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对汉民族的舞蹈艺术--秧歌舞蹈的审美特征的分析,可以看出汉民族的审美意识发展变化的轨迹.只有与异域文化进行沟通与交流,走向世界,拥有现代审美意识,才能最好地保持具有深层文化底蕴的中华传统.  相似文献   

2.
中日两国舞蹈文化艺术交流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现从中日两国舞蹈审美意识的差异性,窥探日本对唐代舞蹈中软舞与健舞的吸收与摈弃情况。文章提出审美意识可分为形态美感和意识美感两个方面,并以此为基础浅析中日舞蹈交流史上唐代舞蹈在日本的吸收情况。  相似文献   

3.
"喻人词语"在本文中指现代汉语中通过隐喻或转喻方式而具有表"人"语义指向的词语。审美意识指在审美中意识活动的各个方面和各种表现形态。本文引入了认知语言学的隐喻与转喻理论,采用广义的文化定义,通过对汉民族审美意识的分析,探讨了现代汉语喻人词语所折射的汉民族的社会心理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4.
杜娟 《新疆教育》2013,(14):105-105
通过对汉民族秧歌舞的分析,可以看到汉民族审美意识的变化。就艺术发展而言,现代审美意识,是最接近艺术本质的现代追求。艺术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表现,人是艺术的中心,人是艺术表现的目的,艺术是人类生命最璀灿的花朵。  相似文献   

5.
一位日本学者从汉字“善”入手,研究汉民族的审美意识,洋洋洒洒几十万言的考证,最后断定汉民族的审美意识起源于味觉。《说文》中说:“美与善同意”。“美,甘也,从大从羊”,“羊大则美。”这儿的“甘”即味觉词。“善”字由“羊、大、口”三个字组成,取羊肥人口——甘美之意。此后,由羊字偏旁组成的字均有“吉祥、美满”的意思,可见汉民族最初的审美意识确实起源于味觉,而后才发展到视觉。 这一点,我们还可以取汉语材料来佐证。汉语中反映食文化的词比哪一个语言都丰富,  相似文献   

6.
民族舞蹈深深的带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其形式与风格必然与其审美意识紧密相连。本文试论述朝鲜族舞蹈的形式、特征以及其表现出的审美观点。  相似文献   

7.
古汉语多音词汇的发展基于双音词汇,并且在汉语特征、汉民族审美意识、思维方式等方面皆不占优势,故而发展较双音缓慢。  相似文献   

8.
对于大学生来说,通过对一个民族的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的分析,足以看出一个民族的审美意识发展的轨迹.通过对汉族秧歌舞蹈所具有的现代审美意识特征的分析,我们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这种意义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风格各异的秧歌舞体现了汉族人的审美要求,经过几代艺术家的共同不懈努力所创造的艺术成果,使汉族歌舞逐步发展与完善.通过对汉族秧歌舞的分析可以看到几十年汉民族审美意识的发展步伐与变化.  相似文献   

10.
《滁州学院学报》2015,(6):131-133
随着新媒体艺术的出现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原生态花鼓灯舞蹈的生存土壤和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冲击;原生态花鼓灯舞蹈从艺术的角度历时性的记载了淮河流域汉民族的文化变迁,蕴含丰富的艺术与文化价值;在高校舞蹈教学中应运用多维舞种理论与实践加深学生对安徽花鼓灯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藏族传统舞蹈的身韵、风格以及审美意识、审美理想的研究,探讨了藏族舞蹈的审美特征,从而在继承和发展创新藏族舞蹈中,把握古老民族的基本审美特征,使发展中的藏族舞蹈更具有民族特色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藏族传统舞蹈的身韵、风格以及审美意识、审美理想的研究,探讨藏族舞蹈的审美特征,从而在继承和发展创新藏族舞蹈中,把握古老民族的基本审美特征,使发展中的藏族舞蹈更具有民族特色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3.
浅议对偶形成的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偶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修辞方式,长时期来被广泛运用于中国文学中,并不是偶然的。本文结合汉语言的特点、汉民族的审美意识和思维方式探讨对偶形成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为吸引公众的注意,广告翻译大多具有艺术创造性的成分,这种艺术创造性成分既有经济上的动因,更有英汉民族文化审美因素的促动背景,其中传统文化审美意识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闫洁 《成才之路》2020,(5):12-13
舞蹈教学作为人文教育的一部分,在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中有很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的舞蹈教师要重视舞蹈教学,积极进行舞蹈教学改革,培养舞蹈人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生活情趣。教师要设置适合现代舞蹈教育的课程,开展针对性和阶段性的舞蹈教学,重视提高学生的舞蹈审美意识,引导学生从生活中体会和学习舞蹈。  相似文献   

16.
本文着重探讨藏族舞蹈的审美特征,探讨了藏族人民的美学理想,研究了藏族类传统舞蹈的神韵、姿态、动作、节奏。藏族人非常重视与本土的审美意识相结合,并吸收外来的文化。随着社会的进步,藏族舞蹈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吸收印度佛教文化,同时以民族审美的需要和创新精神创造了符合民族审美特征的舞蹈理论,使舞蹈艺术更好的在人们生产生活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审美意识越来越高,在舞蹈方面对人才的需求也在日益加大。高校不仅要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还需要重视舞蹈人才的培养,在舞蹈教学中最主要的是要让学生的舞蹈表现力得到提高。本文先对舞蹈变现力的重要性做了简单的阐述,然后提出了如何培养高校中学生在舞蹈表现力的一些措施。  相似文献   

18.
如何在少儿舞蹈艺术教学中培养少儿的自我审美意识素质,使少儿自身体现出一种对舞蹈的热爱,从而愉快的进行训练和舞蹈?将少儿舞蹈形象化,在舞蹈教学中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少儿舞蹈教学中要注意运用生动活泼,适合少儿接受的舞蹈形象,在生活美、自然美和艺术美方面进行培养.如何进行行之有效的少儿舞蹈教学呢?下面谈谈我教学的浅见.  相似文献   

19.
舞蹈课堂的教学既是形体动态的传授,也是舞蹈文化内涵的传授过程。如何将舞蹈艺术丰富的文化底蕴及深厚的文化系统内涵传承下来,同时在教育理论的建构、教学对象的把握和审美意识的提升方面进行创新,将艺术文化内涵渗透在舞蹈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使舞蹈教学成为传承文化的一个有效载体,是值得广大高职舞蹈教师深思、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健美操作为高校女大学生体育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音乐与舞蹈相结合的固有特点,不仅对女大学生的身体健康起到重要的作用,而且对她们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意识也起到核心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