露泅水赴大陆的心路历程。林谈了他的抱负、他从台湾到大陆思想转变的心路历程,谈了那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徒手游了近两千米到大陆的前前后后,认为那对于台湾不是叛逃,对于大陆也不是起义,他唯一考虑的是如何使中国强大。  相似文献   

18.
台湾《中国时报》最近发表了莫昭平的文章,谈台湾出版大陆书籍的情况。文章说,台湾出版大陆图书,热的时候,让本土的出版品直冒冷汗;冷的时候,让书商急如锅上的蚂蚁。近半年至一年来,从书市、读者以及出版者的反应与动作来看,“大陆热”都已迅速冷却,“一窝蜂”已变成“细水长流”;“发高烧”也退化为“平常心”。大陆作品“出版热”烧得最旺的颠峰,是前年及去年上半年。虽然政府在前年11月才正式开放大陆出  相似文献   

19.
记者采访厦门广播电视集团总裁周旻的第二天,即2008年7月4日,祖国大陆与台湾周末包机直航开通。此时,记者与厦门广电集团的两位同行正坐在开往厦门市环岛路的车里,收听厦门新闻广播《996新闻航班》的直播报道:“今天清晨7点15分,厦航两岸周末包机从厦门机场启航,经过一个多小时到达台湾松内机场,是60年来第一家周末直航到达台湾的大陆民航班机。……”  相似文献   

20.
国民党新闻发言人张荣恭身兼国民党文传会主委和大陆事务部主任等国民党党内重要职务。今年4月18日,张荣恭和国民党秘书长林丰正前来大陆与有关部门进行磋商,最终敲定了连战的“登陆”事宜。在随同连战访问大陆前夕,张荣恭在台湾接受了《中国新闻周刊》的独家采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